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专业成长·陶继新论道名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徐斌老师“无痕教育”的生命张力
陶继新
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从其生成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与生命的张力。因为它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的追求新奇,而是其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积淀到一定生命节点上的灵感迸发。尽管徐斌说无痕教育并非他的首创,可是他从自己数学教学的视界,赋予其新的内涵,让其烙印上了鲜明的“徐氏”风格。
情境故事让“体操”摇曳出艺术的美感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是,只有抽象思维,其“体操”就少了形象的美感与艺术的韵味;只有在插上形象思维的翅膀后,“体操”才具有独特的魅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这个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可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与神思天外的形象思维力却已露出端倪。徐斌深谙其中的要义,所以,他让学生学习数学定义、定理及比较抽象的算式规律时,往往巧妙地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情境故事,让学生在盎然情趣中,自然而然地明白抽象的事理。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些事理甚至还会叠印到学生的记忆深处,成为令他们终生难忘的印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不但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反而乐此不疲。即使像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甚至于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在一个又一个的情境故事中,慢慢地进入到他们的童趣世界里。
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数学的快乐环境,编写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情境故事,就会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他们“道法自然”地领略抽象思维的妙道,真正让数学成为一种具有艺术美感与生命张力的思维体操。
徐斌,便给了学生一根学习数学的艺术魔杖,只要握之在手,便会变幻出无限的神奇。可谓不着痕迹,尽得风流也。
……
特级教师的生命线在课堂
采访徐斌,总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感动于一直扎根于徐斌心里的使命感。他深知,任何一个学生,都只有一个童年,也只有一段小学年华。如果在这个时段,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不到必需的知识,形不成必备的能力,生成不了应有的品格等,那当是一个为师者的失职。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在徐斌那里,一直有一种巨大的动力支撑,那就是让他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都能由此驶向一个具有发展张力的生命前程。所以,他爱学生、爱课堂,绝对不亚于爱他的生命。即使当了校长,他依然活跃于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他认为,数学可以更好地缔造学生的生命,也同样可以缔造自己的生命。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师生共同演绎精彩的生命场。在这个场上,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生命潜能,让学生养成一种生命自觉,并在潜移默化中,生成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担当精神。同时,他认为自己也在这个场里不断地实现生命的突围与飞跃。因为有了学生的精彩,才有了他自己的精彩,才有了如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所以,课堂成了徐斌奋斗不止并不断攀升更高境界的道场,成了他感受审美意蕴且放飞思维的乐园。
……
宁静之夜的“立言”之美
也许有人认为,徐斌如此之忙,尽管也有快乐,可他少了宁静,更没有时间写作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人们只是从白天繁忙的工作中,看到他那马不停蹄的身影,却不知道还有夜间尤其是深夜中的另一个徐斌。
夜阑人静时,徐斌更多的是游弋于写作的海洋里。因为他认识到,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在数学教学等领域里的学理性思考,应当以“立言”的形式,让其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收藏,为自己,也为别人。
有人说,写作是一个苦差使,可徐斌却认为那是一趟妙不可言的审美之旅。他曾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写作时的情景——
我享受着上天所赐予的这份独特的宁静。常常在夜晚,月光打湿了窗帘,一种情愫,慢慢地在空气中弥散。窗外,月光或飞或洒或流或泻,在天为霰,落地成霜,涓涓汩汩……房间里,没有其他的声响,任由我的思想和自己的灵魂一次次地碰撞,“嗒,嗒……”指尖在键盘上流淌着心灵的旋律,我不断咀嚼着白天课堂的点滴,沉浸在这样安逸的宁静里,心中,似有暖暖的东西流过。
……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链接:
徐斌,现任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无痕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特聘专家。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编委。曾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比赛第一名,全国小学数学创新课评比一等奖。在《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500余次。教育事迹被《人民教育》专题报道,“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被《中国教育报》连载。出版有专著《追寻无痕教育》《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以及“中国名师”系列教学光盘。
作者信息:陶继新,山东教育社编审、原总编辑。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各类文章700多万字,著作40多本。在全国开设讲座700多场。
上一篇:2018.2专业成长·心理课堂
下一篇:2018.2专业成长·永新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