教育,但不止于教育的感悟

教育-文集

作者:吴康宁

编辑:李惠芬

ISBN:978-7-5334-9232-8

定价:49

出版时间:2022-0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所属分类:教育-文集

内容简介

  • “忽然想到系列”简介
 “忽然想到系列”是南京师大吴康宁教授的教育随笔集,本系列分三卷,收入了近些年来作者以自己的方式所 “说”的部分“真话”。包括正式发表的文章、公众号推送的小文、观察记事、研讨发言、论坛点评、各种会议的致辞、开场白、祝词等,是作者基于“忽然想到”某个问题、某个概念、某个观点或某种逻辑之后,便随即记下的日常表达。它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范畴,没有佶屈聱牙的学术概念和繁琐复杂的学理分析,其观点的提出、逻辑的呈现及语言的使用均平实、通俗、简洁。主题也不限于教育,而是也涉及自然、人类、文化、科技、人生、读书、历史等诸多方面。即便是教育类主题,也涉及诸多内容,包括教育的思想、理论及实践,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情境教育等,包括学校、教师、学生、课程、班级、课堂、管理等。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为 “忽然想到系列”之一,本书为第三卷,偏重于 “哲思悟语”,基本上由言简意赅的三言两语或简短文字组成。全卷分为六辑,分别为面对宇宙、端详社会、思考价值、寻找路径、参悟人生、指望教育,呈现作者对宇宙、自然、人类、世界、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仰、爱、自由、正义、宽容、独立、平等、民主、文明、和谐、人生、读书、思想、历史、教育等等的智性审视和思辨,颇富理趣,作者简言约旨,启人警醒,予人深思。
 
  • 作者简介
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规划组成员。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教育社会学》《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转向教育的背后》《假如大师在今天当老师》《重新发现教师》《重新发现大学》等,译有《去学校化社会》《现代教育的病理》等。
  • 读者定位
教育工作者、关心教育者
 
  • 上架与陈列建议
教育随笔

目录

自序  努力说真话1
 
第一辑
 
面对宇宙
 
 
假如没有月亮
 
名不副实的地球
 
人类的局限
 
谁的世界
 
人的国度神的州
 
在家乡泪流满面
 
 
第二辑
 
端详社会
 
 
我们都是政治动物
 
尊重什么样的文化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我们”与“他们”
 
知识分子的归属
 
滚前滚后的时代车轮
 
历史啊,历史
 
真诚地欺骗
 
 
第三辑
 
思索价值
 
信仰是个中性词
 
珍爱生命谈何容易
 
怎一个爱字了得
 
共同的个人自由
 
独立始于告别
 
平等的时刻
 
别让正义迟到
 
文明的面纱
 
让人挠头的真善美
 
 
第四辑
 
寻找路径
 
宽容的难度与限度
 
创造未来才有未来
 
需要真刀真枪的合理改革
 
读适合自己的书
 
有思想不等于有风骨
 
沉默未必是金
 
最难是行动
 
作为侦探的研究
 
换个角度看问题
 
 
第五辑
 
参悟人生
 
燃起不灭的希望
 
做自己的主人
 
好好活着
 
冷暖自知的幸福
 
各色人等看过来
 
戴着面具的交往
 
一言难尽的关系
 
多少似是而非,多少似非而是
 
 
第六辑
 
指望教育
 
教育应当是什么
 
让学校成为桥梁
 
实事求是看儿童
 
做有作为的教师
 
反思育人方式
 
家长责任大于天

精彩节选

  • 节选(序)
          
自序
努力说真话
吴康宁
 
人有一颗会思维的大脑,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总会在“想”些什么:想革命想爱情,想工作想生活,想竞争想合作,想正经想调侃,想吃饭想睡觉,想生存想死亡……林林总总,杂七杂八,反正在想。哪怕是梦中,也不会闲着,依然在想。要不,何来“梦想”!
 
问题是:想过之后会怎样?
 
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想了就想了,想过之后就忘了,即使没忘,想过之后也就算了。另一种是,想过之后,或者觉得有点问题,或者认为有点价值,或者感到有点意思,于是就希望让别人也知道,即人们如今每每喜欢美其名曰的所谓“与他人分享”,于是就说出来,或口头,或文字。
 
然而,如果仅仅这样来看待“想”和“说”的关系,那就未免太简单了。
 
一方面,由于受时间、精力、舆论环境、传播效果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可能把自己觉得、认为或感到有问题、有价值或有意思的内容统统说出来,而是会有所选择,只说其中一部分,即所谓“真话不全说”。
 
另一方面,由于对可能招致的批评、指责、贬损、剥夺感到恐惧,或者因为争名夺利、溜须拍马、文过饰非、应付糊弄的需要,人们所说的有时并不是真话,而是假话,即所谓“所说非所思,心口两相异”。
 
 
在笔者看来,除了面对敌人逼问我方机密,除了面对病入膏肓且心理脆弱者询问病情究竟,除了面对他人提出的不宜断然拒绝的无理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该说假话。
 
说假话的后果很严重。假如你也说假话,我也说假话,我们都说假话,而且我们都知道对方说的是假话,甚至都知道对方同样知道其对方说的也是假话,那么,在这种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自欺欺人的“假话链”中,人际互信便没有存活的空间,社会真相、社会正义、社会安全等等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不能说假话,也不能对说假话现象无动于衷,除非我们愿意泯灭自己的良知,除非我们愿意让自己生活在谎言世界中。在说什么话的问题上,我们只有一个选择:说真话!
 
 
当然,说真话的方式多种多样。义正辞严、拍案而起是一种方式,坚定冷峻、直陈事实是一种方式,不卑不亢、柔中寓刚也是一种方式,温情对待、如实点赞同样是一种方式,冷嘲热讽、嬉笑怒骂不失为一种方式,亦庄亦谐、亦正亦邪依然是一种方式。
 
笔者以为,只要说的是真话,只要说真话的动机纯良,只要说真话的方式不违法不悖德,那么,不论用哪种方式去言说都无可非议,且不同言说方式本身相互之间不存在水平及境界的高低。这是因为,对于真话言说方式的选择本身,不只取决于所说真话的具体内容及所指对象,而且也会因言说者的性格特征与风格偏好而异。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性格特征与风格偏好为标准,去裁定他人的真话言说方式正确与否,这种裁定本身便是对他人说话权利的不尊重。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小小的系列,便收入了这些年来笔者以自己的方式所“说”的部分“真话”。自我端详一下,这个小小的系列似乎有一些无所谓优劣的特点。
 
其一,想到就说。本系列所收文字大部分并非深思熟虑、反复琢磨的结果,而是“忽然想到”某个问题、某个概念、某个观点或某种逻辑之后,便随即记下,就此形成简要文字;或稍加思索,拟成需要在某个场合言说的大致框架或详细提纲。
 
其二,日常表达。本系列所收文字在性质上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范畴,都尽量避免使用佶屈聱牙的学术概念和繁琐复杂的学理分析。观点的提出、逻辑的呈现及语言的使用都力求日常化,尽量平实一点、通俗一点、简洁一点。相信读者,点到为止。
 
其三,主题繁杂。本系列所收文字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教育,而是也涉及自然、人类、文化、科技、人生、读书、历史等其他方面。即使属于教育方面的主题,也涉及诸多内容,包括教育的思想、理论及实践,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情境教育等,包括学校、教师、学生、课程、班级、课堂、管理等。
 
其四,来源多样。本系列所收文字的来源五花八门,包括正式发表的文章、公众号推送的小文、观察记事、研讨发言、论坛点评、各种会议的致辞、开场白、结束语乃至餐会祝词等。
 
其五,方式不一。上文提到的六种真话言说方式在本系列所收文字中均有体现,若是换一换说法,则本系列所收文字既有怒目斥责的,也有善目夸赞的;既有冷眼批评的,也有正眼辩驳的;既有斜眼质疑的,也有眯眼调侃的。
 
其六,篇幅不齐。本系列所收文字在篇幅上差异较大,既有一万多字及几千字的,也有一千多字及几百字的,还有一百多字及几十个字的,甚至还有十几个字乃至不到十个字的。
 
 
本系列由三卷本构成。就内容而言,大致区分如下。
 
第一卷《通向真善美的教育》,偏重于“教育的激情与理智”。该卷分为两辑,第一辑为不同形式的“发言”,第二辑为不同专题的谈论。
 
第二卷《呼唤教育回归》,偏重于“教育的反思与建构”。该卷分为四辑,第一辑为“教育的使命”,第二辑为“学校的样子”,第三辑为“教师的责任”,第四辑为“学生(儿童)的世界”。
 
第三卷《教育,但不止于教育的感悟》,偏重于“哲思悟语”,内容涉及包括教育在内的诸多领域,多为简短的一小段话或三言两语。全卷分为六辑。第一辑为“面对宇宙”,第二辑为“端详社会”,第三辑为“思索价值”,第四辑为“寻找路径”,第五辑为“参悟人生”,第六辑为“指望教育”。
 
 
说真话常常需要勇气,有时也需要智慧。就此而论,说真话其实也有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小小的“忽然想到系列”或可看成是笔者学说真话的一种努力。
 
若非福建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室成知辛主任的真诚、智慧及耐心,笔者断断不会有将这些拉拉杂杂的文字结集成“忽然想到系列”的念头,这个小小的系列也不会以现在这样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老朋友沈群牵线搭桥,责任编辑李惠芬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水准,都让笔者受益良多。一并表示深深谢意!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

字 数:273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