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专业成长·陶继新论道名师

2018-07-12 10:41:35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本真语文教学的妙趣

  ——吉春亚老师教学智慧撷英

  陶继新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认为,本真是语文教学永恒的旋律。那么,什么是本?什么是真?吉春亚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不断实践,提出了她的“本真”说。

  关于“本”,吉春亚认为:第一,教育之“本”为培养厚德载物之人。教师应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情怀。第二,语文学科之本体。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程本质属性应当是“言语”,即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言语生成,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说与写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优质语言与实践生活的积累,才能破解其间的密码。在外显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美好,使能力、思维、精神提升三者融合。第三,学生主体之本。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关于“真”,吉春亚认为应顺应和把握教学对象——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的特点,探究语文教学真正的、客观存在且永恒不变的规律。

  读写成习惯

  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长期大量的阅读,会在人的大脑中积蓄下一大笔文化资产,且有可能将其悟化为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只有这样,在说与写的时候,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古人所读之书,大多语言极其凝练,有的还很有理性光华和诗意文采。读得多了,读者的心里就构建了一个优质的语言系统。可现在各种各样的图书报刊俯拾即是,品质优劣不一,有些时候,可能因为读了一些品质低劣的书,非但积淀不成优质的语言,反而因其“白沙在涅”,也“与之俱黑”了。面对这种情况,吉春亚认为,信息,不等于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更不等同于智慧。语文教学之本,不只是要让学生多读书,还要为学生选好书。只有在好书的不断滋养中,学生的语言世界才能丰满起来。因为好书多有较高的思想品位,读得多了,便能在无形中升华精神境界。此之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也。

  ……

  课上“学生味”

  有些课堂上的阅读,会有教师诗情画意的朗读,或以视频配音等方式进行一定的渲染,甚至有的教师还会就相关文本进行富有感染力的吟唱等。对此,吉春亚认为,这样的阅读并非不需要,但真实的阅读环境应当是比较安静的,要靠学生自己去开启阅读兴趣的大门,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从而生成属于其自己的生命感悟。《吉春亚本真语文课堂实录》(阅读版)一书,更多记录的是学生自己沉浸到文本之中阅读的案例,案例内容不同,风格各异,但每一个案例都因为具有“这一个”的特点而摇曳出不同的阅读风景。吉春亚认为,只有学生个体静心阅读的时间多了,对阅读产生浓郁兴趣且产生属于自己的感悟的时候,才能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

  ……

  作文写真言

  读了很多书,读了很多好书,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来吗?回答是不一定的。写了很多文章,这些文章就一定有很高的品质吗?回答也是不一定的。因为不管是读还是写,都要有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没有了真,不管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文章,都很难说有其生命的意义。吉春亚的语文教学,就特别关注了真。

  有人说,中国有的人之所以不讲诚信,是从小学生作文开始的。此推论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但是一些学生的作文作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是不可以写不真实的事?当然不是,如小说中的很多内容便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是来源于真实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更高层次的真实。而学生写一篇记叙文,随意编撰一两个故事,就违背真实的原则了。

  ……

  儿童在心中

  儿童自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个纯真世界,教师不应以大人的思维来框定学生的思维,更不应对其限制太多,而应顺其天性,让其更加自由快速地成长。恰如《中庸》开篇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吉春亚就是一位顺应儿童心理而教的教师。她认为,没有儿童文化,教学就没有生命活力,教师只有钻进儿童圈子里去,走进儿童世界,走进儿童心灵,才能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的李玲老师是吉春亚的弟子。据她介绍,初到北京随吉春亚学习的时候,她被安排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解读文本时,她按照以往的教学“规矩”,把感知鲁迅形象作为重难点。为了塑造鲁迅先生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伟大形象,她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比如鲁迅光辉一生的简历、关心和爱护下一代的故事、跟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情节、关心劳动人民的事迹等。李玲自以为解读得很到位,处理得有深度,会把学生感动得一塌糊涂。于是,她兴高采烈地将备课材料拿给吉春亚过目,期待师父的夸奖。

  怎么也没有想到,吉春亚非但没有喜形于色,反而轻声问道:“在孩子的眼里,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呢?”

  “哦,没……没想过。”李玲支支吾吾,欲语无言了。

  吉春亚还是轻声地对她说:“我们面对的是8~14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知识水平、生活体验……我们应该用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所以,在解读教材时,要想想:儿童喜欢什么?他们会怎么想?哪里已经认知了?哪里还不会?哪儿掌握有困难……要想了解儿童,你得有颗童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若想在笨拙中体会出真牛顿,在凡庸中体会出真瓦特,在坏蛋中体会出真爱迪生,你必得把自己变成小孩子’。”

  那么,从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来解读该课,会是怎样的呢?

  ……

  宁静以致远

  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可见,如果太过浮躁,就有可能失去根本。在喧嚣的当今社会,吉春亚当是少见的“宁静而致远”者。河北保定厚福盈小学的周岩老师在《我眼中的吉老师》一文中,曾对吉春亚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人声嘈杂的候车大厅,躁动不安的人们,吉老师坐在人群中握一支笔静静地写着,如一枝玉兰悄然绽放。当看到她恬淡专注的神情时,我的心也静了。”周岩进而写道:“夜晚,她在家里读书、写作,研究语文教学、批阅全国各地弟子的教案,甚至坚持抄写佛家经典两年。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她无关,各种欢乐的场所和玩意都与她无缘。因为她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拥有了属于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其行且有其心,其言才有了让人感佩的力量。所以,吉春亚每每对弟子说起“静能生慧,静水深流”,这些话语总能很快抚平他们心灵的浮躁,进而也让他们从喧嚣的当下,归于心灵的恬淡宁静之中。

  ……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链接:

  吉春亚,北京市第一批正教授级中小学特级教师,兼北京师范大学育龄童国学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大课堂》主讲人,霍懋征园丁奖获得者。在北京小学负责全校语文教学工作,执教一至六年级多轮,坚持每天开放课堂。在十多个省份的学校或地区成立“吉春亚本真语文”工作室,在全国各地做过各年级、各课型的示范课千来场,获一线教师“本真实效、接地气”的好评。出版著作30余本,发表文章400余篇。

  作者信息:陶继新,山东教育社编审、原总编辑。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各类文章700多万字,著作40多本。在全国开设讲座700多场。

上一篇:2018.6学科专辑“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研究专辑
下一篇:2018.6专业成长·永新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