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教育观察·教师视角
聚焦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编者按】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探索,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教师们的切身利益。本专题的几篇文章,有的结合具体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内容,明确了职称改革中应注意把握的一些问题;有的从纯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的阐述了职称评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现象;有的结合自身或身边的事例,描述了评审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相信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
杨振坦
福建省现有中小学(含幼儿园)专任教师38.57万人,其中中学教师14.84万人、小学教师16.25万人、幼儿园教师7.48万人。38万多名一线中小学教师承担着为国家育苗的基础性重任,是支撑福建省基础教育发展,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力量。职称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挥棒,福建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职称工作,努力通过职称制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
一、中小学职称改革的历史沿革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1986年建立的,分中学和小学两个系列,幼儿园教师参照小学教师条件,中学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和幼儿园最高等级仅为中级。这项制度实施30年来,对于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师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存在着等级设置不够合理、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不够衔接等突出问题,影响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稳定、发展。近年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希望改革职称评定制度的呼声很高。
……
二、职称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
(一)改革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二是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三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五是坚持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三、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平稳顺利实施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各地、各校情况差别大,工作复杂艰巨,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是确保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本次职称改革要求各省要在2016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我们要充分认识职称改革的重大意义,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予以重视。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解读,把政策宣传解读工作深入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和参与职称改革,充分尊重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
作者信息:杨振坦,福建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
上一篇:2016.11教育观察·教科研前沿
下一篇:2016.11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