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音乐(闽西十番)

福建戏曲音乐,中华音乐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作者:王耀华等

编辑:汤源生

ISBN:978-7-5334-7211-5

定价:40.00元

出版时间:2018-08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于本书

非物质文化保护是一项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工程,丛书以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为牵头单位,组织了近50位福建省的专家学者,历时6年编纂而成,以近1500万字的篇幅,共19卷20册,涉及23种文化遗产,用谱文并茂的形式,客观、真实、系统、完整地呈现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23个福建音乐类项目的系列资料,成为第一部完整记录福建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项目的历史、传承状况、音乐形态特征、乐器、曲谱资料、传承人物等的大型音乐类工具书,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传承福建传统民间音乐类型,研究福建地方性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和文化积累。

内容简介

本书对福建省第一批入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番音乐(闽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书中的“概述”部分,主要简介该音乐形式的历史衍变、风格特点、唱腔风格、音乐类型、流行地域、乐器形式、曲牌模式、传承人物等等,让读者对该音乐形式有个整体且简要的了解。
“传承保护及其对策”部分,分析了闽西十番的生存状况、研究状况、传承状况,以及其保护状况,传承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曲谱”部分,以词牌为归类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不同代表作的各种唱段,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本书的重点部分、特色部分。它收集了永定区、新罗区、武平县、连城县、上杭县、长汀县的十番音乐作为代表,提供参考示范。
“传承人物”部分,选录了对该音乐形式做出较大贡献的音乐人,主要介绍他们生平、贡献与传承成果。
  • 主编简介
王州,音乐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音乐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多年,主要方向为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两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独立与合作著作多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独立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次。参与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 作者简介
王耀华,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师大音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国家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执委会委员,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福建省音协主席等。前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琉球中国音乐比较研究》《三弦艺术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概论》《民族音乐论集》《福建传统音乐》《客家艺能文化》《福建南音初探》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并曾多次赴日本、荷兰、法国、巴西、泰国以及台湾省、香港进行考察讲学。

目录

一、概述
二、传承保护及其对策
三、曲谱
(一)永定县十番音乐
1.带利带
2.哭竹
3.正粉红莲
4.反粉红莲
5.将军令
6.正金钱花
7.反金钱花
8.山下乐
9.高山流水
10.中门礼
11.奏韶
12.姨子妹
13.妹亲娘
14.倒挂
15.雨滴莲
16.清板
(二)新罗区静板音乐
17.游山玩水
18.风流词
19.天下乐
20.将军令
21.状元游街
22.梳妆楼
23.家余茶
24.粉红莲
25.欲无春
26.垒垒金
27.进金钱
28.虞美人
29.红绣鞋
30.哭竹
31.小扬州
32.珠珠锦
33.带利带
34.剪剪花
35.夏串
36.大八板
37.文词
38.一点金
39.漏雪
40.南进宫
41.北进宫
42.琵琶词
43.慢进酒
44.一粒星
45.过江龙
46.瓜子仁
47.五朝番
48.上酒楼
49.小桃红
50.春串
51.百家春
52.高山流水
53.寒鸦戏水
54.风流子
55.静板音乐过枝联奏
56.纱窗外
(三)武平县十番音乐
57.夜行船
58.关公巡城
59.百家春
60.渔家乐
61.摇船曲
62.鲜花调
63.八板头
64.红绣鞋
65.小小鱼儿
66.六篷船
67.摇船曲
68.吹天下乐
69.反金钱花
70.玉钩串
71.清江引
72.南词
73.北调
74.西板
75.小小鱼儿
76.打骨牌
77.九连环
78.雨打海棠
79.白牡丹
80.剪剪花
81.卖杂货
82.十杯酒
83.洒金扇
84.残雪
85.春归
86.寒山绿萼
87.姗姗绿影
88.三叠梅花
89.尾尖
90.卖酒
91.南进宫
92.瓜子仁
93.泗洲调
94.摇竹根
95.看芙蓉
96.割韭菜
97.带里金
98.送金钗
99.一更里
100.雨打莲
101.进兰房
102.补缸
103.过街调
104.金玉莲
105.状元游街
106.拾月花
107.天下乐
108.担花记
109.瞎子算命
110.清板
111.春宵美景
112.闹阳舟
113.秋问
114.葡萄仙子(一)
115.葡萄仙子(二)
116.迎春曲
117.三潭印月(一)
118.三潭印月(二)
119.三潭印月(三)
120.迎宾客(一)
121.迎宾客(二)
122.迎宾客(三)
123.迎宾客(四)
124.迎宾客(五)
125.翠子登潭(一)
126.翠子登潭(二)
127.小拜堂
128.寒鸦戏水
129.水龙吟
130.落地金钱
131.哭皇天
132.绣荷包
133.蕉窗夜雨
134.阶前柳
135.过江龙(一)
136.过江龙(二)
137.闹五更
138.打石榴
139.焚香
140.欢喜曲
141.三姐采茶
142.小桃红
143.昭君和番
(四)连城县十番音乐
144.西厢词
145.翠子登堂
146.蕉窗夜雨
147.北调开调
148.北调
149.凤耳风
150.紫竹调
151.鲜花调
152.卖花线
153.咏梅花
154.寒鸭戏水
155.出水莲
156.怀胎调
157.醉仙调
158.雨打莲
159.南词引
160.南词
161.琵琶词
162.红绣鞋
163.十杯酒
164.过江龙
165.打国牌
166.闹五更
167.四川调
168.剪剪花
169.螃蟹歌
170.关公游城
171.月亮照东墙
172.团圆月
173.柳絮飘
174.花月吟
175.花容影
176.十二月花名
177.城门灯
(五)上杭县十番音乐
178.八板头
179.渔家乐
180.花鼓调
181.一枝花
182.赏花(一)
183.赏花(二)
184.洒金扇
185.小小鱼儿
186.雨打海棠
187.南词(节选)
188.北调
189.吹天下乐
190.高山流水
(六)长汀县十番音乐
191.八板头
192.小八板
193.醉仙调
194.得胜鼓
195.过街溜
196.碧莲池
197.龙虎斗
198.雨打莲
199.夜夜游
200.串子
201.瞎子算命
202.大刀舞曲
四、传承人
(一)省级传承人张堂珍
(二)省级传承人钟礼杰

精彩节选

一、概述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是流行于福建西部永定、龙岩、武平、长汀以及连城、上杭等县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为了搜集整理这一乐种,在中国音乐研究所原副所长李佺民研究员的带领下,笔者和当时龙岩县文化馆的章文松,曾于1961年12月下旬至1962年1月中旬,到闽西各县进行了一个月的田野工作,分别访问了龙岩静板老艺人郭联寿、上杭县民间音乐小组刘子仁、连城民间艺人罗学洪、长汀说书组、永定县十班艺人卢举中和卢日芬等。在各地还聆听了当地艺人的演奏,作了录音。虽然时隔30余年,但笔者认为,这些资料至今仍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研究较为完整的资料。因此,以当时所得材料为基础,并结合我们的初步分析,简述如下:
(一)名称诸说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在当地普遍称为十班,又叫十般、十番、十欢、五对、静板。艺人们根据理解的不同,习惯的差别,各取其义。
十班,是闽西客家人对这一乐种的最为普遍的叫法,意即将掌握十种乐器的演奏者聚集在一起进行合奏。而闽西客家方言的“班”与“般”同音,都念作“bɑn”,因此,亦有人写成“十般”。对于许多人在一起演奏十班音乐的行为,则称之为“打十班”,或“打十般”。
在闽西客家地区也有人称之为“十番”的。但与清代李斛《扬州画舫录》中的十番取义不同。《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载:“十番鼓……只用笛、管、箫、弦(指‘三弦’)、提琴、云锣、铴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番者更番之谓。后增星、钹,器辄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铙之属,则为粗细十番。”闽西艺人说:十番,即许多调子翻来翻去演奏的意思。客家说的“欢”与“番”也是同音,都念“fɑn”,所以,也有人书写成“十欢”。对此,艺人们也另有一种解释,“十欢”即十余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演奏,共享欢乐。
五对,是连城姑田一带的另一种名称。因其用笛子2支,胡琴2把,三弦、琵琶等5对乐器来演奏而得名。
静板,是在龙岩一带流行的称谓。民间艺人说:“静板就是不用大锣鼓,不热闹,比较安静的意思。”据了解,龙岩民间还有一种器乐演奏形式,叫“饶平吹”,它是用大唢呐来吹奏曲牌,而配以大锣鼓演奏的锣鼓点,气势宏伟、声势浩大、热闹异常,人们谓之“闹板”。与之相对,静板不用大锣鼓,只衬以音色清淡的咯板、小钹、碗锣,不用大唢呐,而以笛子为主奏乐器,节奏平稳悠长,旋律优美,风格幽雅、宁静,被称为“静板”。
经调查访问和聆听实地演奏,我们认为,无论十班、十般、十番、十欢或静板,都是同一乐种的不同名称。现取该地区较为普遍的习惯叫法闽西十班。
(二)历史沿革
闽西十班的历史沿革,由于不见史籍记载,所以,难于详细叙述。但据采访所得,仍可知其大致流传线路。
外地→(汉口、宁波、扬州)上杭永定龙岩连城长汀
现逆其线路略作阐述。
在龙岩采访时,我们访问了四位静板老艺人,较为一致的说法,是在当时(1962年)的50多年前,九月迎天后宫圣母姑婆时,曾请永定县十班乐队过来演奏,受到热烈欢迎,引起当地人们对该乐种的喜爱,自发组织“雅奏轩”等琴馆,在那里互相学习,以致静板逐渐在龙岩流传发展。并且还可以追溯到四代传承关系:第一代,郭联寿、张志宏等;第二代,郑起英、柯迈四等;第三代,杜绍元、陈江林等;第四代,杜仁村、廖坤华等。当时第一代已70多岁,第四代者20多岁。十班在龙岩改称为静板,除继承原有曲牌外,还从汉乐、戏曲伴奏曲、民歌小调中汲取养分。
永定十班又是从何而来呢?据艺人们说,是从上杭传来的。有一种说法,是烟丝工人到上杭去做烟丝时,学习了十班音乐,春节回乡与亲人团聚时,就将十班音乐带回本地;另一种说法,过去永定县城和坎市等地迎神赛会时,没有音乐演奏,人们感到单调,不够热闹,因此,请上杭十班乐队来演奏,请的次数多了,人们听习惯了,很喜欢这种音乐,也学会了一些曲牌,并且感到老是请外地人来演奏也太麻烦,于是大家就凑集在一起,自己演奏。据说,这也是永定县最早开始打十班的情况。永定十班艺人能推算出来的师承关系共有四代:最早是简兆高、陈子煌、陈子英、张材铭等,这些人的承接约有120年左右;接着是卢毓湘、简廷魁、简廷耀等,他们的承接约80~90年;再下来是当时40~50岁的一班子人:卢举中、卢柏君、卢美曾、卢日芬等;再接下去就是年轻的一班了。
永定十班与上杭十班的音乐基本相同,上杭十班艺人到永定参加十班乐队活动,曲目、演奏法等不必作任何改变,立即就可以合奏。从历史上看,永定县原本就是从上杭县划分出来,于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置县,无论经济文化都受上杭的影响。
关于上杭十班的来源问题,目前也仍然只能从艺人的口碑中得到一些线索。据十班老艺人刘子仁说,明代以后,上杭一带经济逐渐发展,与外地的通商活动日趋频繁,在鸦片战争前,汕头商埠未开的情况下,上杭的经商路线有二:一是经长汀至江西九江到汉口;一是经漳平、邵武到宁波、扬州等地。商人们在外地经商,生意成交之后,等待提货、发货或车船交通,常需很长时间,闲来无事,就学学乐器,唱唱小曲,因此,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春节期间回家乡过节,凑集在一起演奏、唱曲,相互交流,年久月深,就逐渐形成了“十班”这一艺术形式。
(三)组织与演奏形式
闽西十班的演出团体是属于群众性自发的业余组织。其成员多为手工业者、农民、小商。于工余、农闲之时,集合演奏,自娱娱人。尤以年节喜庆、迎神赛会之际,更为盛行。
闽西客家地区,昔时,每遇春节,都有迎灯贺年活动,十班音乐经常成为这类集体祝贺新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十班也常为此类活动中的跑马灯、踩船灯、打龙灯等作伴奏。在节日里,这些乐队、舞队轮番到街头、百姓庭院去踩灯、演奏,居民十分欢迎,热情地以鞭炮迎接,果品招待,但演出者却不接受任何金钱报酬。比如:正月半迎送子观音,五月五日端阳节,八月迎平安神等,十班演奏都成为其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除在本村演奏之外,有时也应邀到外地演奏。在永定县采访时,我们看到了他们以前在迎神赛会外出演奏时所挑的茶担、乐器担。担子一头为圆筒形,一头为四方形,一边装茶点,一边放乐器,其四面还有题诗,式样颇为精致。
过去,在龙岩,静板爱好者常在夏天进行纳凉演奏。月朗风清的夜晚,在河畔的轻舟上,庭前的院子里,一班爱乐者聚集在一起,一边乘凉一边演奏,陶情悦性,愉悦精神。有时,至深夜十一二点,还有静板乐队从龙岩城关西门到东门,边走边奏,沿街居民悄然聆听,分享乐趣。冬天,静板爱好者也常在室内喝茶聊天,间以静板演奏,自娱娱人。与客家地区一样,静板在龙岩也用于迎神赛会活动,如每年五月端午节龙舟竞渡时,静板乐队常在竞渡终点聚集演奏。农历三月九迎圣母姑婆时,静板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内容。
闽西十班的乐队组成,通常为10种乐器,由15人左右来演奏。以永定县坎市的十班乐队为例,他们认为比较完备的编成是:笛子2、芒管1、头弦或京胡1、二胡4、大冇胡2、三弦1、月弦(月琴)1、琵琶(北琵琶)1、板1、碰盅(用小锤敲击)1。
在整个乐队合奏中,笛子是首把,起领奏作用,其次是头弦或京胡,再次是月弦。如果缺笛子,则由头弦或京胡领奏。板掌握节奏、速度。
其他地方的十班乐队,与上基本相同。乐器、人数略有变更、增减。如龙岩静板乐队,规模较大者增加:小唢呐1、六角琴(或梅花琴)1、二胡8、大冇胡4,打击乐增加小钹1、碗锣1等。
闽西十班的演奏形式有坐奏与行奏两种。坐奏时,排列比较自由,有些地方是除笛手站着吹奏外,其他演奏者围坐成圆圈,有些地方是围坐在方桌或圆桌旁。行奏时,一般说来乐队比较大型,人数较多,排成队列,在街道上行进演奏。其队伍排列有一定规律。下面所列是上杭的坐奏位置和永定、龙岩、连城的行奏排列。上杭(坐奏)
管笛鼓三弦琵琶头弦桌子二胡二胡铜铃云锣永定(行奏)

其它信息

页 数:218

开 本:16开

字 数:253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