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卷首语

2018-11-02 11:27:22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互联网教育的局限性

  程 慧

  第一,要改变大家教育的习惯。除了“00后”这样的“数字原住民”,我们大部分人从小接触的都是面对面的教育,我们习惯于听教师讲,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设计好的教学任务。而互联网教育,在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提供了自由的学习条件时,就要求我们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资源筛选的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教学的质量。网上有海量的资源,质量良莠不齐。比如,大量的免费在线课程和学习站点未获得授权或权威认证,不能保证知识点就抓准了。如果再实际一些,现在的中高考,还是分省分市出卷的,就算是当市权威教师的授课资料,也未必能通用。还有研究指出,传统学习互动性更高,有教师监督,学习效果更好。而互联网学习虽然提供了大量的交互途径,但缺少有效监督,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三,互联网的开放共享也导致了隐私和版权问题。互联网的开放让随时随地分享知识和观点成为可能,但并非所有的教育者都希望把相关东西拿到全世界面前分享。极端的例子是微信圈里的聊天记录,有时会被截屏分享在朋友圈里,就未必是当事人所愿。

  第四,中小学生这样的未成年学习者,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教师、家长监管不到的地方,独自面对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判断的,也不可能有足够的自制力来抵抗诱惑。我们来看一个由微软开发的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的故事。这个机器人名为“Tay”,可通过海量的匿名公开数据学习如何与人类沟通,也就是它会在与用户聊天中学习。在微软发布这个机器人之后的短短24个小时,它就在Twitter网站(类似中国的微博)上变成了“流氓”。它不但辱骂用户,还发表了种族主义评论和煽动性的政治宣言。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孩子在独自面对网络时,将面临什么样的危险。

  第五,互联网随时随地的教育,在降低了学习门槛、扩展了学习广度的同时,也带来了碎片化、浅学习等问题。学习者专注度下降,学习深度下降,甚至会懒于思考,凡事一“搜”了事。学生连做题、写作文,都知道可以上网搜索答案。

  第六,存在“为互联网而互联网”的教育形式。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学校的课排得满,回家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写作业、预复习,周末还有补习班。如果为赶互联网的时髦而录一些视频就称之为翻转课堂,就只能是增加了学校、学生的负担。

  (摘自《教师的互联网素养》,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上一篇:2018.9教育观察·教师视角
下一篇:2018.10教师生活·“新教师·新阅读”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