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教师生活·“新教师·新阅读”全民阅读

2017-08-01 11:45:59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共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卢永霞

  最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读书对于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但独学而无友,难免孤陋寡闻。加之工作忙、家务多、时间紧,除了少数潜心研究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难以将读书这件事作为必要且紧要之事坚持下来。我和我的伙伴们坚持阅读7年之久,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个教师读书会。

  一、读书会之缘起

  我从小喜欢看书,作文也写得不错,常被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长大后,偶尔在一些报刊发表“豆腐块”。从自身的写作经验中,我深深体会到阅读对于提高写作力、思考力的重要性。因此,从教后,便致力于推广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推荐好书,促进阅读交流。学生的语文成绩伴随着他们的阅读兴趣而提高。

  2006年,我担任教研室主任,开始在全校推广课外阅读活动。在组织教师们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自己缺乏阅读的习惯,阅读视野十分狭窄,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儿童读物又本能地采取排斥的态度,当然更谈不上有效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了。这就使推广儿童阅读活动遇到一个“瓶颈”,一方面教师们都认可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素养的作用,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另一方面自身的阅读视野不广、文化积淀不丰,难以真正起到引领示范和指导提升的作用。

  于是,我想到了组织教师阅读。2010年10月,我创办了福建省三明市实验小学教师读书会,制订了《读书公约》,约定每学期共读一本书,每周三晚上到学校集体共读,每月组织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外出游学活动。

  几年下来,我们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写作来促进阅读与思考。渐渐地,我发现最好的阅读姿态是读、思、用的结合。在读书交流时,我总是尽量引导教师们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工作实际联系起来,让阅读不仅发挥隐性的人文涵养的作用,也发挥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显性作用。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交流中,我惊喜地发现教师们越来越会阅读、会思考、会表达了!

  二、读书会之提升

  2013年1月,我调入三明市教科所,在同事和朋友的“怂恿”下,又成立了“一期一会读书沙龙”。“一期一会”原是日本茶道用语,其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以“一期一会”作为读书沙龙的名称,既包含了彼此珍惜在一起共读的机缘,也包含了人生易逝不可懈怠的意思。

  “一期一会读书沙龙”是原来教师读书会的升级版,随着阅读内容的变化,我们的共读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如阅读《菜根谭》《教育漫话》,我们相约每月第一个周五晚上集中共读和交流,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构作品、解读人生,给彼此带来新的启发。我们在摘抄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倾听中,与他人的思想对话;在同一本书中,读各自不同的人生,竟读出了诸多相似的体验。我们戏称读书为磨刀,让我们日渐蒙尘粗糙的心在阅读涵泳中得以砥砺,渐渐磨得细腻、光洁。每一次的交流,气氛都那么热烈;每一次结束,大家都意犹未尽,甚至在回家的路上,讨论仍在继续……

  目前阅读《论语新解》,我们采用的是每周一晚上QQ课堂的共读方式。近一年来,《论语新解》成为我最常阅读的书,慢慢地,对它的阅读也渐入佳境。从一开始进QQ课堂没有做任何预习和准备,到后来为了了解某个人物甚至一个字的意思而查阅大量的资料;从开始只是听别人读、别人说,到后来自己主动读,主动说;从开始只是听别人主持,到后来在卢卢和书友的鼓励下,自己也当主持人;从开始自己读时的紧张磕绊,到后来可以流利朗读、正确断句,可以轻松自如地和书友们一起探讨交流。越深入读进去,越觉得《论语》如同一座巨大的宝库,每次进去都不会空手而归;越读越觉得《论语》就像一颗青橄榄,初嚼时略感青涩,再嚼时就觉得回甘在喉,越嚼越有味道!

  确乎如此,从2016年9月12日至今,从轮流朗读到轮流讲解,到如今轮流主持,我们在圣人的智慧烛照下不断反思,日益丰盈,逐渐成长。更令人鼓舞的是来自台湾的许嘉勋校长听说了我们的读书会,也邀请他的好友王乙财老师一起加入。两位台湾老师的加入,为我们带来海峡彼岸的文化视野,也提供更详尽的资料,引领我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使我们受益良多。

  三、读书会之丰富

  除了读书交流,我们还举办美文诵读活动,伴随舒缓的轻音乐,一起沉醉在文字与声音共同创造的情感与哲思共舞的世界里。当意识到自己不能恰当地处理好气息、停顿、语调和情绪时,我们便邀请三明市青年书法家、三明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连长生老师给我们作指导。连老师是集朗诵、书法、篆刻、音乐、绘画、文学、佛学研究为一身的大家,他不仅教给我们朗读的技巧,还分享了他的读书经历和心得,鼓励我们“专攻一门,旁涉别家”,对自己的专业要一以贯之地热爱、持之以恒地钻研,同时要有相关门类的知识背景作支撑。这对我们打开阅读视野很有启发。

  三明市教科所俞建平所长也对我们的读书沙龙活动十分支持,多次在会上宣传我们的读书活动,还常常参加我们的读书交流活动。2015年1月,俞所长为我们开设专题讲座“回到原点读学记”,不仅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读书思考和教育感悟,还结合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实验,帮助我们“认祖归宗”,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本质。在俞所长的娓娓讲述中,我们不仅领悟了《学记》的精髓,更被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信心所深深感动。

  有时,我们把读书交流的地点放在环境幽雅的咖啡屋,营造一种别样的阅读交流氛围;有时,我们走进连长生老师的“琢玉书社”,跟着连老师一笔一画地学写字。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会不知不觉地培养起自己的上进心,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能有所提高、有所长进,比如为人,比如处事,比如朗读,比如书写。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我都会在朋友圈中发布这样一条信息:“早安,世界读书日!今晚20:00~22:00,有谁与我相约灯下共读?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读本,让我们共赴一场心灵之约,提醒自己:离手机远一点,离书本近一点……”每年都有人响应,从不落空。今年元宵节那天,受《中华诗词大会》的影响,我萌发了坚持百日背诗的念头,并在微信中邀请诗友共背,没想到竟有56位诗友陆续加入。跨越千百年后的今天,仍有那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为之沉醉,自发克服种种困难,坚定而快乐地携手走在百日背诗的路上,这不能不归功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字之精妙、精神之丰美!如今,百日背诗已接近尾声,56位诗友背诗7000多首。在这些可以量化的数字背后,更可贵的是在共同背诗中唤醒的兴趣、培养的习惯、分享的经验、凝聚的情感、提起的精气神,让我们在“眼前的苟且”之外,还能拥有“诗与远方”。不少诗友都说,越背越感受到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越背越认识到自己的孤陋寡闻。他们表示:百日背诗即将结束,但背诗群不散,背诗事不停,背诗人不离,让我们继续背下去!

  当然,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外出游学了。游学是在大地上的诗意行走,是一种融思想交流与文化观光为一体的活动,这也是书友们最期盼的学习方式,用我们的目光和脚步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到一处之前,我们必定先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及其名人典故。因为做足了功课,所到之处,都似与神交已久的老友会面,省略了初识的生疏,直接进入心灵的对话。一样的游人,一样的风景,只是看风景的眼睛不同罢了——我们在阅读中练就的就是这样一双眼睛。

  四、读书会之体会

  从2010年的教师读书会,到如今的“一期一会读书沙龙”,我们的共读活动走过了7年的光阴。从最初的自由散读,到集体共读,再到集中研读,阅读品质在不断提升,阅读方式也在日益丰富;从最初的10多位成员到现在的77位,不仅仅是人数的增加,更是地域影响的扩大和各方力量的汇入;从三明到深圳、龙岩、江西、宁波,从幼儿园教师到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从农村教师到城区教师、特区教师,从普通教师到教导主任(教研员)、副校长、校长(所长)、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我说不清读书有多少好处,我只知道越来越多的人被它吸引了。而读书会的好处是相互影响,形成氛围;相互鼓励,克服惰性;相互交流,促进思考。在笔者加入的所有群中,读书群是最富营养也是最具温暖的一个。在这个群里,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也都是奉献者。学习、分享、讲解、倾听、点赞、鼓励,每个人都在提升自己的同时给予他人信心,也都在付出的同时收获自己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成长。这里没有浮躁,没有抱怨,没有贪和嗔,只有平静的声音娓娓道来远古的故事,给今天的生活带来种种启示;只有温暖的声音传递着关心、称赞、鼓励和感恩,给彼此送去坚守的力量……7年来,读书沙龙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儿渐渐长成天天向上的少年,成长路上的串串足迹没有艰辛,只有快乐和感恩!感谢所有书友克服种种困难,不离不弃——伴随着欣赏、鼓励、包容与开放,一路坚持,一路绽放芬芳!

  有一道风景,叫读书;有一种美丽,叫沉静;有一些快乐,叫分享。感谢共读,让我们和一群更优秀的人在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朱蕴茝)

上一篇:2017.6卷首语
下一篇:2017.7教学探研·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