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学科专辑“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新探”研究专辑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如何结合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哪些具体、新颖的方法和策略?下面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或许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植根生命体验 激发教学想象
潘庆玉
有位教师教学《蝙蝠与雷达》,让一位学生用毛巾蒙上眼睛,从讲台走到教室的后门,模仿蝙蝠被蒙上眼睛在挂满障碍物的屋子里飞行时的情景。游戏开始了,大家屏住呼吸,看着这位学生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脚步……游戏结束后,教师让他谈谈感受,这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紧张的心情。然后,教师让学生们阅读课文中描写蝙蝠被蒙住双眼飞行的句子,看看蝙蝠是如何飞行的。学生感到了课文所写的内容很神奇,发出惊叹。蝙蝠是靠什么躲开障碍物的?这里边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学生就带着浓厚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开始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身体经验、生命体验、情境还原……读到这里,我们的头脑中会闪现出一系列关键词。是的,用它们来概括该教学片段的特点是恰当的。事实上,体验或具身认知,已经成为当今阅读教学的核心关注,成为探讨阅读教学设计的默认前提和基本共识。诚然,如果阅读教学不能激发起学生真实的生命体验,没有触动他们的感性经验,任何理性的解读与语言分析都将脱离真正的思想对话的轨道,成为外在的、附会的、无足轻重的浮泛说辞。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其实一直都存在着忽视甚至背离学生真实生命体验的危险。认识到体验的重要性,能够通过巧妙的、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来激活学生的身体经验,尊重并善于利用和驾驭学生课堂生成的真实体验,且敢于坦诚面对、机智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另类”声音,既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智慧与技能,也是他们经常要面对的课堂挑战。
……
为什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广泛的忽视身体经验与生命体验的现象?除了我们熟知的以文本语言的理性分析为手段的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感性经验的排斥与压制外,还因为真正的体验性的阅读教学具有难以预期的实践难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而言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实施体验式的阅读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想象力和创造性,需要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这是一种“隐蔽”的难度,克服它需要语文教师具有穿越文本表象的洞察力、重塑身体经验的组织力以及抵达心灵深处的震撼力。
首先,我们谈谈穿越文本表象的洞察力。从形式的角度看,文本是通过语言符号的排列组合编织而成的线性的视觉存在。但从内容的角度看,文本是一种复杂多变的时空交错场,具有深度的知觉空间和可逆的时序结构。因此,阅读理解绝不是按照语词的词典意义、课文注释来“套取”和“翻译”文本内容的标准化的思维加工过程。相反,读者需要借助一种超越文本语义表象的洞察力才能打开文本背后隐藏着的时空关系和沉默的身体经验。还是以《蝙蝠与雷达》为例,在指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探究蝙蝠飞行秘密的试验过程的环节上,很多教师忽视了课文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课文是这样写的。
……
最后,我们来看如何使阅读教学具有抵达心灵深处的震撼力。汉字汉语系统是以身体经验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层级丰富的意义网络系统。以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向周围的世界延伸,形成了从具象到抽象、从近身到远方、从目睹到想象、从客观到主观、从事实到判断的层级体系。人、目、手、耳、口、足、心、月等肢体符号辐射渗透在整个文字与语言系统中,生成了汉字系统的感觉神经网络,沉淀为意象化的文化基因,形成了身体—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的生命体验循环。因此,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篇,不单单是文字符号的排列,更是身体经验的组织、思维过程的运筹、文化密码的编织,以及审美体验的层层叠加与交融。富有想象力的阅读教学,应着眼于汉语文所特有的具身意象性特征,植根于学生的具身经验和生活体验,开掘和疏浚秘响旁通的汉语思维世界,挖掘和阐扬民族文化与审美的因素,抵达学生的心灵幽深处,引爆学生思想的潜能量。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