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教师生活·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之十八)
叶一舵
走进清晨的校园,王老师轻叹一口气,心里嘀咕:“又要重复一天无聊的工作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此刻在她听起来简直比噪音还难受。她快步来到办公室,匆匆关上门,整个世界似乎清静了一会儿。她搓了搓皱得发酸的眉头,拿出教案,上面最新的笔记停留在一年以前,她随意翻了翻,圈圈点点,便夹起材料走向教室。王老师几乎一字不落地“宣读”了教材内容,期间还狠狠地数落了一个平时乖巧聪明的学生,原因是他对教案内容提出了疑问而打断了课堂教学。就这样,王老师持续了一天的“工作”。下班回到家里,她重重地坐在沙发上,心想,一天终于结束了。她盯着天花板发呆,几年前,自己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谨记“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任重而道远”的箴言,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但是仅仅过去几年,自己的热情怎么就荡然无存了?她感觉自己好像被掏空了。家人、朋友、同事都觉得她越来越难以相处,孩子们也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天天缠着她。她懊恼地抱着头,感觉自己像被下了魔咒一样,心里甚至闪过“一走了之”的念头。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王老师似乎正经历着一种“可怕”的职业瓶颈——职业倦怠。
一、什么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有时也称为职业枯竭,最早由弗洛德伯格于1974年提出,指的是由于工作上长期经受情绪压力,人际应激源,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客观现实不符等原因而引发的一种情感心理枯竭的状态,体验到身心俱疲、能量耗尽的感觉。克丽丝汀·马斯勒将遭受职业倦怠症折磨的工作者们称为“睡人”,他们往往长期从事着某种工作内容较为固定、重复、机械的职业,或者从事着对心理能量要求比较高的工作,比如教师、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在长期工作后,他们往往体会到一种对生活的乏味感、对事业的逃离感和失望感、精神上的无助感和疲惫感、认知上的激烈冲突感等。更有甚者,有些优秀的工作人员因为无法支撑下去,选择离开了那个曾经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工作岗位。
……
二、教师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
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工作匹配理论,产生职业倦怠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即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也可以称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教师也不例外。
关于外在环境因素(客观原因),主要有:第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期望,家长把希望全部交托给了学校,学校承载的这些压力最后又落到孩子与他们的教师身上。压力是孩子的也是教师的,但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因为大家都认为,教书育人本来就是教师的天职。第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高低反差。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得教师用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来备课、批改作业、设计教学等,问题是教师的投入并不一定带来高的产出,如学生成绩的提高等。第三,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和难以实现的个人价值。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但是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等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理念。这就构成了不完善的评价系统,对教师的评价有时就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分数。同时,教师队伍人数很多,但是真正成功的很少,教师的个人价值很难实现,这也打击了教师的信心。
……
三、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正如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所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着,而是被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我们改变不了客观环境,但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并适应环境。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除了要时刻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不合理观念并加以调整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方法。
1. 全身心投入工作。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里不断强调,很多人都误解让我们倦怠的是不停的工作,其实让我们倦怠的不是工作,而是“抽离”,也就是不够投入。一个人如果不对他所做的事情有所卷入,他就会得过且过,他就不会去思考、不会去想象,他将不是他自己的主人。现代生活把我们的生命变成资产,我们要做的是把它变回我们的生命,要做的就是“集中”,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投入,积极思考。一个教师如果能卷入自己的工作,他就将开始思考和创新。如果我们觉得“集中”很难做到,也许可以试一试弗洛姆教给我们的静坐法。很简单,每天起床后,抽出二十分钟时间,找一个地方,背部挺直地坐着(注意,不要懒散,也不要太过紧张),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努力使眼前呈现一片空白,不去想其他事情,如上班会不会迟到,早餐吃什么,哪个学生怎么样等。你要做的就是注意你的呼吸,训练你的集中。
……
(责任编辑:黄常棋)
作者信息:叶一舵,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全国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佳专家” 。先后主持20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撰著30多种心理学著作及教材,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有15项成果(含合作)获省部级奖励。
上一篇:2016.11教育观察·本刊特稿
下一篇:2016.12学科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