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二)

帮助教师参悟教学设计奥秘,深入教学设计流程。

作者:盛群力 刘徽

编辑:丁 毅

ISBN:978-7-5334-8940-3

定价:29元

出版时间:2021-08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理解为先模式(UbD)是当代教学设计的标志性模式,该模式的协同开创者为威金斯和麦克泰。本书是在《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的基础上的“进阶版”,从不念书中可以更清楚了解何为UbD,何为教学的意义,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是如何发生的。
¯  作者简介
格兰特·威金斯  (1950-2015),曾任新泽西真实综合教育总裁,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
杰伊·麦克泰  担任马里兰州评估协会的主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国家评估论坛成员。
丛书主编简介
盛群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教授。主持/主讲国家精品课程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教学理论与设计》,代表性著作为《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010;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和《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宝钢奖”(2001)。
刘徽   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课程与学习科学系主任,副教授,从事课程理论与课程史研究、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变革研究。
 读者定位
教师、教学研究专家

编辑推荐
帮助教师参悟教学设计奥秘,深入教学设计流程。
 本书推介语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主要从头开始解读了UbD的基本思想、框架结构,以及框架中每一个拆解要素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所有这些要素的组合都是为了让教育工作者能够“看见”学生的“理解”是怎么发生的,如何判断不同学生在“理解”上的差异,同时确立起一个现代教学观念“为理解而学”。
但是,如果你错过了《指南(一)》,直接拿到了这本《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二)》开始阅读的话也没有关系,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得懂,理由是两位作者依然会对UbD的整个体系和框架做解释,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做解释的方式是把UbD放置在你非常熟悉的教学场景中进行。所有的话语体系都是你日常熟悉的,但是一旦有了UbD框架的介入,我们就会更清楚地看到一个以“理解”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的“大图景”,包括,教学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是如何发生的?如何找到评估证据使得目标-过程-结果保持一致?如何给予学生恰到的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估与深度理解?更有意思的是,两位大师在每一模块的开始都用UbD的基本理念来设定你学习这一模块预期结果、评估证据、适合人群等。
《指南(一)》和《指南(二)》设计成了可各自独立阅读的“系列剧”,而不是“连续剧”。如果有所区别的是:《指南(一 )》告诉你单元教学设计应该如何做;《指南(二)》告诉你单元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这样做。《指南(一)》是程序性知识;《指南(二)》是策略性知识,这是“基础版”和“高级版”之间的差异,却浑然一体,你都会拍手击掌、爱不释手的。

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副所长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教授

目录

引言

 
模块9  解析标准
解析标准
将标准转化为课程、教学与评估
达到标准
本土评估何去何从
与使命相关的其他目标
自我评估与同伴评估
 
模块10  确定评估标准
标准导向型评估的优势
阶段1产生的标准
需要多重标准
不同类型的标准
与理解相关的标准
标准导向型评估量规
评估的独立性
差异化评估和标准
要点总结
回顾营养单元
自我评估本模块的标准
 
模块11  精炼学习计划
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
 
W——到哪里去以及为什么去那里
H——吸引与保持
E——经历与准备
R——反思、改进与反馈
E——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本模块的标准
 
模块12  推敲基本问题与持久理解
基本问题:开启探索之门
像编辑那样修改基本问题
总体性问题和主题性问题
使用基本问题
改进理解内容
理解和误解
主题性理解内容和总体性理解内容
理解和技能
怎么教“理解”
自我评估本模块的标准
 
模块13  真实性评估与效度
真实性任务
真实性任务的框架
GRASPS要素
对GRASPS要素的解读
重温其他证据
 
自我评估本模块的标准
 
模块14  学习计划与因材施教
关注学习者
差异化教学与逆向设计
定制学习计划
运用差异化教学的六个侧面
预评估与形成性评估
计划调整
预评估
形成性评估
全班形成性评估
自我评估本模块的标准
 
模块15  设计单元课时计划
理解为先的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的格式
关注授课对象与备课目的
两点提醒
教科书的作用
 
WHERETO中的O:有效组织教学
自我评估本模块的标准
 
模块16  获取与使用反馈
单元设计环
自我评估本模块的标准
 
结语
作者简介
“理解为先模式”(UbD)主要图书和重要网站资料
译后记

精彩节选

译 后 记
 
翻译工作进行到最后一页,我们团队丝毫没有大功告成的结束感,反而被作者情理之中却又意料之外的结语震住了——照理说,经过较长时间实践考验的UbD体系是值得在更多学校中推广的,但两位大师级教学专家却选择了给跃跃欲试的读者踩一踩刹车。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和杰伊·麦克泰(Jay McTighe)发现了六大潜在问题,使得“现实生活中,太多善意的管理者和热情的教师无意中扼杀了UbD,而不是帮助它蓬勃发展”,为此,他们将一开始就扼杀UbD与精心培育UbD的两种行为表现方式进行比照,以此来提醒有意愿去尝试UbD的教育工作者及时规避可能的风险。
这样的结语给了我们一种无形的反思力量,如何理性审视自己构建的理论体系?如何从服务读者、关心用户的角度提出中肯的使用建议?其实任何对待自己学术成果的态度决定了你会以怎样的方式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你正读到这篇译后记,请翻回到本书的结语部分再仔细阅读一遍,因为两位大师已经告诉了我们“打开UbD的正确姿势”。
好,说完了这个别致的结语,让我们再回到这本书的本身吧?
UbD的两位创始人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已经出版了十多本著作,中文简体字版权引进并已有中文版的大概有5本,而这本《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二)》应该最适合正在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研发课程、尝试单元教学设计的管理者和老师们。当然,如果你之前已经对UbD框架和话术略有了解的话,那阅读起来会更加流畅一些。
首先,为什么是《指南(二)》?顾名思义,是因为有《指南(一)》,而且《指南(一)》已经在2018年正式出版,也是我们团队翻译的。但这里要说的是,你既可以从《指南(一)》开始系统地了解UbD的基础版,也可以直接阅读这本高级版的《指南(二)》。两位作者考虑到了读者的各种可能性,因此把(一)和(二)设计成了可各自独立阅读的“系列剧”,而不是“连续剧”。
《指南(一)》主要从头开始解读了UbD的基本思想、框架结构,以及框架中每一个拆解要素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所有这些要素的组合都是为了让教育工作者能够“看见”学生的“理解”是怎么发生的,如何判断不同学生在“理解”上的差异,同时确立起一个现代教学观念“为理解而学”。出于对中国读者的了解,翻译团队的审校人盛群力教授以独到的眼光将两位作者的另一本小册子《单元设计中的25个误区》集纳其中,使得《指南(一)》不仅普及了UbD的理论体系,而且通过25个误区的梳理一下子拉进了与教学实施者的距离。
但是,如果你错过了《指南(一)》,直接拿到了这本《指南(二)》的话也没有关系,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得懂,理由是两位作者依然会对UbD的整个体系和框架做解释,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做解释的方式是把UbD放置在你非常熟悉的教学场景中进行,比如你现在一定很迫切地想了解如何把高大上的国家课程标准通过解构与分析转化为每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那么开卷第一章就叫做《解析标准》;你可能犯愁的是目标确定后如何设计评估,使得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的学习目标、评估证据与学生的学习结果始终保持一致,那么你就可以读第二章《确定评估标准》;甚至于你在想单元设计都完成了,如何分解到每一节课的课时计划呢?那么你就可以读《设计单元课时计划》……你看,所有的话语体系都是你日常熟悉的,但是一旦有了UbD框架的介入,我们就会更清楚地看到一个以“理解”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的“大图景”,包括:教学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是如何发生的?如何找到评估证据使得“目标-过程-结果”保持一致?如何给予学生恰到的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估与深度理解?更有意思的是,两位大师在每一模块的开始都用UbD的基本理念来设定你学习这一模块预期结果、评估证据、适合人群等,这样这本书不仅可以成为你精进专业的学术书,更是你日常教研与教学工作的案头工具书。
其次,为什么《指南(二)》时隔两年多才出版?今天看来,还是因为不要轻易扼杀UbD。两年前,我国新课程标准尚在研发中,大家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在每一天课堂上如何落地的认知差异很大,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教的逻辑,教学设计也很大比例地按照课时来进行,这时我们希望通过UbD指南一来试试水,一方面为大家打开从课时走向单元的视窗,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检测”一下UbD在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
我们深知今天的学校教学需要的是百花齐放,而不是用推行一种教学流派让教师“被动变革”。因此,在推出《指南(一)》之后,我们团队花了大量时间走进学校进行培训、研讨和尝试设计等服务工作。通过这两年与学校在使用UbD上互动的经历,我们发现UbD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个设计框架,这意味着它就像提供了铺轨道的工具,帮助我们的教学在一致性的轨道上行进;UbD不是一种设限,而是创造一个空间,因为其根本遵循的是“学”的逻辑,但是如果目前处于从教走向学的过渡和探索阶段,你依然可以把它作为脚手架,扶着你慢慢找到“学习与理解”的感觉;UbD不是教案的变形,而是帮助教师完成角色转型的导航仪,通过UbD框架,教师可以找到设计师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前端成为设计师,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转身为评估员,当一个教师拥有设计思维和评估思维的时候,实际上你就真正“看见”了学习是如何真实发生的。
在这两年中,中国的课程改革蓝图也深入了每一所学校,大家都在探索核心素养如何真正落地,如何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孩子,如何实现学以致用?此时,我们团队感到与中国教师最日常的教研链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而《指南(二)》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行家在教师身边,手把手地指导教研团队如何第一步解析课程标准、第二步确定评估标准、第三步精炼学习计划而不是教案、第四步推敲贯穿整个单元的基本问题和持久理解、第五步如何进行真实评估任务的设计和判断效度、第六步如何在学习计划中关照因材施教、第七步如何设计一个单元中每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第八步如何获得学习反馈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反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你看,是不是基本覆盖了一个教研团队从细化课程标准到设计单元教学再到实施的全过程了呢?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还为中国教师翻译了一本UbD两位作者迄今为止最厚的一部作品《理解为先——单元教学设计实例》,这本书完全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用工具宝典。我们的用意是通过《指南(一)》初步了解UbD的“脾气性格”;当你开始接纳它并且尝试去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教师工具书来研究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这些实例可以成为你在教学设计时的“巨人肩膀”,让你放心地踩上去借鉴和创造;当你有了一点实践体验的时候,需要再回过来系统地将UbD框架与完整的教学链相结合,这样就有必要阅读一下《指南(二)》了;当然,我们团队还在翻译UbD的其他作品,比如《引领现代学习——学校变革的蓝图》《教学升级:理解为先教学(UbD)联结教育神经科学》《为深度学习而教:理解意义的认知工具》等,这些都是根据学校课程与教学变革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进行的专题深入研究。
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指南(二)》的翻译团队:模块9、10和12由沈祖芸(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翻译;模块11和13由陈金慧(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翻译;模块14、15和16由张强(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工作流动站、浙江省平湖中学)翻译,最后由沈祖芸进行统稿。盛群力教授负责翻译策划和译稿审订。
我们团队怀着对两位作者的无比敬意完成这本书的翻译。我们最早是在2003年开始接触到UbD理论,从2005年开始引进介绍,随着翻译UbD著作的数量越来越多,我们仿佛已经与两位作者成了神交的好朋友。我们在此要向格兰特·威金斯致敬,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了UbD,并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UbD理论体系的完善,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2015年8月威金斯去世,当时只有64岁,而且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新泽西的一个学区听课指导。接过威金斯接力棒的杰伊·麦克泰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老头儿,他用UbD框架给自己制定了学习目标,在57岁时开始学习冲浪,并通过3年时间,向自己的60岁生日献礼——不仅掌握了冲浪技巧,还成为冲浪业余级别运动员。他们两位大师用自己不一样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UbD是值得去学习、研究和实践的。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67

开 本:16开

字 数:170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