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学科专辑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学习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专辑

2017-06-26 10:51:49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学习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专辑

  【编者按】所谓的核心素养指的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就语文学科而言,有哪些能力是属于关键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这些关键能力呢?本专辑特约周一贯、吴忠豪、刘仁增三位专家就这些问题进行阐析,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从“应试能力”反思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

  周一贯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发展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因解读的角度不同,阐述上也有一些区别。如“四维”说(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二是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语用”说(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言语思维”说(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本质是学习、运用言语思维,言语思维是一切言语现象的“处理器”)等等。无疑,这些论述都有一定道理,有助于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笔者在这里另找的一个思考角度是从反思“应试能力”入手,来看看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淡化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应当指出的是,应试能力当然也是一种能力。既然有考试,自然就有应试,其某些方面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也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可忽视的是,这里的“应试”指的是传统的单一卷面测试,它往往以孤立僵化的命题、死记硬背的应答、唯“分”是问的评价为主要手段。因而所谓的“应试能力”,也就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相去甚远了。

  ……

  一、全向思维能力

  言语思维活动具有全向性。即从言语行为的角度看,它既有内部言语(不出声地用言语进行思考),又包含了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从思维的性质看,它既包含了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又包含了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往往比较强调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这当然没有错。一方面,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具有的倾向性往往是以“心灵直觉”感知外部世界,在真实体验的丰富表象中去获得探究的好奇心和愉悦感。另一方面,语文的文学性也总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但这不等于儿童就不需要相应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训练。作为思维能力来说,不可能把这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就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显然,这既包括了形象思维,也包括了抽象思维。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阅读方面也有这样的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必须运用全向思维能力(由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方能得到结果。“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科学精神”(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第一要点便是“理性思维”,这也足见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从小强化培养全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

  五、真实的表达能力

  言语思维必然要生存在表达和交流之中,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这种表达和交流必须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体制内,得“分”成了唯一的追求和评判的标准。学生为了得高分,便用假话、套话、大话,炮制出符合成人标准并为他们所喜欢的作文来,这无疑是对言语思维活动的扭曲和背离。虚伪矫作的表达方式习以成性,不仅严重地制约了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养成,其危害性岂能小觑。前些年曾在报刊上读到过这样一则外国笑话。

  爸爸:你为啥想到中国求学?

  儿子:到那里求学我会有很多钱。

  爸爸:为什么?

  儿子:我读过不少中国孩子的作文,他们中的多数都捡过钱包!

  其实,这不是笑话,分明是讽刺,是黑色幽默。这说明在学生作文中的胡编乱造多么普遍。难怪作家韩寒会感叹:“许多人的撒谎,是从作文开始的。”当然,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但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缺失思想的表达,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

上一篇:2017.4教师生活·教师心理健康
下一篇:2017.4专业成长·陶继新论道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