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教师生活·“新教师·新阅读”全民阅读
留住那些温暖的文字
于晓斌
哲人说:“无物常驻,一切皆流。”面对科技文明的空前辉煌,面对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面对传统精神的困惑迷失,面对物欲嘈杂给灵魂和道德带来的徘徊和彷徨,是什么能够把我们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是什么比一个人的记忆和怀念更天长地久?是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布施着美丽,传送着理想与渴望?
是那如星雨似花瓣散布在我们周围的文字!有人说,美丽的文字就是一道光、一个福音、一种暗示、一个去处、一个归宿,它让我们思想的苇在宇宙的长河里得到可持续的生长。
温暖之一:古典的乡愁也美丽
古典的乡愁一如绵绵的细雨,细腻而凄婉,舒缓而悠然。淡然的情愫、恬静的情致,虽历经千年,褪尽了繁华,变得迷离斑驳起来,但仍在一段篱笆、几处苔痕、寸寸柔肠中闪动着她们绰绰的英姿和感伤的迷惘!于眼,乡愁是“一川烟草,满城飘絮”的迷蒙或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于耳,乡愁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落寞或驿路上断续的雨霖铃;于心,乡愁是“问君归期未有期”的思念或“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的心理路程。
因为乡愁,游子的心怀缠绵而深沉,羁旅的歌咏浓郁而难遣。于是便有了“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思归不得的矛盾情结;于是便有了“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怅惘情怀。
其实,乡愁也可以淡如轻烟,了无痕迹,也许夜深人静时草丛中发出的婉转的虫鸣,也许月光下佳期如梦的期待,也许田园里萌芽出的一份幽绿、一份生机,也许一帧迟归的老牛一曲牧童的短笛,都会顿时让我们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但它却承载着一份“浓得化不开”的古典气质。惟如此,人生才不必抱着晓风残月而失魂落魄。
那就让我们怀揣一种古典的情愫,打捞起那份素朴的乡愁,给消魂的漂泊、缠绵的乡思一个温暖的家。
温暖之二:用昨天的温暖感动今天
“童年的感动都是相通的。”著名作家、学者曹文轩如是说。《草房子》虽被列入了儿童书籍,但我还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在和儿子同读的过程中,它还是让我的心灵重新经历了一次美丽而伤痛的洗礼,又让我重新找回了失落的童年。
先读读这些美丽的句子吧:“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单是这样的校园环境,就已让人羡慕不已。难怪有人说,童年就是一间充满阳光的草房子。就是在这普普通通的草房子里,洋溢着亲情,充满了友情,还酝酿着朦朦胧胧的“爱情”。
这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也曾像桑桑一样,夏日里和小伙伴们赤着脚在清澈的小河里捞鱼摸虾,光着屁股在小河里肆无忌惮地打打闹闹,冬日里在朗朗的月下串街走巷捉迷藏,或在结冰的河面上疯狂地溜冰,即使摔倒了摔疼了,也只是咧咧嘴,装作没事一样,迅速地爬起来,照样地疯、照样地快乐;也有做错事被气愤不已的母亲拿着笤帚追到奶奶身后东躲西藏,还有用几滴廉价的泪水换来大人给的几毛钱从货郎手里换来的甜甜的芝麻糖……不觉一晃,人已到了中年,那些美丽的记忆更多的时候出现在被欢笑感染而醒的梦中!
童年的感动,颜色比唐诗淡,比宋词浓!
“感动今世,并非一定要写今世。”作者如是说。
信哉!
温暖之三:寒冷的冬天照样温暖
汪曾祺先生在《冬天》里这样写道: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多亲情、多暖融融的一幕!此时,我的脑门总会冒出一层细汗,暖洋洋的。也总会想起白乐天“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小诗。这是怎样的一种闲适温馨的氛围啊:酒是新酿的,上面飘着一层绿色的浮沫,火是小火,文火,在小巧玲珑的泥炉里温文尔雅地攒动着。此时端坐于梅香隐隐的寒窗前,斟一盅醇香扑鼻的绿蚁新醅酒,面对友人亲切的笑脸,还有什么说的,喝!喝他个天昏地暗,喝他个醉意朦胧,喝他个千树万树梨花开,喝他个燕山雪花大如席!
忘记了在哪本书上读过“外面有多冷,屋内就有多温暖”这样的句子,可朱自清先生的“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幸福感牢牢地留在了心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虽然流逝,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些美丽动人的文字,在经过了心灵的一番的端详、琢磨、品味和沉淀后,才有了这样的感慨,也才拥有了这最怡人的幸福,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寂寞和孤独!
(作者单位:山东省五莲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朱蕴茝)
上一篇:2018.10卷首语
下一篇:2018.11学科专辑—“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