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学科专辑“‘多元有界’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系”研究专辑

2017-04-18 11:39:24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多元有界’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系”研究专辑

  【编者按】文本解读要紧扣核心价值,注意“多元有界”,这已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认识,也被众多小学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又很有可能与“多元有界”的观点形成冲突,到底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呢?本刊特邀福建师范大学赖瑞云教授(其“多元有界”理论在语文界有广泛的影响)及两位资深教研员撰稿阐述这一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多元有界”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系,促进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多元有界”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操作

  赖瑞云

  就“多元有界”的“界”,笔者曾多次引用鲁迅的“大致不差”来表述,这可说是最直观形象的说法。鲁迅说:“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恰如将法文翻成了俄文一样。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拿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的语言,叫“社会共通性”。笔者从童先生论著里引申出的表述,称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其重心是指向多元。2016年5月16日《光明日报》刊登的笔者的拙文《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原稿中有段表述:“今天,将来,永远,它(指从西方引入的著名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仍然是照亮这一阅读、解读‘存在’的真理。甚至,在强调创新的当下,我们的第一重点仍然是倡导‘多元解读’,是鼓励青少年学生大胆言说。”由于篇幅所限,发表时此段话有压缩,但全文这一基本意思是清楚的。本文主要就接受美学的角度,做一复述。

  ……

  兹以《触摸春天》为例(本讨论不涉及古典诗词。诗词本是多元解读的好材料,但它的含蓄性、朦胧多义性又明显加大了它的解读难度。故入选小学的古典诗词一般是作为背诵、熏陶、积累的材料)。此作品曾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作者虽是中学生,但故事有点类似灰姑娘、红帆船以及皮克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等梦想成真、期待成真、潜能被激发、坚持就是胜利等美丽故事。其意涵、主旨之一,就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明确提出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不再多加思考的读者,很可能把它当做唯一答案。笔者没看过教参,不知它提供了多少种解读,但我们至少可以想出十三种解读。

  1. 现实层面。

  (1)从求生的角度(也是生物学上的,或者生存能力的角度):①嗅觉特别发达,甚至就是对花香特别敏感,这是其生存质量,也是整篇文章成立的基础(可联系课文后面所附的盲人女作家海伦触觉特别发达的故事,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后三种生活中亦不乏其例,不一一说明)。②人的潜能的发掘可能出乎意料、超乎寻常(安静超越了常人,不仅仅在捉住蝴蝶的神奇灵性上)。③替代技能说:某一样能力残废了,另一样生存、生活能力就可能因此开发。④挫折迫使开发其他的生存、生活能力。

  (2)从热爱生命的角度:⑤(课文说法)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⑥对生的热爱,没有悲观,使安静活出了自己的精彩。⑦没有放弃,任何人都可以活下去,而且可以活得好。⑧爱己及人: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尤其是对同样是弱者的生命的爱,这是最美的心灵,最神奇的一幕——放走蝴蝶。是美丽的心灵指引她创造了这最后的大奇迹。我们读到这里特别感动,这是爱己及人,爱自己的生命而及他人的生命。源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四书集注》的“推己及物”等。

  ……

  越界解读,主要是脱离文本,但并非越界一无是处,其思考角度的独特,也许有益于创新思维。《触摸春天》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一连串的出乎意料的奇迹,同样可做多元解读,亦另有解读方法。因篇幅所限,这二者只能简单说说。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2017.3学科专辑“探索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途径”研究专辑
下一篇:2017.3专业成长·永新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