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专业成长·永新读师
灵魂不能下跪(上)
——冯骥才教授印象
朱永新
我与冯骥才先生经常见面,对他的文化与教育情怀一直敬佩不已。他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先后出版各种作品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国家级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青年读物奖”,及瑞士“蓝眼镜蛇奖”。他完全可以继续创作,写出流芳百世的作品,并为自己赚得万贯家财;他还是中国文人画的大家,卖画也可以发家致富,但是冯先生没有这样做。他为中国的民间文化东奔西走;他还发动了全国范围的民间文艺普查,为那些即将消失的城市、即将消失的文化留下最后的信息。
冯先生有一篇题为《城市可以重来吗?》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到,开始对外经济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去审视过去和面对今天,脑袋里热烘烘的,依旧是“破旧立新”和“旧貌换新颜”那一套,所以用前所未有的力度“建设”城市,导致六百多个城市的历史生命被一扫而光,“性格形象消失了,年龄感没了,个性记忆被删除得干干净净,我们已经无法感知认识自己城市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历程”。
冯先生坚定地说:“城市是不能重来的!”城市不是一个巨大的功能性的设施齐备的工作机器与生活机器。城市首先是一个生命,有命运,有历史,有记忆,有性格。它是一方水土的独特创造——是人们集体的个性创造与审美创造。如果从精神与文化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城市是有尊严的,应当对它心存敬畏;可是如果仅仅把它当作一种使用对象,必然会对它随心所欲地宰割。冯先生告诉我:“珍惜城市精神文化的人,一定会精心地保存自己城市的历史,因为城市的灵魂在它的历史里。”作为一个曾经担任苏州市副市长的城市管理者,我知道先生在说这些话时,多少有些无奈。
我对冯先生说:“其实许多问题的答案都在教育。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地尊重专家,真正地懂得文化,一定可以少做不少愚蠢的事情。”先生赞同我的观点。记得有一次,我在政协的常委会上作了一个发言,先生马上给我一张纸条,表示完全支持我的观点,条子上的落款是“大冯”。同时,他亲自给《文汇报》的总编打电话,希望《文汇报》发表我的文章,并在全国开展一个关于教育问题的大讨论。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文章没有发表,讨论也没有开展,但是先生对我的褒奖,对教育的情怀,一直让我感佩不已,铭记在心。
……
总之,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应该是中国文化建设中最急迫、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应该作为国家的方针政策强力推动。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我们的灵魂不能这样流亡,我们的精神不能这样荒芜。由此,我更加敬重冯骥才先生抢救传统文化的行动。他是用自己的努力教导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
不是说创新不重要,一个没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民族,同样是一个没有出息、没有竞争力的民族。但是,如果我们连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不能记录、传承下去,恐怕更加没有出息,更加没有竞争力。抢救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空间也已经不大了。我们不能只靠一个人去斗争,我们需要共同打响一场抢救的战争。
至此我也终于知道,梁漱溟先生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学者,而说自己是一个行动家。真正的学者应该是有行动精神的,冯先生也是这样。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林 彦 黄晓夏)
作者信息: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师》名誉主编。
上一篇:2017.12专业成长·陶继新论道名师
下一篇:2017.12教育观察·本刊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