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教育观察·走进港澳台

2018-07-12 10:44:11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台湾印记:有一个共同名字叫乡愁

  朱晓华

  题记: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来到最接近你的地方;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来到以前出发的地方;这是最最遥远的路程,来到最最思念的地方。

  ——胡德夫《最最遥远的路》

  梦乡里,台湾是一个虚幻的海岛,不仅远,甚至遥不可及。

  而记忆里,台湾是亲切的故乡,是中国生命的一个音符。

  这些都源于年少生活的一些细节:比如,伯父远在台湾,逢年过节,祖父总要家人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句子,懵懂中的我觉得可笑至极——放着满桌的美食不享用,全家人在念什么破诗,而让我一个人偷偷地开荤;中秋夜还得举着月饼,冲着月亮(月饼与月亮要重合),对着东岸,念念有词;青春萌芽时,听着邓丽君,想象未来的某一个时刻能与之在外婆的澎湖湾相逢,共看一海的蓝月亮……

  于是,我坚信在东岸的某个地方一定有着某些和我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

  这次,我来到台湾!来到那个四季花香,充满传奇的他乡,真切地验证了这种直觉。

  不!这不是他乡!不是异地!

  一切都是家乡的模样,一切都是儿时的场景,一切都像是门前屋后的庭院深深,就连胖胖的阿聪,也是邻家大哥的长相。

  此时我明白,乡愁不是编出来的,是从心里一点一点长出来的连着故乡的筋骨,是有血有肉的。余光中毕生用一首诗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家就在对岸住,我的乡音是曲阜的琅琅书声,记忆中的遥远他乡其实就是心灵深处的老家,弯弯的海峡只是浅浅的一湾风景,最远的不是地域的距离,只要有一颗拳拳之心。

  而在五天的文化交流中,我所经历的是一场与台湾的热恋。

  一、淡水河湾藏着故乡的气息

  淡水,不光是河流的称呼,更是一种思念的际遇。“如果给你一块木板顺流而漂,就会到达福州。”阿聪这样告诉我。据说,葡萄牙人占据淡水时,这里所有的红砖都是运自福州,那些饱经风雨的岸边客栈是否站成了一种思念的姿势?假如余光中站在淡水桥上看着灯笼高挂,海浪翻腾,感受从故乡来的海风劲吹,又是否会泪流满面呢?年轻时所唱的台湾歌曲中,那些熟悉的名字一下涌上心头,我用蹩脚的闽南话(我的故乡就讲闽南话)轻轻呢喃着:“淡水、渔人码头、情人桥……”不禁眼角湿润。

  在淡水是没有人不讲闽南话的,同行的闽南校长用流畅的家乡话和当地乡民交流,蹲在海岸边和垂钓的渔者共着一把伞谈笑风生——风雨中,貌似家人趣游。我想象着,淡水的人们在落日余晖中站在这里眺望对岸的某个地方,恣意描摹着八百年抑或一千年前先祖的模样,诵念着族谱上那些陌生的名字,感叹着那些泯没在荒山野草中的祖先坟茔……这淡水海域的流水是否就这样触动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情怀?

  依山而建的一座房子与周遭的建筑风格迥异,那就是红毛城。我咬牙切齿远远地盯着飘扬在房子外的万国旗,即使那些欺压与抗争,罪孽与不屈已成为泯灭在历史中的过眼云烟,但,内心深处的同胞情怀却使人难以平静。红毛城内的建筑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那些墙上镌刻着的字符、图案,那些镂刻着的异国他乡的文化印记,都清晰地再现了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红毛城面朝大海,风景奇异,但当年又是谁能有资格独享这一份美丽与悠闲的风景?据说,这里是强盗的避难所,每当荷兰人下山犯奸作恶后,便跑回红毛城里,逃避惩罚,然后安然归国。

  我不知道,在这一百多年的日出日落里,淡水的每一个讲闽南话的黑发人、白发人是否都心如潮汐,奔涌不断。当然不仅淡水,整个台湾的百年难道不是终日以泪洗面吗?于他们而言,哪里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拥有的又哪里是什么晨光熹微与落日璀璨,又哪里有心情去诵读“半江瑟瑟半江红”“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诗句呢?也许是挑灯夜读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眼望天宇,想念故国家园,想念西岸的春江花月夜。对于淡水人而言,咫尺天涯就是最痛的乡愁。

  眺望祖国大陆的方向,我不禁喃喃自语: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此时,我满眼泪水,泣不成声,放眼望去,湖面一片宁静,阳光正好。

  在连续五天的行程中,我十分真切地感受到:因为饱受台风之害,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两到三层,高楼很少,日本与荷兰的建筑风格居多,这是台湾流离失所于祖国的明显印痕。坦率地讲,我厌恶这些建筑,虽然其结构精美,内饰雅致,但从情感上来讲,我接受不了。台湾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以至于有些人不知祖宗归属也情所当然。

  二、美食与建筑

  我是个对美食特别挑剔的人,说得雅一点叫作追求精致生活,其实也就是个“吃货”,不过,我却是有一定境界的“吃货”。到台湾,自然就目光灼灼地找吃的,在我的印象中,士林夜市、淡水老街,凤梨酥、老婆饼都藏着满满的台湾风味,我满心期待地准备品尝异域风味,饕餮一番。

  淡水老街很有味道,满满当当的摊头遍布各色美食小吃,我想从中挑出一款合心合意的却茫然无从。老街的布置美食氛围浓厚,老式的店面布幌颜色各异,形状林林总总,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唐宋,想起孙二娘或者十字坡,也想起武松和那只大虫。老街的店面结构与我家乡的店面并无二样:中式的案板,长条凳搭架,物品摆放有序,很有点重庆老街或者温州五马街的样子。在炫目的招牌里,一条竖幌映入我的眼帘——“三十载温州故乡味”。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找不到那款合心合意的异域美食,因为一切都是老家的味道,一切都是家乡的热情,一切也都是家乡的样子——台湾从来没有离开过祖国,也许若干年以后,从厦门建一座跨海大桥,连接两岸,那时,天堑变通途。其实,台湾人从来没有忘记祖国,血浓于水,一脉相连的印痕就在这小小的淡水老街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何况那些藏在心底深处的文化印记,已经融入到两千多万同胞的生命中去,谁又能割舍和否定得了?

  家乡味,家乡话,故乡情……一切都是家乡的模样,在这里我哪里找得到异域风情呢?而午后闲逛至龙山寺,令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龙山寺堪称台北第一名刹,有人说“龙山寺是众神的聚会所”,寺庙内供奉的神佛多得数不清,别的寺院观音像总是供奉在释迦牟尼佛的背后,而龙山寺的观音供奉在主殿,背后供奉的是妈祖——这是福建的海上女神,仅从这一点来讲,是不是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根系紧密地联结着海峡两岸?

  寺院里有一对铜铸蟠龙檐柱栩栩如生,正面的墙上雕刻着生动传神的图案,大多来自《三国演义》和《封神榜》。寺内建筑是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我在台湾,看到的最美的建筑,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最经典的建筑风格,台湾的血液里流动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建筑说明了这一切——台湾是东海之上中国人的另一个故乡。

  三、在校园,与千年文化的传承相拥

  作为教育人,作为一位文化交流的访问者,我的心里对台湾的校园始终充满敬重。这更多是缘于我对台湾文化的所有记忆都是来自校园,比如校园歌曲,比如龙飞凤舞的书法,比如那些红色的春联。

  说到台湾教育,不禁想到忠信学校的高震东校长,他在大陆一所高校做题为“国家兴亡,我的责任”的演讲,很轰动,很震撼人心,他所描述的国家教育概念中的“国家”,指的就是海峡两岸一体的国家,就是完整的中国,指的就是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这就表明高校长是一个有识之士,是一个十分值得人们敬重的人,因为他的国家教育概念是完整的,他是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满怀责任感的人。

  因此我先入为主地认为台湾的每一位教育者都是充满责任感的。

  我们这次访问了五个教育机构,我还承担着课堂教学活动展示的任务,之前我们作了精心的准备,内心深处渴望两岸之间能通过教育架起一座美好的桥梁。

  走进学校,印证了我临行前的设想。台湾的校园,可以说是别致的:校园文化充满古朴、典雅的中国风,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他们把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让人感觉非常用心。我随中正小学的老师走进课堂,感觉就像是在自己班级上课,整个过程没有一点阻碍;校园里的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让人舒服至极,温和、柔美、谦恭、热情,流露出来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致的待客礼仪;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都绿意盎然,花红柳绿,学校布置得很得体,每一处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增长见识着想,景观的建设介于自然生态与人文再造之间,让人仿佛踱步在花香漫溢的郊外园林里。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干净。这种干净并不只是环境优雅,更体现在没有太多的非教育元素的干扰,呈现出来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

  台中中文大学就是典型的例证。校园里,大树与盆景相映成趣,呈现着中国传统的“借景”园林艺术。读书声不大,却透着对中华文字的满心喜爱。校园中随处可见书法作品,廊道、转角、室内都有师生作品,书法功力非同一般,件件都是笔底龙蛇。我惊叹于这所大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如此执着。

  在中正小学的经历是我最难忘的。

  我上的是作文课《雨后荷塘》,我压根没想到,中正小学教务处会安排三个不同的班级来和我共度这段美妙的时光,可见他们对大陆语文教学的高度期待,这给我很大压力。整堂课我真实感受到台湾师生对诗词的诵读、积累、运用是非常人所能做到的。每一位孩子几乎都是小小书法家,那些充满中国味的字体,特别是楷体的书写,如果没有长期的坚持是很难有如此功力的。我尽最大努力把板书写得工整而有味,但内心升腾的是对同胞的崇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假如时光倒流五十年,此时站在窗格面前遥望故乡的也许是刚从大陆随军而来的满眼泪光的年轻人,故乡在他的心里就是就是舟山,就是山海关,就是嘉峪关……

  那就回到故乡,面朝我们自己的先祖——黄帝与蚩尤,拜上一拜;那就读读孔圣与庄周,聆听诵读古籍的琅琅书声;那就让十五的月亮同照那湾浅浅的海水,东西两岸同一画框,那才是心与心最近的时光。

  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乡愁!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小学 责任编辑:黄彧修)

上一篇:2018.6专业成长·永新读师
下一篇:2018.6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