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增刊·教育观察·两岸教学风格的比较
黄怡嘉
一、示范课程
二、教材比较
检视两岸的公开课内容,在文本取材上令笔者印象深刻。一来是大陆一学期选文篇数多,因此文类多元,小说、散文、诗歌皆有,相较之下台湾的课文取材较窄化,文类选项较少。
究竟什么年纪可以读小说?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年级低的学生读得懂小说吗?又或者是我们要因为字数限制而局限学生的阅读内容吗?在大陆的课本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文本的字数并不是选文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可以看得懂长篇文章,若是因为文本字数限制改写了文章或者是窄化了文本选择内容,其实是很可惜的!
并不是说台湾课文的选文以散文为主,台湾的高年级课文也有章回小说以及西方经典小说,但是篇数其实不多,所以选择有限。而综观公开课的选文方向,发现大陆教师善于选择小说、寓言作为公开演示课的内容,而台湾教师选材则偏向散文体,尤其是记叙文体。因此在公开课的教材选择上,两岸教师有很不一样的偏好。
三、教学目标
两岸教师在语文教学上,皆能着重教学点的设定,让课堂显得流畅有内容。陈丽云老师常说“一课一重点”,在上述公开课上也都有这类的特色。例如蔡孟耘老师通过《马太鞍的巴拉告》指导学生说明文的写作方式;盛新凤老师通过《乌塔》一文练习独白体、对白体、辩白体三种语言形式;郑玮瑜老师、陈晓芳老师以及杨修宝老师通过小说的教学,充分让学生感受角色人物在事件前后的改变,而这也正是小说之所以迷人之处。
比较特别的是大陆教师特别注重口说能力,通过情境朗读让学生能够轻易进入文本中去感受。例如:盛新凤老师让学生练习主角乌塔的对话,让学生感受乌塔的态度是自然而不是自豪;冯春燕老师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狐狸分奶酪时的心情,狡猾的笑和得意的笑是有所不同的。通过口说练习,自然融入于情境当中,文本读来就不觉得难了。
四、师生互动
在翻转教育比较盛行的当下,观课的重点不再是教师怎么教,而是学生如何学。于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否良好便是判断课堂是否为一堂“好课”很重要的标准了。
台湾教学风格一向自由,教师个人风格会影响课堂气氛,温暖的教师就会带出温暖的教学氛围。在蔡孟耘老师的课堂中,孟耘老师等待、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反应,给予每位学生发言的机会。我们可以看见学生乐于跟教师分享每一个学习的发现,虽然课堂节奏有可能因为学生的反应而需要调整,但这正是“以学生为本”的授课模式之所以引领潮流的原因,在这样的模式下,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没有人会是课堂里的客人,大家乐于学习,课堂讨论自然热络精彩。
相较于台湾教师的授课模式,大陆教师显得有节奏得多!每一个教学的提问都在节奏上,总能在精彩处戛然而止,令人回味不已。也因为着重于教学节奏拿捏,学生发言的机会就必须有所限制,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试着发言,所以师生间互动不如台湾课堂自在、温暖,也许这也是掌控一个有着五十几位学生的班级,必须采取的上课方式吧!
五、生生互动
台湾目前的教学现场正值“百花齐放”之际,各式各样的教学法、教学实验正在台湾的每一个课室里进行着,张辉诚老师的学思达、王政忠老师的MAPS教学法……都不断强调让学生讨论、口说发表的重要性,因此在台湾的课堂里,分组学习、任务式学习、小组讨论、上台发言……是很常见的学习模式。台湾教师将这样的模式带到大陆的课堂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教师的指令不够明确、细节说得不够清楚,或者是大陆课堂没有这样的讨论习惯,在讨论的时候可以感觉学生有些混乱,不是非常清楚教师的要求是什么,也可以看见学生在讨论中无法整合大家的意见,偶有小争执产生,讨论的时间也碍于一节课所以略显不足,许多组别无法在教师给予的时间内完成讨论,整合想法,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讨论教学在课堂中没有诱发脑力激荡的火花,有些可惜。
相反的,在大陆教师的课堂里,提问经常是个别回答,于是学生反应显得热络,反应快的学生会在教师提问后立刻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反应慢的学生就很有可能一整节课都坐在位子上没有任何发言的表现了。
六、创意教学
近年来,许多“翻转教师”的大力疾呼,像陈丽云老师的“一课一重点”、温美玉老师的“我手写我口”“读写结合”、张辉诚老师的学思达讲义、王政忠老师的心智绘图等等,都给台湾教师提供了许多设计课程的方向,激起台湾教师创意教学的潮流。不可否认,在设计课程的思想上,台湾教师是显得多元且有创意的。在课堂呈现上,台湾教师也善用“图文整合”的方式。例如:在蔡孟耘老师的课堂中便可窥见台湾课堂的特色,通过让学生说、让学生画、让学生写,将文本重点不断厘清,通过小组讨论、上台发言,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断转化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凝聚学生注意力,上课的气氛也更显活络。在笑声与讨论声当中学习,自然是一件再愉快不过的事了!
而在大陆教师的课堂上,若是教学年段的学生年纪较小,也可以见到教师随时转换教学活动。像是在冯春燕老师的课堂上,通过戏剧活动将狐狸的狡猾表现出来,就算学生年纪小,也能感受故事中的角色性格,通过让学生上台演出,更是让整堂课多了许多欢笑;而在盛新凤老师的课堂上,通过让每一个学生试着说说“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这句话,感受主角乌塔的心情,更借由“‘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这句话的练习,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态度。利用课文练说话,练情境变化,练心情感受,真的是大陆教师课堂上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七、学生评量
公开课,比较难看出学生的学习成效,只能就当天学生的上课状况、现场产出的作品来推想学生在这堂课当中习得了什么知识。综观来说,大陆课堂着重说话教学,因此学生多习惯通过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条理清楚,相较而言,台湾学生有时表现得怯生生,这一方面大陆学生的确值得台湾学生学习。但是因为课堂人数众多,若是学生没有自己主动发言,教师也很难分神注意到,更别说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状况,于是就有可能整堂课下来,有些学生可能只是坐在那里,没有加入课堂活动里。大陆这一方面的学习状态就跟台湾的教学现场很不一样,因为台湾一个班级学生多半是28或29人,教师可以轻易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再辅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在课堂里。
通过课堂的形成性评量,也许能知道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但碍于时间关系,我们很难知道在课后,班级教师针对这些在课堂上落后的学生做什么样的加强或是辅导,这是很可惜的。而课堂上的形成性评量也多半是很简单的问答,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预先期待的答案,教师也很可能碍于时间关系,或是为了导回自己预设的课程设计,而采用直接宣告答案的方式,这在大陆教师的课堂里,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陈晓芳老师在解析《金钱的魔力》一文时,就时常直指学生的答案不对、不好,这样的方式是不是能鼓励学生自发学习,笔者是心存疑惑的。
八、结论
两岸的教学风格一向不同,通过交流学习,可以让我们发现彼此的优劣,比如说大陆教师在判断各类文本的语文点方面一向精准深刻,令人赞叹,笔者想这绝对跟他们分科教学,长时间钻研单一学科知识有关系,学问根基之扎实,毋庸置疑。而台湾教师的课堂一向温暖,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等待学生发言,陪伴每一个学生成长,通过各类学习法、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配合不同的文类、不同的学生组成、不同的教师风格做调整,每一个课堂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更会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每个学生都喜欢进到课堂里,他们自信发言的神情,就是对教师最好的回馈。
(作者单位:台湾彰化市民生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彧修)
上一篇:2018.增刊·专业成长·语文专场感受与启迪
下一篇:2018.增刊·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