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读本

作者:郑振铎 著 陈福康

编辑:陈玉龙

ISBN:978-7-5334-7252-8

定价:35元

出版时间:2016-08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郑振铎读本

关于本书

郑振铎是宣传较少的杰出闽籍学人。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即使文名已有定论,但意外早逝还是让他的名气打了折扣。本书展示了他的创作多样性,同时还有他的才华多样性。

内容简介

  本书系现代文学大家郑振铎先生的作品选集。由于郑振铎的知名度,他已行世的最具代表的研究性作品集子不少,本书另辟蹊径,特别选取了他的历史和神话小说,内空来自他的《取火者的逮捕》和《桂公塘》两本小说集,仅删去了前者中《神的灭亡》一篇。书中的六篇小说以古讽今,都是在讲故事的同时讽刺、抨击当年反动当局的倒行逆施,影射当年外敌当前、外侮突至情形下国人的各种言行的,其中既有形象伟岸的爱国者,也有继续蝇营狗苟的当朝小人。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笔名西谛、郭源新等。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五四之后以鲁迅为主帅的进步文化界的一位全才式学者。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运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研究中国文学史。

  编者:陈福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目录

  郑振铎小传(陈福康)

  第一辑希腊神话小说《取火者的逮捕》

  新序

  取火者的逮捕

  亚凯诺的诱惑

  埃娥

  第二辑中国历史小说《桂公塘》

  桂公塘

  黄公俊之最后

  毁灭

精彩节选

  去年早春,有幸与福建教育出版社孙副社长在一次聚会上相遇。他告诉我,他们正在策划编选《福建思想文化大系·八闽名家读本系列》,第一辑中拟有《郑振铎读本》一种。他知道我一直在研究郑振铎,就热情地要我来编这本书。我想,郑先生正是福建籍文学家、思想家中的杰出人物,编一本这样的书很有必要,当然乐于接受此一任务。

  不过我又想到,“福建思想文化大系”,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重要课题,绝非一朝一夕、一手一足即可完成。即其中的“名家读本系列”,也可以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工程。例如,郑先生著作浩瀚,涉及学术、文艺范围非常之广,应该怎么来编呢?孙副社长告诉我,他们先做一部小丛书,第一辑拟选取十位具有深远影响的近代以来的闽籍名家,对他们的生平要事、学说作品加以导读,以简要的形式提供给大众读者,以后再继续不断地做下去。特别锁定的读者对象,是初中以上水平的青少年学生。这样我就明白了,这是一个从基础和底层做起的普及性的工作,目标远大,但脚踏实地。

  于是我就想,当代青少年最喜欢看的,大概还是文艺作品,特别是小说。而郑先生的小说创作,在以前某些评论者的口头,似乎是水平不高的。(其实说那种话的人,往往并没有读过他的小说,或者是读了却没有真正看懂。)当然,郑先生一生文字工作中,最强项的或者最有建树和价值的,似乎确实并非小说创作,但他的小说也是非常好看的。所以我编选的这个读本与其他行世的郑振铎选集不大一样,没有收入那些出名的研究性作品和散文,而选择了最具阅读性的小说。现在就请当代青少年读者们来读一读,品一品吧。

  郑先生的小说数量也并不少,考虑到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和神话学家,我就专门选了他的历史、神话小说。郑先生生前曾出过《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两本小说集。不料两本加在一起,就已超出了出版社规定的字数。于是就删去《取火者的逮捕》的旧序,仅保留后来写的新序,

  并只得再将《取火者的逮捕》的最后一篇《神的灭亡》也割爱了。好在郑先生自己曾经说过:“本来是不必再写第四篇的《神的灭亡》了;那必然的结局,已不止一次的在前面的三篇里提到。”郑先生的这六篇小说,都是在讲故事的同时讽刺、抨击当年反动当局的倒行逆施的。请各位仔细体会。

  ¯ 郑振铎小传 陈福康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笔名西谛、郭源新等。他是20世纪中国文史大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五四”以后以鲁迅为主帅的进步文化界一位全才式大将。

  他于1917年到北京,进铁路管理学校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主编《新社会》旬刊。不久该刊被北洋军阀查禁。他又主编过《人道》《新批评》等进步刊物及报纸副刊。1920年末,以他为核心,和沈雁冰、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最大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1921年赴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创办最早的儿童文学周刊《儿童世界》,并主编著名的《文学旬刊》(后改为周刊)、大型的《文学研究会丛书》等,还主编过《时事新报·学灯》。1923年起,主编《小说月报》九年之久。还曾在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大学任教。

  1925年“五卅”运动中,创办主编爱国的《公理日报》。被选为商务印书馆工会代表,参加了实际斗争。1927年“四一二”事变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郑振铎公开领衔发表抗议信。随后被迫出国避难,在欧洲游学一年。1931年去北平工作,任燕京大学及清华大学教授。四年中,发起和主编了著名的《文学》月刊及《文学季刊》,出版了著名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并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等小说。1934年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同时,为生活书店主编著名的“世界文库”。这时期,他积极参加反帝反法西斯活动和左翼革命文艺运动。

  1937年,他参加发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上海成为日军包围的“孤岛”后,他与胡愈之等组织“复社”,编印《鲁迅全集》及其他进步书籍,还在共产党主办的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上课。更秘密联合几位沪上爱国老学者,舍生忘死地为国家暗中抢救了一大批珍贵的善本古籍。还编著了《中国版画史图录》等。上海“孤岛”沦陷后,他因要保护那批珍贵古籍,不及撤离,便隐姓埋名潜伏了四年。

  抗战胜利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的腐败专制和内战,曾在共产党支持下主编《民主》周刊,并参与领导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48年冬,中共地下党组织与他联系,后安排他于1949年2月秘密赴香港,再转到初解放的北京,参与新中国开国筹备中有关文化方面的工作。4月,到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月,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会发起人会议。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和文教组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并兼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考古研究所两个所的所长。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

  郑振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辛勤工作,不仅经常在国内奔波视察,而且还经常率团出国访问、开会或讲学。如1951年,赴印度、缅甸访问。1953年,赴波兰、奥地利、苏联开会或访问。1954年,再赴缅甸、印度访问。1955年,赴印度尼西亚访问。1957年,赴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开会或讲学。1958年10月17日,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去世。

  郑振铎是“五四”所诞生的一代风流人物之一,是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一名真正的战士。无论从思维能力和性格方面,还是从才学方面来说,他都非常突出。正如老一辈革命文化战士胡愈之说的,郑振铎“用一切力量来为祖国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他“是一个多面手,不论在诗歌、戏曲、散文、美术、考古、历史方面,不论在创作和翻译方面,不论是介绍世界名著或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方面”,他“都作出了平常一个人所很少能作到的那么多的贡献”。作家端木蕻良认为:“中国要是有所谓‘百科全书’派的话,那么,西谛先生就是最卓越的一个。”学者周汝昌说:“从他逝世以后,心目中似还未见与他伦比的(同类型的)第二位伟大学人——其伟大在于他的文化视野与文学热忱的超常广阔,他的研究范围与气魄,皆非一般小儒可望项背。”原苏联著名学者艾德林谈到:“在他身上是表现了他所属的那个伟大民族的民族性的许多特点。”“他走过了灿烂的、充满各种各样事件的生活道路。他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上有许多贡献的勤勤恳恳的学术工作者,他是最先起来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堡垒的那些人中间的一个。”

  郑振铎从小经历了家庭从小康到困顿的人生教育。到北京读书前后,受到“五四”前夕新思潮的启蒙。在五四运动时,他的思想同当时一般青年相比,起点是比较高的。这主要表现在:一、彻底的坚决的改革精神,强调旧中国必须改造,旧社会没有存在的余地;二、比较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要求创造一个没有阶级、没有战争的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向往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拥护布尔什维克;三、强调实践,强调言行一致和从小事做起,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中去,号召新文化运动者向马克思和列宁学习;四、在有些问题上,例如关于推翻雇佣制度,关于反对军阀办实业等,他甚至提出了一些在当时可说是惊人的见解。

  在“五卅”和大革命时期,他思想中的唯物史观因素进一步增长,唯心史观因素相对消退。这主要体现在:一、在与《民国日报·觉悟》一些人的论争中,他坚持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是比其他一切社会问题重要得多的观点,显得比某些当时还是共产党员的人认识更为深刻,他还最早揭露了戴季陶投机、背叛革命的劣迹;二、通过黄、庞被害事件和“三一八”事件,他对暴力、流血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五卅”运动,更深刻地教育了他,使他更认清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本质,促使他思考“将来所要走的是哪一条路”,“还有什么事要做”,还认清了帝国主义和外国人民、爱国主义和盲目排外等等问题的区别;三、他在实际参加商务印书馆的工人运动中,还加深了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认识。

  1930年代,由于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左派幼稚病”的流行,他一度处于“白者嫌其赤,赤者嫌其白”的境地。但他在思想上继续进步,接受革命的教育,同情与支持革命,踏踏实实地前进。最鲜明地体现他当时的政治思想和进步立场的例子,是他公开答复《中学生》杂志社、《东方杂志》社及《文化建设》杂志社的提问和讨论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表明了:一、他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无限伟大的,中国革命必须唤起最广大的民众才能取得胜利,纠正了以前的有些偏激的看法;二、他认识到社会发展有其必然规律,将来一定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在这以前必须经过艰苦的战斗;三、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四、他认为必须将希望寄托在“新的文化,新的组织”上。

  抗日战争时期,他以一种置生命于度外的殉道者的精神,为祖国抢救和保存了大量文献图籍。抗战胜利后,他无条件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坚决反对国民党的独裁政策和内战方针,成为国统区最有名最尖锐的政论家之一。1947年2月,日本的《中国评论》杂志上称他为中国抗战胜利后居知识分子“最高峰之一人”。他在理论上反复强调政治民主化、经济民主化,明确喊出铲除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口号。

  老一辈革命家、著名学者李一氓说:“郑先生,我认为他是中国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60

开 本:16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