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教师生活·“新教师·新阅读”全民阅读

2019-03-01 09:36:38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读写并进 助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李兴茂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社会的倡导和助力,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孜孜以求、积极努力。不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十分重视“语文”学科,都对语文教师寄予特殊的期望,而那些优秀的语文教师,也的确以其生动的课堂、渊博的学识、睿智的识见、显著的业绩、厚重的成果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既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敬重,也赢得了社会的公认和赞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师中,语文教师居多,而几乎所有语文名师尽管年龄不同,所处地域和教学风格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书痴,都善为文,有的甚至家藏万卷,有的堪称著作等身。可以说,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勤奋的笔耕,就没有他们现在所拥有的职业成就和声望。是阅读和写作的双桨,将他们送到了成功的彼岸。

  一、阅读能力对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笔者曾在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说过: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方式,也应成为休闲与娱乐的方式,美化人生与享受人生的方式,升华自我与超越自我的方式。现在我想加一句:语文教师尤甚。因为读书写作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他们展翅飞翔的双翼。

  然而现状却不能不令人忧虑:很多语文教师不大读书。有些语文教师多年不买一本图书,不订一份报刊,也几乎不进学校里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很多语文教师不但自己不读书,也不鼓励学生读书,连阅读教材《语文读本》也不要求学生阅读,甚至常常没收学生的课外读物,只要求学生做题,或读些“满分作文”之类的书。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曾不止一次谈到这样一件怪事:某名校招考语文教师,有一道题是“请列出三种本学科教学专业杂志的名称”,前来应聘的好多高、特级教师竟然列不全,有的竟连一种也列不出来!

  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必须让广大语文教师捧起书本。阅读本无止境,但一个语文教师至少应该常读下列三种书。

  一是文学书。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书。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即使一位文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以读完。但我们的目标也不是“读完”,而是尽量多读,至少读一些教材节选作品的全本,或教材上出现的作家的其他一些作品。适当看看有关作品的文论,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能自己选择一个领域或者一个主题进行系统阅读,并进行专题研究,就有可能避免阅读的浮泛化和碎片化,逐渐走向深度阅读和研究性阅读,让阅读更有质量和效益,从而以点带面,不断拓宽阅读空间,开阔阅读视野。例如:钱梦龙老师早期曾专门研习古体诗词,魏书生老师曾注目哲学著作,陆精康老师一直致力于古文的考据研究,邓彤老师一度细研《红楼梦》,等等。

  二是教育理论书。很多教师对这样的书是敬而远之的,这很遗憾。一个教师有没有大眼光、大胸怀、大追求,从他对这类书的态度上一看便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类书籍是教师境界的试金石。以《论语》《学记》等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书,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等为代表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论书,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为代表的现代苏联教育理论书,以杜威《民主与教育》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书,以及夏丏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老一辈教育家的著作,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一代教育家的著作,还有李镇西、程红兵、高万祥等新一代优秀语文特级教师的著作,等等,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必读书”。事实上,“于漪们”“李镇西们”正是读着以前那些教育名著成长起来的。

  三是优秀语文报刊。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的语文教育报刊复刊或创刊,这些刊物刊载教育研究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成果,推出语文名师,引领语文教学,在语文教育界深孚众望,如《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知识》《语文报》《语文学习报》等,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理应成为教师们的案头必备之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厚积而薄发,积腋而成裘,融会而贯通。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阅读。教师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实践,既能带给教师高屋建瓴的阅读眼光,也能带给教师一针见血的指导点拨技巧,使教师能更好地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着力点,并找到新颖别致的教学切入点,从而既善于引导,又善于点拨,更善于开掘和拓展,让每节课灵动而充实、简练而厚重、节奏多变而气脉通畅,并且每节课都是新的,使学生对下节课充满了期待。教师不再是《教师教学用书》的传声筒或搬运工,而是有自己的感悟和发现的个性化的解读者,他服膺真理却敢于挑战权威,他的课堂井然有序、有板有眼却又机智灵活、生机盎然。特别是,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知道了思考的意义和思考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信念和理想追求,影响学生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品位。

  二、写作能力对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写作对一名教师是重要的吗?当然,尤其是语文教师。其他教师能写出较高质量的本学科的研究论文、教学论文就不错了,语文教师除了论文,还应尝试散文、诗歌、小说、儿童文学等方面的创作(至少应该在某一方面或多或少有作品见诸报刊),这很重要。第一,这是自己语文能力的见证。第二,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此时无教胜有教”。第三,能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更好地掌握写作的规律,更明白如何指导学生在写作上少走弯路,如何发力。一般说来,阅读体现量的积累,写作体现质的飞跃;阅读是投入,写作是产出;阅读充实知识,写作彰显能力;阅读是吸纳的过程,写作是创造的过程。阅读如牛吃草、蚕吃桑,写作如牛产奶、蚕吐丝。

  学而优则“文”,教而优则“书”。阅读达到一定程度,写作就会紧随其后。不善撰文的语文老师,十个有九个是读书上的懒惰者,也是教学上的平庸者。事实上,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语文教师,都有大量作品问世。如于漪、魏书生,不但教学实绩丰厚,而且著作出一部畅销一部。王栋生(吴非)是著名特级教师,也是著名杂文家。张丽钧是语文特级教师,是专家校长,也是著名散文家。李镇西用他的一部又一部教育随笔,进行孜孜不倦的“心灵写诗”,完成了一个教育者的“文学梦”。李镇西有这样的肺腑之言:“对教育的爱大家都是一样的,对教育的执著大家也是一样的;我和大家不一样的地方,仅仅是对这份爱与执著多了一点思考并用笔将其记录下来了。仅此而已。的确,在同样有着丰富实践基础的前提下,也许恰恰是写作使我现在拥有了有的教师所羡慕的所谓‘成功’……不能设想,如果我的教育事业离开了写作会是什么样子(同样,我们也不能设想,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写文章,其教学生活会是怎样的状况)?我绝不仅仅是为了发表而写(其实,我参加工作以来所写的文章大多数都没有发表)……”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教育写作,是教师最经济的成长方式。物质越丰富,社会越浮躁,静下来的人越少。物以稀为贵,只要你能静下来、坐下来,迟早有一天,你静能生慧,慧能普照。教育写作,能将“麻烦”化为“幸福”。

  从实践层面来说,一篇好的教学论文,是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课堂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或者是有益的课堂实践上升到理性层面的总结和反思;一篇好的教材解读文章,是教师认真研读文本,吃透教材并有独到发现的个性化感悟的产物,体现了一名教师学养的广度、认识的深度和思维的精度,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成功之作;一段好的教学实录,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或有精妙预设,或有能动生成,充满灵气和魅力的课堂片断的美好定格,是师生共同演奏的一首难以重复的协奏曲。

  一个自己有过成功写作经验的教师,会比不谙写作的教师多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他们会更容易把握教材的内在线索和行文之道,更敏锐地感知课文的选材构思之妙,更好地发现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当然,有时也能独到地发现课文的百密一疏、千虑一失,并进行有理有据的探讨和评析,既训练思维,又锤炼思想,更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益。面对教材,我们不能只有一种仰视的眼光,还可以平视,甚至一定层面上的俯视。这样的教学不只是对“书山”的“游览”,更是一种“探险”和“超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思维之花和思想之果,也是一种让师生共同陶醉的课堂境界。

  一个有写作经验的教师,会更善于进行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不写作的教师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却又不得要领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有时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造活力。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必须自己能写,正如数学教师教学生做题,定然自己能做,钢琴教师教学生弹琴,定然自己会弹,驾驶教练教学员学车,定然自己会开。一个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指导作文,一定会从自己已然受益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大视野,提高素养;一定会教育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积累素材,锤炼思想;一定会引导学生写真我,抒真情,端正文风,受益终生。

  书香沁人心脾,笔头气象万千。语文教师,在课余时间,请捧起一本书,拿起一支笔,那是一个教师最优美的姿态,最理想的状态,也是最有生命价值、最让学生和自己受益的过程。你在俯身伏案,然而你的思想正行走在高远的云天。捧起一本好书,你的眼前便展开了丰富多彩而又高雅洁净的世界,拿起一支笔,无异于擎起了一把照亮你当下和未来的火炬。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上一篇:2018.9卷首语
下一篇:2018.10学科专辑“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养成策略”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