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学科专辑“将科学本质的培养融于科学探究活动中”研究专辑

2018-04-04 10:15:53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将科学本质的培养融于科学探究活动中”研究专辑

  【编者按】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科学教师,不仅要有这样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把这种理念具体化,变成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导。希望本专辑的文章能给读者一些参考。

  体现科学本质 引导科学探究

  吴卢富 邱玉福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可见,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科学本质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一、体现实证意识

  所谓实证,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探究所作出的解释或结论都要以事实作为依据,都要有证据作为支撑,不能把实验数据作为结论,更不能凭空想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少问“为什么”,多问“你的证据呢、依据呢”,从而使学生从小养成证据意识、实证意识。

  如: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一课“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这一内容时,教材是这样提示的:“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吗?我们用什么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获得证据呢?

  1. 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当学生做完铁钉在硫酸铜溶液中变色的实验后,观察到变成浅红色的铁钉。从颜色上判断,学生自然会提出有可能是铁锈、有可能是铜、还有可能是原来的铁。

  ……

  二、体现逻辑思维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倡:“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可见,逻辑思维在科学课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科学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出发,抓住科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适时引导,努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教师注重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点,积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1. 实验演示,提出假设。教师演示: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盆液体中,发现马铃薯一沉一浮;再交换马铃薯分别放入刚才的那两盆液体中,马铃薯在刚才沉的液体中还是沉的,在刚才浮的液体中还是浮的;再将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入其中一个盆中,两个马铃薯在刚才沉的液体中同时沉,在刚才浮的液体中同时浮。通过这一演示,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会很肯定地指出: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盐水。

  ……

  三、体现质疑精神

  科学的质疑精神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一种素质。创新人才要创“新”,就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种发现与创造,就是从疑前人所不疑开始的。

  但是,在小学科学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不强,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系统策略。其实,只要教师处处留心,都可以引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如: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教师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1. 在引导猜测中质疑。在实验之前,要让学生预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同时,让学生看一看100毫升水有多少,再看一看1克、2克、5克、10克一包的食盐有多少,并用手掂一掂,获得对量的一些体验与感受。

  当学生预测出具体的数据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预测的数据提出质疑。有的人认为,70克、100克食盐绝对不可能,因为这都跟水的体积基本一样了;有的人认为,5克、10克也不大可能,太少了,以前泡过盐水,好像100毫升水不止溶解这么一点;共同一致的意见认为,20克、30克、40克是比较合理的范围。

  ……

  总之,科学课如果离开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领会,就容易把一个“智力活动”变成“体力活动”。只有将科学本质的培养有机地融于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才能上成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真正的科学课。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水南中心小学 福建省顺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2018.1教师生活·“新教师·新阅读”全民阅读
下一篇:2018.1学科专辑·“评测学习起点,制订教学策略”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