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学科专辑—“精准把握语文要素,精心实施高效教学”研究专辑

2018-08-24 15:54:50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精准把握语文要素,精心实施高效教学”研究专辑

  【编者按】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单元内容组织体现“双线”(“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特点。其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每个单元、每一课中。精准把握语文要素,紧扣语文要素,精心实施教学,是提高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怎样在联系中准确把握语文要素,在教学中围绕语文要素实施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本专辑四篇文章对此做了回答。

  凸显语文要素 实现优化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语文要素教学例谈

  郭 勇 吴子芬

  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应该接受不同层次的语言要素建构范例,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改过去传统的泛人文主题,采取“双线组织结构单元”编排,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隐线)和系列的语文要素(显线)组织安排单元内容和训练,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这也是细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段目标要求,分层落实到各个单元的很好的体现。

  在落实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写字”的基础上,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着重加强了朗读的系列练习、字词句的积累运用、阅读方法的引导等。学习要点明确,知识体系更清晰,操作性更强。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凸显语文要素的“个体性”——优化每一课的教学

  选入教材的每篇文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也都呈现相对独立的语文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每课语文要素的个体独立性,落实在语言实践中,着力训练,夯实语文基础。相对第二、三学段,第一学段的语文要素在教材中没有单元导语提示,也没有明显的组织形式,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自己去进行前后联系,根据教材中课后练习题和文中的泡泡提示,确定相关教学内容,优化每一课的教学。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课《秋天》课后第二题,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这是因为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一”字的三种不同读音;而读好“一”的读音,是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的需要。于是教材就有针对性地提出上述练习,将“读好课文”的重点放在根据语境读准“一”字的变调,让教师明确这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是什么。根据练习提示,教师可以在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一”字变调训练来优化教学:第一步,教师范读课文、领读课文,有意识地突出“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让学生在语境中初步感知“一”的不同读音。第二步,将带有“一”字的词语“一片片”“一群”“一会儿”“一字”分类出示,教师范读、领读。第三步,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一”字读音的不同,通过“小老师”带读、指名读、分组赛读等方式进一步读准字音。第四步,熟读句子,在语境中读准“一”字的不同读音。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感性的实践,所以,教师不必强求学生明白变调规律,只需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就行。再说,“一”字的三种变调规律也不是靠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能掌握的。

  ……

  二、凸显语文要素的整组性——优化单元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的几篇文章,人文主题是相同的,语文要素的编排也是具体的,但是不一定会在每一篇课文中清晰标识,让教师和学生一看就知道本节训练点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单元整组意识,把语文要素的学习贯穿到整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去,层层深入,逐步推进。

  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教材中只在第6课《树和喜鹊》中用泡泡方式提出要求:“读了第一自然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此处是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孤单”,进一步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而这个方法并不仅仅用在学习“孤单”这个词语上,也并不是只在此文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而是在整个单元中每一课的教学都要落实这个语文要素的训练,让学生运用这种学习到的方法来了解词语的意思,培养识字能力,帮助学生阅读。如,《树和喜鹊》的前一篇课文是《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习题“读一读,比一比”就有这样两组句式出示:

  小公鸡不信,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

  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

  小鸭子游到小公鸡身边。

  小鸭子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

  ……

  三、凸显语文要素的层递性——优化整册教学

  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是螺旋式上升的。一年级下册的学习是基于一年级上册的基础,同一单元中后一篇课文中的学习是基于前一篇课文的基础。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对语文要素的安排,各个单元重点突出,要求明确;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衔接注意循序渐进,体现层次;在每一个学段、年级甚至一册书的前后单元,都是依照由浅渐深、由易到难的螺旋式上升的序列,使教师的教学任务清晰,有章可循,操作性强。

  以阅读能力训练这条线索来看,如一年级“提取信息、根据信息推断”这一语文要素,是从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青蛙写诗》开始提出,“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这是要求学生圈画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是提取信息的起步。接着第三单元的第11课《项链》的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这是在进一步训练学生圈画信息的能力。这两课中,除了逗号和句号要求圈画,其余没有明确,只提出思考、讨论交流的问题,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信息。在落实这些训练题时,不要只停留在一问一答,想到一个就回答一个的层面,可以借助圈画的手段,促进低年级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习惯的培养,落实“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同时通过圈画,又可以促进学生讨论交流的有序性和完整性。比如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不先读圈,学生往往是找到一句回答一句,分三句来说。在读圈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更容易按课文顺序完整地用一句话来回答了。

  ……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乐桥镇中心小学 安徽省庐江县城关小学)

上一篇:2018.8学科专辑 “基于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研究专辑
下一篇:2018.8专业成长·心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