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卷首语
教师与教材
杜 威
经验有两方面:一方面为经验发展或变更之程途,即是关于经验如何进行,系属方法论;另一方面为经验之内容或其所含物,即是论及经验之究竟,系指教材方面。
由此再回到原来的问题:学校之学科须如何方能与经验相联络?此问题前节已略涉及,兹再详细论之。试考察任何小学校之课程表,其中所有学科皆不外国文、数学、地理、历史、修身、理科、习字、诵读等等,此等学科总称之为教育的材料或教材。但是,试一研究,往往觉得此等学科似与学者之实在经验并无何等联络,有时甚至与之相反。所以,我们所有第一问题即是指出学科如何方能与学生经验相联络。
前言教师与学生之立足点时,已指出教师对于教材已有充分预备,完全熟悉,但是良好的教师同时还须顾及智能的问题。此种教师特殊问题,简言之,即是注意教材与生徒之需要及才量交互作用之方法(The way the subject-matter interacts with the pupils needs and capacities),即是注意教材如何影响于儿童心灵及教材相互间彼此的接触。
凡良好的教师在实施教授时,当注意儿童心理上所起之反应。有时,生徒对之若漠不关心,不起反应,即当竭力发现其原因,看其弊病究竟在方法上或教材上。最不幸者,即通常教育者每不肯虚心研究此事实,遇见儿童对于某学科无兴趣或无相当的反应时,不知反求诸己,而将一切罪过统归于儿童,责彼等粗率、怠惰、不知用思想、顽皮等等。此等责备诚所谓厚于责人而轻于责己,且未尝计及致生徒于怠惰粗率者究为何物。此种解释谓学生不读书由于彼等怠惰,而不能解释其所以然的道理,实是循环往复,无有终极的辩论。良教师遇见此等情况时,当设法察出教材何故不能引起学生之相当的反应,不当仅归咎于儿童之粗心、怠惰。
讲到此层,教材与儿童经验相联络之重要愈为明显。通常所用教科书往往与儿童自己的经验完全无联络,而欲儿童真实学习时,又非教材与经验间有多少联络不可。故教师欲确保教材与儿童心灵间之交互反应,即不可不寻出如何使教材与儿童经验联络之方法。吾人若欲使教材成为儿童经验之一部分,即当注意此节,否则至多不过使之为机械的记忆,不能于经验有所增益。须知儿童心理本已成定形,并非空洞的,所提示之教材,若是与心灵背拗太甚,将反养成不良的习惯。教材不能引起正当的反应每由于不曾得到正当的材料,或此材料未以合适方法提示于儿童。
(摘自《平民主义与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