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学科专辑“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研究专辑

2018-07-12 10:40:29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研究专辑

  【编者按】 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大量增加古诗文。如何因应这样的变化,不断探究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益?本专辑刊发三篇这方面的文章,以供读者参考。

  走向“语用”——古诗词教学的新探索

  王林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注“语用”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甚至成为一种教学习惯。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们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提升语文素养。但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语用”训练似乎只存在于现代文的教学中,在古诗文的教学,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中,“语用”似乎还是一个盲区。教学古诗词,一线教师大都还停留在理解赏析的层面,“语用”这块处女地还未曾被开垦。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向着“语用”大胆地迈出一步呢?

  一、聚焦字词,在改写诗句中体会表达的精准

  教学古诗词,理解意思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注意到所有人都会想到的诗意理解,关注到大部分人都会留意到的意境画面,还要关注普通读者看不到,发现不了的作者的遣词造句。我们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细读,聚焦字词的运用,体用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表达的妥帖,学习作者推敲用词的方法,从而养成精准表达的习惯。例如《咏柳》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的前两行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在春天所看到的柳树的样子;再出示图片,进一步丰富学生脑海中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柳树在色彩上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形容柳树的颜色,学生很快就说到了碧绿、翠绿等词语,浓缩为一个字,就成了“绿”。将“绿”字带入,便有了诗句:绿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意思上讲,改编后的诗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前两行诗中“绿”字的重复,显然不如原句表达得精准。这样设计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考究、用词的精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经历一次联系生活经验,尝试语言运用的过程。再如《渔歌子》是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词,前两行仅有14个字,但却写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看到画面,欣赏到美景,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表达上的对仗,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来对一对。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读了这首词的第三行,正确流畅,很好。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跟老师合作读一读。

  师:我读青箬笠,你对——

  生:绿蓑衣。

  师:我读箬笠,你对——

  生:蓑衣。

  师:我读青,你对——

  生:绿。

  师:这首词的一、二两行,谁也能跟老师合作读一读?我读白鹭,你对——

  生:鳜鱼。

  师:我读飞,你对——

  生:肥。但是好像有些不太对。飞是动作,肥不是动作。

  师:那应该怎么对呢?

  生:白鹭在天上飞,鳜鱼在水里游。应该对“游”。

  师:是啊,这首词应该这样写对仗才工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游。可是作者没有这样写,到底是为什么?自己读一读,比一比。(生自由读)

  生:因为“飞”和“肥”是押韵的。

  师:是的,押韵了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这样设计教学,学生不仅沉入到了语言文字之中,关注到了作者用词的讲究,同时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下主动进行思考,尝试对对子,进行语言实践,并且在对比品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良苦用心。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上一篇:2018.6学科专辑“小学数学学科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专辑
下一篇:2018.6专业成长·陶继新论道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