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学科专辑“小学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研究专辑

2017-12-18 15:30:20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小学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研究专辑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重要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本期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文章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全面认识 有意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

  施茂枝

  从2016年秋天开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逐年推出,其特点和亮点之一就是大幅度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当下,我们迫切需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存在,并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实践,否则,教材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也不能真正转化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

  一、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样态

  一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祖宗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遗产”,是“祖先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隐性的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代承继并汇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包括思想、历史、道德、民俗、法律以及文学在内的各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样态主要如下。

  (一)汉语言文字里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汉语言文字”,主要指汉字和汉语词汇。语言文字被称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汉字和汉语词汇在记录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其影响和渗透,烙下了传统文化的诸多印记。

  1. 汉字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符号,古老的汉字忠实地记录民族灿烂文化,而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的形体结构反映了中华文化的诸多特征。如,象形字是汉字的母体,直观描绘外物,显示汉民族思维的直觉性、整体性。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造字和认字中的由形及义。即便是音译外来词,我们也往往为这些表音字加上表义符号,如把“师子”变成“狮子”,等等。而汉字的结构就如同镜像,也反映着文化演进和文明进程的痕迹,如“册”“籍”“签”“簿”“牍”“版”“卷”记录了书籍演进的历史。

  ……

  二、有意识地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实践

  面对新形势,广大教师必须在全面认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而自觉和有意识的突出标志,就是把握传统文化教学的几个原则。

  (一)以意为主,以形为辅

  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小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学中,特别是在记录传统文化的课文教学中,应以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为主,以感受课文的独特语言形式为辅。根据我们的课程设计,语文课程以阅读为中心,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此类课文的增加。学习此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领悟不同文本所体现的情怀或文化精神——坚定赤诚的爱国情怀、仁爱共济的善念、坚忍不拔的意志、饱含真意的亲情友情等,亦即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神为主,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感受“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当然,根据学段目标和学生实际,适当引导学生领悟记录传统文化文本——特别是古诗文的优美语言形式,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

上一篇:2017.10学科专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建设”研究专辑
下一篇:2017.10专业成长·陶继新论道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