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运用表现性任务:促进学生学习与评估

作者:[美]特蕾西K.希尔(Tracey K.Shiel)著

编辑:丁毅

ISBN:978-7-5334-8485-9

定价:35.00

出版时间:2019-1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对表现性任务的缘起,特征与属性,学习过程、掌握水平划分、评估量规编制、单元设计方案和实施要求等做了探讨,配以相关案例,期间还渗透了“可见的学习”“可观察学习结果分类”“理解为先教学模式”等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本书文字畅通,图表丰富,操作性强,十分适宜于教师掌握表现性任务的具体设计、实际运用和学习成效评估。

作者简介

特蕾西 K.希尔(Tracey K.Shiel)服务教育领域已经超过25年,她从事过多种岗位,包括教师、校长、学校商业主管、课程和教学副总监及临时负责人等。她拥有里士满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锡拉丘兹大学阅读教育硕士学位,奥斯维戈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管理高级研究证书。自2005年以来,她一直担任教育顾问,为国内外提供教育服务,专注于教学、评估、领导力培训和实施等方面。她目前是戈温出版公司的作者/顾问和可视化学习研讨会的认证主持人。通过她的公司——思想伙伴(Thought Partners),特雷西提供基于研究的教育服务,包括领导力培训、职业发展、计划实施和执行支持;并能够提供优质特色教育服务项目,用于支持和发展引导课堂、学校及学区提高学术表现的教育领导力。作为高效的沟通者,她擅长于促进实施成功行动计划的制订以实现关键教育目标。
 
  • 读者定位
教育教学工作者
  • 上架与陈列建议
教育理论·教学设计
  • 推荐语
表现性任务是一种聚焦学以致用的综合性活动,存在于各个学科和各年龄学习中。表现性任务是期望学生真正能够理解与应用知识技能,在融会贯通、灵活创新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表现性任务体现了学习的内化与外化协调统一,先内后外,由内而外;以内养外,以外表内;内外联动,平衡发展。表现性任务不是靠记忆来习得的,而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去应用规则和掌握原理,再加上策略保障和动力指引。设计与评估单元表现性任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可靠途径。
《设计与运用表现性任务》一书,对表现性任务的缘起,特征与属性,学习过程、掌握水平划分、评估量规编制、单元设计方案和实施要求等做了探讨,配以相关案例,期间还渗透了“可见的学习”“可观察学习结果分类”“理解为先教学模式”等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这是一本适用于各科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阅读的书,觅之不易,开卷有益,学了可用。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教授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表现性任务的持久力量

  第二章 构建基础:以终为始

  第三章 构建基础:学习过程

  第四章 构建基础:应用SOLO

  第五章 表现性任务的属性

  第六章 评分量规

  第七章 实施过程注意事项

  附录

  附录1 单元计划模板:表现性任务

  附录2 单元计划模板:以3年级和11年级为例

  附录3 组合列表:SOLO和 NCEA动词

  附录4 单元计划模板:有关作品和表现的创意

  附录5 实施成功行动计划:指南

  附录6 实施成功行动计划:案例

  附录7 实施成功行动计划:目标和现实

  附录8 实施成功行动计划:模板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节选

  译 后 记

  说到中国教育的弊端,国人的脑海里冒出了的第一个词大多会是“应试教育”。的确,无休止的考试似乎伴随着每个学生的青春时光,直到工作为止。甚至很多人在工作多年之后,都还会做参加考试有关的噩梦。很多人也都向往欧美的基础教育,认为他们不重视考试,实施的是“素质教育”。

  实际上就美国来说,一段时期内也十分重视考试,主要集中在2002年到2015年之间。为应对美国学生之间成绩差距的日益扩大,贫困和少数族裔学生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布什总统2002年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3-8年级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一次考试,高中生也要参加一次;考试成绩主要用于考核学校是否促进学生成绩进步,没有达到目标的学校将受到惩罚。考试与问责是该法案的核心词。如果算上1983年《国家处于危险中》报告开启的教育改革,美国3-10年级学生必须每年考试,并对学校问责的历史已经延续了30年。这30年间美国教育似乎遇到了和中国教育类似的问题。教师抱怨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教授考试内容,学生必须逐年提升成绩让教师压力巨大。学者也提出这一时期教育的问题:忽略非考试内容,包括科学与社会研究;模拟考试让考分“膨胀”,但学生学术能力并没有实现对应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考试会干扰学生正确地把握科学与数学概念。这种教学称之为“考试驱动教学”(testdriven instruction),对应的考试为“高风险评估”(highstakes assessments)。stakes有“赌注”的意思,一次考试就代表了学生、学校一年甚至十年的学习,的确就像是在赌博,存在巨大的风险。

  2015年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案》,对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其中不变的是考试,各州仍必须对同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变化的是考试方式和应用标准。各州可以采用更灵活、更科学、更多样的考试方式,例如,一个年度评估可以分解成一系列较小的测试,以便更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考试标准也不再有强制要求,各州可以采用共同核心,但并非必须采用。总之把测试权、问责权留给了各州,联邦留有一定的监督权。

  本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面对应试教育,美国学者、教师不是废除考试,而是从探讨新的考试方式出发,进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而本书提出的表现性任务以及其对应的表现性评估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有学者赞誉它是打开学生大学和职业生涯潜能的钥匙。本书首先是一本实践指导手册,它教你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做出教学决策;了解各种不同特性的任务以及每种任务的优点;如何将表现性任务融入学习过程计划,如何使用表现性任务这一工具,来教会、监督和拓展学生的学习。

  此外,本书也是一本教学设计理论前沿著作。它集中总结了大洋洲教学设计专业的成果。说到教学设计的前沿,大家心中通常会想到美国,紧接着是欧洲。美国有理查德·E梅耶、M戴维·梅里尔、罗伯特·J马扎诺、罗伯特·J斯滕伯格、查尔斯M赖格卢特等一批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大家。欧洲有荷兰的JG范梅里恩伯尔为代表。本译丛主编多年以来一直跟踪这两个地区的教学设计发展前沿,引进和翻译了一批教学设计著作,上述各位大师的代表成果均囊括其中。但是近年来,大洋洲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改革实践也走在了世界前沿,其代表人物包括约翰·B比格斯(John Burville Biggs)、约翰·哈蒂(John Hattie)。

  约翰·B比格斯,澳大利亚人。他曾就职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国高校,最终在香港大学任教并退休。他对教学设计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贡献就是“建构一致性”(constructive alignment)和“SOLO目标分类法”(SOLO Taxonomy)。建构一致性理论已被教学设计界广泛认同,这就是“以终为始”,目标、教学与评估相配的教学设计理念。而“SOLO目标分类”正是本书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本书在第四章介绍了如何应用SOLO分类法,制订学习意图和成功标准,传达给学生,并用之作为观察和测量学生理解水平的工具。同时以新西兰教育改革为例,提供了一个SOLO应用的绝佳实际案例。

  约翰·哈蒂,新西兰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1981年哈蒂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可视化学习是其博士论文。2009年《可视化学习:对800多项学业成就元分析的综合报告》英文版出版;近十年来,这一研究还在继续,目前可视化学习数据库中,已近汇集了90000个研究的元分析,总结了1500多项与学生学业成绩相关的指标。可以说,该项延续了40年的研究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学研究数据库,用大数据说明了如何有效提高学习。《泰晤士报教育副刊》称该研究发现了教育的“圣杯”。本书的出版商戈温公司是可视化学习在北美、大洋洲唯一出版、培训合作推广机构。该公司已成立25年,一直致力于“找到切实可行的、基于研究的解决方案,应对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工作”。针对可视化学习,开发了一系列的课程,而本书作者正是通过戈温公司系统掌握了该理论。

  总之,如果你是一名热爱教育的教师,如果你是一名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者,如果你希望用独特和创新的方式吸引学生,如果你希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如果你希望学校能够成为学生迈向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这本书能够给你切实的启发和指导。但是,要注意,表现性任务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们所接触到的最复杂最困难的教学策略,要掌握它有巨大的难度。但是一旦你真正理解、掌握、实施之后,我相信你的教学就能够真正长久地、深刻地影响一名学生,真正找到教师职业的价值。

  本书翻译分工具体是:杜丹丹翻译目录、图表目录、致谢、作者简介、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附录1-3;杭秀翻译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附录4-8;冯建超负责全书翻译校对和统稿;盛群力负责选题策划和审订。

  特别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希望读者对本书翻译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予以指教,希望读者浸入此书发现其中的快乐,希望读者能够在教学和培训实践中不断成长,找到自己的教学之道。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90

开 本:异型16开

字 数:210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