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增刊·专业成长·语文专场感受与启迪

2018-07-20 14:54:54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从“新”出发

  ——第四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参加心得

  郭惠琳

  对一个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老”兵来说,参加“新”思维的教研活动,是一件令人很好奇,也很期待的事。

  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角度来想,新是旧的累积与熟成,新是旧的弥补与重整,新也是突破旧有、独创风格,新更是思考当下、奠基未来。因此,在这样的好奇中,笔者趋近了活动现场,以热切的期待,领受新内涵的洗礼。

  一、新是旧的累积与成熟

  科技时代,人们的对话充满现实主义的急切,沉淀与思考已不复多见。叶澜教授提醒大家以生命为教育原点,视教学为师生间的相互依存、交互作用与转化生成;避免功利式、便利式的快捷方式取向,从德行、才智与专业等面向自我提升;在面临多重挑战的现代,建立具时代性的教师文化,在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中实现教师文化的发展。杨裕贸教授拥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力,善用部首意涵理解字义,重视主题知识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思考语法修辞变化的巧妙与差异,以及提供文体判读的原理原则。两位教授,一位从大处着眼,呼吁确立教师教学的中心思想;一位从细节着手,紧扣阅读理解的任督二脉。细细思量,两位教授其实是从我们已有的旧知中,再次梳理与强调,这是我们在讲究创新时应先巩固的重要学养。

  二、新是旧的弥补与重整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么耳熟能详的故事,除了同情与悲悯,在陈智文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检视了幻觉的物质与精神含义,体会到小女孩点燃更多火柴背后的强烈渴望,批判了女孩所处社会的冷漠无情。学生们揣摩小女孩呼唤奶奶的语气,深切地感受到对温情的渴望,也更激发出对女孩的仁人之心。回扣叶教授以生命为教育原点的叮咛,这堂课教的不只是语文,更是生命,学生深刻体会到身处困境的无助、幸福与幻灭的对比,同时也了解自己在社会上应扮演的角色,从而建立民胞物与的情怀。笔者认为在情意与态度上的学习,通过教师的教学,弥补与重整了以往对这个故事的认知不足,增强了对文本的了解与感受。

  三、新是突破旧有、独创风格

  笔者很喜欢陈彦冲老师的师生互动风格,亲切、尊重、轻松但不随便。这样的班级经营,在教师要学生预测时,有利于学生放心大胆地“意念飞扬”。从题目到各分段,陈老师逐步引导学生从语气、关键词到图片,去找出原作者的伏笔、去猜想接下来的情节,这是一段原作者与学生的无形竞争。教师借由此次活动提升学生的层次,正确预测的孩子都很开心,即使预测与原文不一样,教师也肯定学生创意,接受学生不受限的想象与安排。本课选文甚好,搭配阅读理解预测策略教学更是相得益彰,而陈老师在温馨的教学中,请学生再思考文章结构的逻辑,感受物质层次的“圣诞礼物”,及其背后寓含的精神价值——爱与关心,松与紧之间,让学生更能郑重领略教师的用心。

  听着潘庆玉教授谈字、聊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种享受。

  潘教授鼓励大家聚焦想象力,但教学却很踏实,如踮、掂、惦,是“脚起、手起、心被托起”。这样的教学除了厚实的说文解字能力外,更需有对文字的想象力,从寻常中去发现其动人处。潘教授用清楚而明白的教学语汇给学生一个画面,一个由具象而抽象的画面,就学习的成效而言,图像比文字叙述更深植人心,更感人。所以,在演讲中,我们脑海里深深烙印了朱自清父亲吃力而笨拙的上下月台的身影,我们在江水风帆中,看到余光中思乡的泪痕。

  陈彦冲老师突破教师严肃的框架,以其清新风格带领学生悠游于叙事之中;潘庆玉教授魅力讲述,召唤学生自文字中跳出,建构画面。语文的学习不再只有字、词、义,不再只是分析、分析、分析,除了原作者,读者也参与其中,有互动则易起共鸣,这样的学习有趣多了。

  四、新是思考当下、奠基未来

  走笔至此,笔者发现自己是有偏好的,笔者喜欢有想象、有新意、有画面、有体验的语文教学,这样的教学,教师能带着孩子穿越文字,犹如穿过长长的洞穴进入一处桃花源,让人豁然开朗。这样的教学,孩子自然能与语文靠近、愿与语文为友。同时,笔者也有偏见,很怕教师像庖丁,每每把一篇好文章分解,还用反复、无甚重大意义的问题,不断地琢、磨、叨、念,把肉块研成末,把趣味化为乌有,师生不是走到桃花源,而是掉到漩涡中,无法自拔。

  每一堂课都有其教学的中心思想,但这并不是指学习技巧而已,而是包含能力与态度的建立,因为素养就是能力与态度的结合。有些课堂我们深受启发,因为我们看得到教师为建立孩子的能力与态度所作的铺陈与能量蓄积;有些课我们略感失望,因为师生之间产生一个漩涡,绕不出去,陷入学习的困境、沟通的断层。

  所以,我们是否要思考教与问的合理分配,以及提问内涵的价值?学生还在蓄积能量的小学阶段,唯有足够的输入,才能咀嚼反思成够分量的输出。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思考,是否更能帮助教师清晰在不同体裁中应选用的教学策略与方向?

  这次的交流活动,收获匪浅,但有一个小建议:每堂公开课的时间,均与正式课堂不同,是否可以请执教教师提供对全课教学的规划,让与会者了解完整的教学流程与节数分配,除有助于清楚教学者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安排外,更能掌握教学的全貌。

  (作者单位:台湾台北市万兴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彧修)

上一篇:2018.增刊·专业成长·语文专场精彩课评
下一篇:2018.增刊·教育观察·两岸教学风格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