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教育观察·本刊特稿

2019-03-01 09:52:54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交流融合互促共荣

  ——第六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语文专场)综述

  陈淑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018年10月20至21日,第六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语文专场)如约在福州市仓山小学隆重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三位专家、七位名师,围绕“改进指导策略 提升阅读素养”这一主题,以先进的理念、新颖的授课方式,作了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并和1000多位与会教师面对面分享了两岸教师小学语文教育思想与教研成果,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课堂教学的交流与融合,互促与共荣交映生辉。现对本场活动情况作如下综述。

  一、讲座引领:映日生机勃,凌云视野宽

  活动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开设的“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解读”专题讲座中拉开精彩序幕。孙教授知识渊博,见解独特,旁征博引。他以具体的诗句举隅,引领与会教师从微观出发,走向宏观的视野,从情感到理性,从审美到审智,深入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美。他认为“诗歌是把米酿成酒”,最简单的诗歌不仅因外部节奏而流传,要成为动人的诗,更要考虑内部的情感节奏,要把“一切景语皆情语”贯彻到底。孙教授指出,“意在象中,意为象主,虚实相生,真假互补”,在最简单、平常的意象背后往往有最为深邃奥秘的情意,意象深层的情致才能感动人。他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帮助大家触摸诗歌的比喻美,感受好的比喻表层意义要相通,深层意义要和谐;以“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赏析带领大家领悟好诗在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两个小时的文化饕餮,孙教授激情四射,会场中笑声、掌声、顿悟声频频振动于空气中。

  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教授吴忠豪进行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的专题讲座,在理论层面对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进行阐述。吴教授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起,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容和语文应用。他认为,语文课要瞄准语言建构与运用,注重儿童学习语言以实践为先、实践为重,注重遵循规律,构建实践型语文课程。通过加强朗读背诵,丰富语言经验;加强读书实践,熟练阅读技能;强化表达实践,提高表达能力。吴教授建议,科学有效地教学语文知识要注意有用、有序、集中、会用,要把50%的时间放在学生的语言建构上,50%用于课文朗读、生字词教学和读书中,通过读写结合提高读写能力。吴教授的讲座走心、接地气,既有前沿理论,又有教学案例;既关注学科本位的分析,又切入当下的核心素养,更有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导,给与会教师深刻的启迪和方向的导引。

  21日上午,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潘丽珠以“提升阅读素养的指导策略”为主题,和大家交流自己对阅读素养的关注,建议大家重视学生学了之后怎么运用,习得哪些带得走的能力。潘教授睿智幽默、博学多才,她通过PISA对阅读素养的观点评估架构,提出四点强调:强调阅读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强调应对日常生活需要的不同层次阅读;强调语文教育要培育全人;强调提升阅读素养大家可以实践在做中学,应用自主学习理论,跨文本、跨领域建构课程,运用多元生活元素与文化资源,链接文言文白话文的共同学科知识,进而组织统合,灵动教学,让学生最终达成乐学、善学、会学、用学。潘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联系实际的可操作性,让大家展开了新的视角,跟着世界的潮流思考“对于阅读素养,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这一当下教育的热点,借鉴他山之石使教学更具逻辑性和思辨性,形成教学之“道”。

  二、课堂示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课堂一线,永远是教育的主战场。观摩名师新秀的示范课,观察海峡两岸教师怎样“教语文”,怎样处理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怎样凭借课文中的一个点加以延伸转换,使之与课堂外、现实中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怎样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生成和建构起一些新认知能力等,可以促使我们提升对教学规律的了解,促进对课堂教学的改革。

  1. 古诗示范课:享诗趣,悟诗情。

  全国新生代名师戴建荣老师展示《马背上的歌谣》一课的教学。他以三年级的古诗课《敕勒川》,链接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的上阕,组成了主要教学内容。他将古诗吟诵搬进了课堂,以“读、唱、吟、舞”的方法让学生时而沉浸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中,时而又沉醉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初春景色里。戴老师深厚的古诗词功底,朝气蓬勃的热情,抑扬顿挫的话语,夸张而又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以及灵活驾驭课堂的应变教学机智,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随着课堂的铺设进展,学生由拘谨到投入到兴趣盎然,在咏之歌之舞之中,明诗画,悟诗情,享诗趣,声音放开了,动作放开了,体会也更深刻了。戴老师整节课的教学不仅令与会教师叹为观止,更让大家深受启发:原来古诗学习教无定法,教在当教处,一咏三叹,歌之舞之,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台湾新北市修德小学陈丽云老师则展示了《渔歌子》一课的教学,板块式的结构推进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陈老师入课即让学生针对课题运用KWL阅读策略来思考“读这个主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渔歌子》我想学什么?”紧接着进一步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自己的困惑,在自学和与同伴对话交流中辨析了诗与词的不同,自主读懂字词,如:鳜鱼、西塞山、箬笠、蓑衣。然后陈老师又让小组同学合作画古诗,让学生感受意境,并把自己代入到文本中。无画不成诗,以诗作画,在诗中着色,在增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更为学生日后学习古诗寻得方法。同时,她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词的取材,丰满画面,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词表达一种情感。最后比较阅读,比较《渔歌子》《江雪》中的两种渔夫形象,品味语言,熟读成诵。在课上,我们看到了陈老师变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带领学生了解悠久的中华文化,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把古典诗词的美徐徐展开,呈现在学生面前,教他们如何读书,让他们学会自主阅读,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用语文,更学会了如何学语文,在诗文中学会如何做人。

  2. 统编教材示范课:从“教课文”到“教方法”。

  台湾新北市丽林小学黄秀精老师示范的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课的教学。她以写作为主轴进行教学,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具体观察描写方式,学习景物描写技巧,观察事物细微变化,关注实际生活上。课堂上,黄老师善于运用自主、同桌、四人小组这些独立、合作、多元的教学形式。先引导找到《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的关键词,并与同桌讨论,这些关键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读懂写法,从课文中圈出蒲公英在不一样的时间颜色的不同,把表格内容串成一段话。接着,出示两张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在作业单上,将自己的独立思考写下来,如:五月,蒲公英花朵盛开,黄色的花瓣像( );六月,蒲公英( ),( )色的( )像( )。最后,继续引导观察变化,在小组内用“时间—颜色—外形—比喻—感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察,仿作演练,拓展观察描写。整堂课教学流程简洁明了,充分体现了课文是个例子,借助课文比对差异,搭鹰架再巩固,再拓展延伸学习迁移。整个教学有层次,有方法,有思考,有分享,重视写作的习得,重视一课一得,重视保证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语文、实践语文的过程,切实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同样执教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还有福建省特级教师、厦门市群惠小学张达红老师。她展示的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她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读懂课文,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了解课文的谋篇构段方式,学会借助关键词理解课文。开课即指导学生了解本篇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以及本文的学习方向,借助资料粗略了解西沙群岛。接着指导抓重点快速浏览,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谋篇方式,借助词组概述课文内容。在深入学习时,针对不同段落,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学习第二段,掌握总分构段方式;学习第三段,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扫读第四段、第五段,进一步体会总分构段方式。最后概览全文,学法迁移,了解课文写作顺序,体会文章的思路,总结写法和学法,迁移学法,进行《小镇的早晨》找中心句小练习。从课上,我们看出张老师从文体特点入手,选择教法,以变序的教学关注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重点指向了解课文的谋篇布局,指向引导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潜心会文,以理性思考引领学生一同去学习,让大家感受到了语文教学除了要有诗和远方,也需要理性。

  3. 群文示范课:基于学情,读写结合。

  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市福田区小学语文首席教师李祖文展示了《这些年,那些老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李老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历程的变化上,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来展开实际的学习。他提供五篇名家的选文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篇文本,仔细阅读,寻找名人笔下的老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学生汇报时,李老师再次强调要求:“同学说的时候,如果你哪篇没读过,就翻到哪一篇,把它画下来,用耳朵听。”最后梳理总结时侧重发现这些“不一样”都描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准备如何去体现“不一样”,在探究中认识同一主题的不同写法。课堂的精彩之处在于读写结合,在风趣幽默的互动中,将作文写作的要领教授给学生。面对生成的意外情况,李老师巧妙机智地引导,鼓励学生写人物时要把特点写具体,防止千人一面。整堂课没有过多的技巧,没有过多的“花样语言”,却通过科学的结构、舒畅的互动,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光,极具借鉴参考意义。

  4. 福州新秀示范课: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副校长吴志诚和福州市仓山小学叶珊老师分别展示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刷子李》和整本书导读课《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两节课都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注重在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探索前行。吴志诚老师注重“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打造,重视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读出自己的体会;重视对课文疑惑点的讨论,教师不参与评论,只是尽可能地做到“尊重文章基本价值取向前提下的多元”,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进而深化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叶珊老师从书本的封面入手,通过课前读封面,课中设悬念,结课看电影,步步聚焦章节,以猜、读、想、议贯穿整节课,让学生通过浏览目录,了解人物,共读片段,畅谈想象,感受神奇,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进而感受情节的情趣,品味书的情趣,体会书的影响。

  繁花织锦绣,赤子叶连根。两天的教学研讨活动既深耕,更生根。专家讲座高屋建瓴,精彩纷呈;名师上课生动流畅,妙趣横生;名师分享经验独到,意见中肯;主持人点评简洁深刻,精准到位;与会教师受益匪浅,满载而归。教育者如同摆渡人,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教育的旅途中,我们永远坚持理论运用与实践思考并行。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上一篇:2018.11教育观察·教科研前沿
下一篇:2018.11教育观察·教师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