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教育观察·金洲谈教育

2017-04-14 15:44:37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重温教学常识

  郑金洲

  常识是基本知识,一般来说,为人所共知。它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不太引人注意,甚至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也会常常忽视它的存在。教学常识也是如此,它支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学实践的开展。由于它过于平常,过于不显眼,过于“低调”,不太为教师注意,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忽略。但是,常识毕竟是常识,忘却它,不等于它不存在;忽略它,不等于它不发挥作用;违背它,不等于不受到惩罚。不断地温习常识,回到工作的“原点”、研究的“起点”,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教学研究都是很有必要的。

  常识之一,教学是师生双边开展的活动。只要学习过教育学,对“教学”的概念有所了解,大家就知道,教学是师生双边开展的活动,既有教,又有学,教与学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换句话说,一味地谈“学”,仅仅把教学看作是“学”的活动,教学就变成了“学习”或者说“自学”;一味地谈“教”,仅仅把教学看作是“教”的活动,教学就变成了“教训”或者是“说教”“教唆”。从当下来看,简单地把教学归之于“教”的行为,已不多见,倒是把教学归之于“学”的行为,大有人在。为数不少的教学改革,打着以学为本的旗号,倡导在教学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学过程中把“学”作为唯一圭臬,把“学”作为唯一旨趣,把“学”作为唯一追求,无论是备课、上课、评课都以“学”马首是瞻。关注学、重视学、指向学,无疑都是非常重要且正确的。但“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侧面,双边中的“一边”,假如对“教”不做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不把“教”与“学”有机统一在一起,“学”其实也是很难落实的。我们似乎需要改变一个倾向,好像讲“学”才是改革,才是创新,讲“教”就是保守,就是因循守旧。

  ……

  常识之五,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朱熹在《论语》注释中所说的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因材施教。虽然前几年也有专家撰文,认为因材施教强调了“教”的因素,忽略了对学习者要成为什么人的考虑,对“学”重视不够(卢晓中:《反思“因材施教”》,《中国科学报》2014年2月17日),但从教学活动来讲,尤其是对“教”这一方的要求来看,无疑“因其材,而施其教”是基本的常识。古人云,百人百姓,百姓百性,千人千面,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不同的面貌,有着不同的性情,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也有着不同的愿望和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相同或者统一是相对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教学,或者,进而言之,开展个性化教学,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费孝通先生当年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意是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费先生这一说法是就文化来讲的,其实也完全适用于人与人的关系,适用于教学中如何看待和处理学生之间的差异。现代学校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在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强调整齐划一,注重秩序规范,把进度、效率作为教学的重要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的发展、学校的进步,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没有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的旨趣。实施差异化教学、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教学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趋势也是“各因其材”教学常识的回归。

  ……

  (责任编辑:林彦 黄哲斌)

  作者信息: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新教师》编委会副主任。

上一篇:2017.1教育观察·教科研前沿
下一篇:2017.1教育观察·教师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