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卷首语

2018-08-03 15:32:24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关注教育实践

  瞿葆奎

  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最早就是来源于对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在教育学后来总的发展历程中,东西方似乎都出现过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相脱节的现象。20世纪50至60年代,英美等国家出现的教育行动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化解这种疏离现象的一种努力和尝试。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是要为实践服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实践诉求,注重把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经验,或者亲身参与实践,把自身的理论设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都是好事情,既符合理论成长、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目前中小学实践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清晰地认识到,虽然我们要努力试图跨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沟渠,但是,两者之间的统一、一致是相对的。理论的抽象性、理性、一般性,与实践的具体性、感性、特殊性,又有着本质上的不一致。理论一旦成其为理论,就有了抽象性、理性、一般性的特点,与丰富、具体、生动的实践就有了距离。经由我们的努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为了教育理论的持续发展,为了教育实践的不断前进,我们一定要努力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过在客观上,我们又是无法完全“填平”这个沟渠的。这也许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对立与统一。

  第二,深入实践去从事教育研究,是一件“苦差事”。要脚踏实地、诚心诚意,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反对做表面文章,轰轰烈烈其表,冷冷清清其实。无论如何,端正学风太重要!从错综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中去把握它的线索、本质,用理论去描述、解释教育、教学现象中的事实、问题,及时总结、升华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经验。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浮”得上来;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恐怕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生长的丰富土壤。

  第三,与中小学教师进行真切的合作,与他们建立研究共同体。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有着一些不同的话语方式、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在深入实践的研究中,研究者要努力学会用中小学教师所熟悉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问题。经验的分享、视角的互补、合作的平等,才能使实践研究深入和持久。不必期望把聚光灯照在一个人身上。

  (摘自《瞿葆奎教育学论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上一篇:2018.7教育观察·教师视角
下一篇:2018.8教师生活·“新教师·新阅读”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