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读本

.丰富著述,展现了他短短二十六年人生的欢欣与哀愁、才情与勤奋。

作者:梁遇春

编辑:黄珊珊

ISBN:978-7-5334-7274-0

定价:34元

出版时间:2016-08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梁遇春

关于本书

梁遇春深受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影响,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伊利亚”。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内容简介

  本书为福建籍作家梁遇春的作品选集。梁遇春26岁英年早逝,鲜为人知的是,他才华横溢,在有生之年翻译、创作了百余万字的世界文学名著和散文小品文,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才富。本书由闽江大学学者选辑,所选作品基本可以代表梁遇春的理论研究、散文小品文创作的概貌,以期让读者走近这位远逝青年才俊。

  作者简介

  梁遇春(1906-1932),福建福州人,别名驭聪,又名秋心。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多谈人生哲理,博学多思,形成了非绅士的“流浪汉”风格。怀疑、彷徨、恣肆、追求是其散文复杂的主题。他的散文创作受到英国兰姆等散文家的影响,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他26年人生,给我们留下了37篇散文和二三十部译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编者:王国栋,闽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唐若石,闽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目录

  梁遇春小传/王国栋唐若石

  第一辑 小品文选

  1.“还我头来”及其他

  2.人死观

  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

  4.高鲁斯密斯的二面周年纪念

  5.谈“流浪汉”

  6.《春醪集》序

  7.“春朝”一刻值千金

  8.泪与笑

  9.途中

  10.观火

  11.破晓

  12.她走了

  13.苦笑

  14.坟

  15.救火夫

  16.猫狗

  17.善言

  18.KISSING THE FIRE(吻火)

  19.春雨

  20.第二度的青春

  第二辑 译书品评

  1. 迦尔询

  2. 约翰·高尔斯绥

  3. 威廉·海尔·怀特

  4. 吉辛

  5. 盖斯凯尔夫人

  6. 巴比利恩

  7. 米特福德

  8. 马克西姆·高尔基

  9. 康拉德

  10. 亚密厄尔的飞莱茵

  11. 《英国小品文选》译者序

  12. 《小品文选》序

  13. 《小品文续选》序

  第三辑 致石民信

  第1封(1929年初春,作香艳新诗)

  第2封(1929年七夕前五日)

  第3封(1929年8月立秋前两天)

  第4封(9月回暨南大学)

  第5封(开始办公,信末无日期)

  第6封(新娘回南京日)

  第7封(1930年1月7日)

  第8封(2月16日)

  第9封(3月10日)

  第10封(3月21日)

  第11封(5月)

  第12封(6月16日)

  第13封(信末无日期)

  第14封(7月27日)

  第15封(8月5日)

  第16封(8月20日)

  第17封(9月16日)

  第18封(信末无日期)

  第19封(10月21日)

  第20封(10月30日)

  第21封(信末无日期)

  第22封(此信无署名、日期)

  第23封(12月6日)

  第24封(12月17日)

  第25封(12月28日)

  第26封(除夕前一日)

  第27封(信末无日期)

  第28封(1931年1月27日)

  第29封(信末无日期)

  第30封(2月6日)

  第31封(4月24日)

  第32封(5月)

  第33封(6月7日)

  第34封(6月10日)

  第35封(夏,信末无日期)

  第36封(夏,信末无日期)

  第37封(夏,信末无日期)

  第39封(9月上旬,信末无日期)

  第40封(1932年3月18日)

  第41封(18日)

  本辑内容原载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4期:《梁遇春致石民信四十一封》,第李冰封整理,唐荫荪译校。第38封未入选本书。

  后记/ 王国栋唐若石

精彩节选

  ¯ 梁遇春小传 王国栋 唐若石

  梁遇春(1906—1932),出生于2月5日,即正月十二,适遇立春日,故取名“遇春”,又逢马年,别名驭聪。其祖父早逝,遇春是父亲敬澍单传的“罕仔”,被看得格外金贵:“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依闽俗避讳谱名“守馨”,后别署谐音的“秋心”。这也是他后来对命运和生命感到恐惧的原因之一。

  梁遇春的曾祖梁济谦(以举人任陕西知县),很早从闽县城门梁厝乡迁到福州城内,与长兄梁鸣谦居住在三坊七巷文儒坊和衣锦坊之间的闽山巷9号。遇春对闽山巷有着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梁鸣谦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其故居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遇春一直把这院子称为“福州Sweet home”(甜蜜的家),寒暑假必从北京带堂弟守槃回老家。在家所写文章,都标注“于福州”。作为“征人”,他说:“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指京沪)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这也是三坊七巷人的品格。

  梁遇春自幼聪慧,乐于活在想象的愁苦世界。接受传统教育,由严父亲自指点,6岁就插班进附近初等小学三年级。8岁转格致高小,1916年毕业,即考入省立福州一中初中。三年后,顺利考上本校高中。有一天,校长张哲农请来美国教育家杜威来演讲,“翻译是我们格致小学的英文先生”,遇春在小品文中大胆嘲弄一番杜先生。

  1922年夏,16岁的他报考北大预科。在预科,他对鲁迅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略课印象很深。课后的交流及后来他给鲁迅主编的《语丝》投去《“还我头来”及其他》等等稿件,也给鲁迅留下很好的印象,回信中称他为“梁遇春先生”。

  1924年夏,他考上北大英文系。叶公超评价他与冯文炳不同,“有课必到,非常用功”,而系主任温宁源说他为人低调,有柔无猛,淡然无争,天然生成一种谦谦君子之风。

  1927年,眼看大学即将毕业,他又是家中的独苗,家里人为他的婚姻着急了。此时家里除了父母和祖母外,还有长住娘家的姑母及其女儿。按福州习俗,他们是“姑舅亲”,是不适宜结婚的。但急切抱孙子、添曾孙的老人们顾不了那么多,就在这年暑假,遇春奉命和“竹马之交”的表妹成婚。

  下半年,从他自称为“失恋人”中可以看出,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他认为,自己是属于婚后两人爱情渐渐不知不觉间淡下去的一类。总感从前的梦不能实现,“爱情”也麻木不仁起来。这种失恋等于遭受凌迟刑。如此精神的死亡才是天地间唯一的惨剧。

  1928年2月,梁遇春、高滔组建流荧社,出版文艺月刊《摸索》,因毕业在即,只出4期停刊。其中必有遇春不少早期作品,现已湮没无闻。

  4月,梁父去信说:“你现在也快做父亲了,有了孩子,一切要耐忍些。”暑假还乡,夫妻矛盾不断升级。妻子对丈夫说:“女子多半都是心地极偏狭的,顶不会容人的,我却是心地最宽大的。”妻子“交代话”了:“此后还是少抽烟,少喝酒,早些睡觉。”虽然妻子此前也曾“发出挣扎着的呻吟”,甚至吼出“已堕陷阱的走兽最后的呼声”,然而,丈夫却觉得“此刻绝难办到了”。妻子说:“我走了!”他以为是女人的气话,既不挽留,也不送行。她终于绝望地抛下可怜的“神奇”儿子,在滔滔的闽江水中一了百了。梁遇春对妻子虽则没有多少感情,但这样的结局却是全没预料到的,丧妻之痛虽不好为外人道也,作品中又时时流露出负罪感。

  1928年9月初,梁遇春大学毕业留校,到北大英文系任助教。学校因经费问题引起不稳,叶公超把视为千里马的驭聪推荐到上海暨南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做自己的助教。梁遇春讲授英国散文,恩师的同事中有梁实秋、沈从文等人。虽然年纪小,但常在图书馆,用纯正的英文与属龙的馆长叶公超开怀对谈,有人称之为“双龙抢珠”(梁属马,《周礼》曰“马八尺以上为龙”)。他常衔着恩师一样的烟斗,妙语连珠,将培根和兰姆的散文精髓阐释得鞭辟入里,不久便有“少年教授”的美誉。后来,恩师又推荐他为胡适、徐志摩主编的《新月》杂志写外国文学书评,在本刊发表书评、译作、散文小品,也因此有了“新月散文家”的称号。

  1929年,梁遇春在《英国小品文选》序文中,提出将英文的Essay暂译为“小品文”,让爱好者想一个更好的译法(当时中国文学里没有这种文体)。他给“小品文”下了定义:“小品文是用轻松的文笔,随随便便地来谈人生,因为好像只是茶余酒后,炉旁床侧的随便谈话,并没有俨然地排出冠冕堂皇的神气,所以这些漫话絮语很能够分明地将作者的性格烘托出来。”在周作人先生指点下,遇春潜心译注了40篇名家的三本《小品文选》。编新文学大系的周作人,还把梁遇春写的小品文“例外”地“列在卷首”。郁达夫也称他为“中国的伊利亚”(梁遇春师承的英国兰姆的笔名)。

  梁遇春的同窗好友石民在与他的通信中,深悉这个“失恋者”的孤苦情伤,便于1929年初,让自己的南京女友尹蕴纬当红娘,将其同乡细君介绍给梁遇春认识。梁与细君交往一段时间后,写了一首香艳的情诗《幽会之后》,以“姑娘,你再多滞一会儿吧!别这匆匆地,丢失了我俩的永生”,表达了自己的恋情。暑假回乡,他带了细君回福州闽山巷喜结良缘。他从福州给石民寄去请帖,表示“此中消息,仁兄可想而知矣”,同时表示9月将“偕内子离闽”。这个“失恋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把婚事办了。他带着新娘和母亲、儿子游杭州西湖,参观博览会后,回到上海暨南大学,一家人过了一段较为融和的生活。

  1930年元旦后,先在清华兼课的叶公超要他也到北平,拟进北大图书馆任职。这是“书馆藏才”。3月,梁遇春第一本自选散文集《春醪集》出版。接着,他带了家小北上安家。9日,偕儿子往万牲园游玩。他在信中说,深悔北上之失计也,因在暨大无事干,白拿钱,颇觉无味。是以此后定要集中全力于译事。

  5月,同窗学长废名(冯文炳)要办《骆驼草》刊物,他很欣赏遇春书信文笔,来信约稿。遇春写了几篇对亡妻的回忆,如《她走了》《坟》《苦笑》等。虽则篇篇都是好散文,让我们接触到更真实的梁遇春,但“那些文字的代价的确太大了。写时不要给太太看见,然后偷偷地送到废名那里,就已经够苦了。万想不到已届中年的我,还写出那么儿女的东西”,同时,又担心外人因此猜忌他“岂能琴瑟调和”。他对石民说,自己是清白的:“绝无浪蝶狂蜂之举,更未曾受人翠袖捧钟……这是你晓得的。”

  7月,梁遇春喜添一女。按照燕京美人的意思取名为“燕瑛”。家庭负担重了,北大的经费又渺茫,不能像以前那样诗意地生活。他表示,为了家里母亲、太太、女儿这“大她”“中她”“小她”,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命”。年底,为了“正蠢蠢思动”的燕瑛的妹妹或弟弟,又表示要“鞠躬尽瘁,做个‘理想的丈夫’和‘贤明的父母’了”。这样地活着,他又心存不甘,“不甘”的确是心中最有力的情调,不甘虚生,不甘安于沉沦。然而,也只是“不甘”而已。

  1931年5月,梁遇春为石民结婚写了一篇洋洋的千字文,裱褙得很精美考究,寄往上海,作为对红娘报答的礼物。11月,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作为弟子的梁遇春在题为《吻火》中写道:“他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臭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这篇夺得头筹的悼文深得叶公超的欣赏,梁遇春非常感激恩师的点拨,连夜回信表示,今后为文当以此为准。

  梁遇春翻译注释了巴比利恩的《最后一本的日记》。日记主人公从小就在病中挣扎,他以顽强的意志,把15年的心酸生活记录下来。作者死后,最后两年的日记被出版。梁遇春觉得作者的心境,与现在自己颇为相似。因此,遇春要求与石民多多通信,并保存其信札,将来好为其写序作传。还说,“来日大难方多,足下晚间祈祷时,万望将弟名搁在里面,不胜惶恐之至”。梁遇春急于搜集两年来写的散文,欲印一本《空杯集》,意欲与《春醪集》相衔接,因文字太少,暂未印行。后来被师友改题为《泪与笑》问世。梁遇春的散文写作,包括小品文、海外书评、新发现的书信等,共有30万字。最后岁月,他还为英年早逝的英国传记作家精心写完一篇长文《斯特里奇评传》,忽然感到彩笔被人拿走了:“恐怕一个人的幻灭,有几个时期,起始是念不下书了,其次是写不出东西了,于是剩下个静默——死的寂然。”因此,石民惊叹:“难道他的灵魂已经预感到死的阴影了?”

  梁遇春一边喊着“吟罢江山气不灵,万千种话一灯青”,另一边却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拼命翻译了30多本,共百万字的世界文学名家名著。经编者在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粗略搜索,有《浮士德》《无名的裘德》《罪与罚》《近代论坛》《水仙号上的黑家伙》《红家》《外套》《厄斯忒哀史》《红花》《幽会》(4篇)《诗人的手提包》《青春》《草堂随笔》《我们的乡村》(3篇)《最后一本的日记》《情歌》《哈代评传》《海上棠棣》《草原上》《鲁宾逊漂流记》《荡妇自传》(即《法兰德斯自传》)《老保姆的故事》《忠心的爱人》《三个陌生人》《吉姆爷》《一个自由人的信仰》《恋爱与婚姻》等等,还有三本《小品文选译》和一本《英诗选译》以及未入集的不少单篇遗译。叶公超盛赞其译注“很对得起原著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读过他原创的英汉对照加译注小丛书的大学生,到老还乐于称道,从中获益匪浅。梁遇春对西方文学在我国的传播,开拓国人的眼界,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出色翻译家。

  这时,他常常表示自己老了,而且“有些迷信,只怕她(亡妻)靠着直觉能够看到数千里外的我的生活情形”。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一天去清华拜访恩师时,途中在一条巷子里看到一副对联,下联是“孤坟多是少年人”。他回来就对废名说了,而且借题发挥,害怕亡妻追魂来。他在信中还说:“昨晚读词,读到‘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几乎打了个寒噤。”不幸一语成谶!

  1932年6月22日,梁遇春到恩师温源宁的书房,谈论英国作家弥尔顿。三天后25日,竟患急性时疫猩红热病,猝然去世!年仅26岁。废名献了挽联:“此人只好彩笔成梦,为君应是昙华招魂。”

  他的棺木运回闽侯城门梁厝清凉山的祖坟,同发妻埋在一起。漫道春郎真薄幸,魂归故里为何人?坟墓两旁的石头上,依旧是他所厌恶的“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那副对联,讽刺性地守在那里。

  他走后一个多月,他的小女儿也随父亲去了,留下一个寡妻和一个长女,还有他用六年业余时间,鲜为人知地写了130多万字的译作和散文。看着这一切,不禁使人想起梁遇春时常的感叹:“睫在眼前长不见,诗传身后亦何荣。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41

开 本:32开

字 数:135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