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专业成长·心理课堂
【编者按】 随着社会发展,健康范畴不断扩大,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外,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新教师》从本期起,特别邀请福建江夏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和专业研究的程灵教授主持心理课堂专栏。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的方式,以点带面,指导一线教师在遇到诸如学生学习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常见行为问题时应如何应对,或者在学生智能训练、情感教育、健全人格培养等方面能有所作为。企望能为广大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惑驱迷,指引方向。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辅导
程 灵
【摘 要】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会成为小学生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的阻碍,心理辅导对保护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有敌意性攻击、手段性攻击、取乐性攻击和习惯性攻击之分,往往是在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或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并由社会信息的知觉决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同时可采用行为契约法和代币法,矫正攻击性倾向;辅导社交策略与技能,助力社会性冲突的解决。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心理辅导 社交策略
宇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生。他脑筋灵活,一、二年级时稍显调皮,但并未引起教师和同学的特别关注。他从三年级开始,逐渐显露出脾气暴躁、好打斗的特点。别人讲他一句,或无意中碰了他一下,他就会怒发冲冠冲上去打人。他还有个特别敏感的地方,就是不允许别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以友好或宠爱的方式,他也会生气。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挺怕他的,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发展到现在,宇豪打人似乎成了习惯,甚至莫名其妙就去推搡别人,或是上课上一半突然拿起笔捅同桌,有时还跑到其他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教师对宇豪进行教育时,他会承认错误,甚至痛哭流涕地保证不再打人,但往往只能安静一两天,之后他依然故我。
宇豪的表现是典型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并引起他人痛苦、恐慌、厌恶等反应的行为,如:打人、撞人、踢人,以及抢夺、破坏物品,或嘲笑、辱骂别人等。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会成为其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的阻碍,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攻击性行为亦有某种程度上保护心理健康的意义。因为,比起强行压抑内心的不满,攻击性行为作为宣泄内心冲突或紧张的一种方式,在客观上可以避免不满情绪在心中过多地积聚,也可以避免没有安全感、感觉害怕、内向自闭等,从而避免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此外,如果引导得好,攻击性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一些正面的作用,包括帮助小学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学会与他人交流或向他人强化个人边界等。
一、小学生常见的攻击性行为类型
敌意性攻击。指小学生面对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人和事时,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使自己显得强势、强硬起来,攻击的目的是直接伤害或侮辱他所敌对的对象。
手段性攻击。指小学生攻击别人的行为是作为一种手段,以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用告其他同学的状来保护自己、伤害他人引起周围人的关注、逞强打架以获得同学中的领导地位、撞倒同伴去抢占机会等。
……
二、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家庭与社会因素等都有关联,特别是与自卑、妒忌、骄横、高冲动性等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其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1. 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
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认为,攻击是受到挫折后的行为反应,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这种内在的攻击倾向若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探索未知、征服外部环境等,就会形成进取心、毅力等心理中的积极成分;而当遇到某种挫折时,积极目标的实现受阻,个人的尊严受威胁,这种内在倾向可能退缩,或者可能转向一些不正当、不被社会所赞同的目标。儿童受到挫折(如情感需要遭冷漠拒斥)时,愤怒的情绪会作为具有攻击危险的准备而存在,又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就容易采取攻击他人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
……
三、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辅导
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小学生进行辅导的总体思路应是:接纳与控制结合,降低攻击性行为和培育良好行为并行,做到在情感上爱、认知上导、行为上控。
1. 创造良好的环境,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
情感温暖的氛围。具有攻击性的学生在同学间的社交地位较低,不易为同学所接纳。因此,教师首先要创造条件培育良好的群体情感氛围,特别给予有攻击性倾向的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接纳,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在群体中表扬他们,从而使其不易遭到拒绝。当学生的安全需要和归属感得到满足,其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在新鲜和美好的事物上,就能有效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家校同步的合作。在家庭中,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对暴躁和情绪失控的孩子可采取暂时隔离或安抚等方法,使其情绪冷却下来再说,千万不要在孩子气头上再说难听的话,防止孩子发生伤人伤己的举动。教师和家长应一道创造合适的机会,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比如周末与家人去郊游、饲养小动物等等,培养和丰富其情感体验。
可供宣泄的环境。弗洛伊德认为,愤怒的情绪只有得到宣泄,才能有效降低人们的攻击性行为。小学生总不免有情绪失控或愤怒的时候,应鼓励他们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进行适宜合理的宣泄。例如:学校可以提供专门的宣泄室,备有充气假人或沙袋、弹性玩具等,让学生用这些物品替代攻击对象来发泄,通过对他人和自己没有伤害的幻想攻击活动使被激发的情绪释放出来,有助于减少和避免攻击性行为。
大众传媒的优选。在为小学生选择动画片等影视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可选择一些能带给学生知识和趣味、美和享受的传媒作品,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关心、温暖、团结合作精神等正能量,并引导他们分清应该学习哪些行为,哪些行为不该模仿,由此提升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适度还击的行为。遭到攻击而奋起还击,是一种正常的自然反应,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和良好的品质,这比逆来顺受、消极躲避别人的攻击,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适度还击可以向攻击者传递“攻击别人没有好果子”的信息,客观上达到教育作用,进而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因此,教师对学生间的相互攻击性行为进行处理时,一定要认真区分谁是主动攻击者,谁是还击者,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如果问题程度比较严重,则整个矫正过程可能要持续半年以上。教师与家长要运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针对其原因努力消除影响攻击性的各种因素,并根据发展变化灵活调整辅导策略。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参考文献:
[1]段宝军,张学芳,李艳子.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5(22):102-104.
[2]贾守梅,汪玲. 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3):379-381.
[3]赵建华.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5(4):965-968.
[4]智银利,刘丽.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43-45.
作者信息:程灵,教育学博士,教授。现任福建江夏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兼任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和专业研究,独著、主编和参编的教材、著作有:《幼儿心理教育实例》《小学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指导用书》《诗意的追求 ——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导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