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力本位”到“表现标准本位”——“二战”后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研究

外国教育史研究丛书 以美国外语教师教育发展和变革为借镜,为我国外语教师人才的培养及外语教师教育提供启示与经验。

作者:许明

编辑:丁毅

ISBN:978-7-5334-7192-7

定价:39.00元

出版时间:2016-1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本位美国教师教育

内容简介

  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美国外语教师教育更是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本书梳理了美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国外语教师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历史过程,将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二战”以前、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以及20世纪80年代至今,探讨了三个历史时期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背景与动因、发展过程和实施举措。本书从纵向上阐述了外语教师教育中的职前、入职与在职教育,从横向上论述了外语教师的专业标准、培养方案与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

  孙曼丽,女,1974年1月生,湖南常德人,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外国教育史;1996年在湖南吉首大学外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8年和2012年在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分别获教育学硕、博士学位;曾做过中学英语教师、出版社编辑;主持过福建省级科研课题并参与国家、教育部等各类科研项目,参与编著《当代国外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外教育名家思想》,在《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外语界》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目录

  第一章“二战”前美国外语教师教育发展回顾(殖民地时期~20世纪中叶)

  第一节前外语教师教育时代:外语教育的缘起(殖民地时期~19世纪末)

  第二节外语教师教育的形成与初步发展(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第二章“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背景与动因

  第一节“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政策环境

  第二节“听说法”外语基础教育改革

  第三节“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实施(“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末)

  第一节“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实施

  第四章“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背景与动因

  第一节“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政策环境

  第二节“交际本位”的外语基础教育改革

  第三节“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

  第一节“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端

  第二节“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成熟

  第六章“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表现标准本位”的外语教师职前教育

  第二节“表现标准本位”的外语教师入职教育

  第三节“表现标准本位”的外语教师在职教育

  第七章特点分析与启示

  第一节特点分析

  第二节美国外语教师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精彩节选

  前 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大发展的30多年。我国的国际交流十分频繁,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和迅猛发展的科学文化,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对外语人才,主要是英语人才需求之迫切,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各层次的英语在学人数大约有3000万。巨大、持续的市场需求正是英语教育发展的动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界,尤其是外语教育界的历史责任。高质量的外语教育需要高质量的外语师资队伍,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所指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因此提高教师的质量是所有国家的一项优先任务。”

  美国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多人口的国家,素有“民族之国”之称,被公认为是文化的“大熔炉”、语言的“色拉盘”(Salad Bowl)。其民族之多(125个)、语言资源之丰富(380多种语言)和文化成分之复杂的确堪称世界第一。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近年来对外语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全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紧密联系,为保持美国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社会对于拥有外语语言能力和熟悉他国文化的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而言,外语学习可以增进他们对于自身母语文化与异国文化智慧与艺术遗产的理解,充实其教育经历与生活体验。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美国不仅将外语学习提前到小学阶段,而且增加了外语的语种,从最初的法语、德语、拉丁语、西班牙语,拓展到阿拉伯语、汉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葡萄牙语、俄语等所有与美国在经济交往、战略利益和文化意识等领域联系密切的民族的语言。“世界一流的学校如果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则无法生存,两者携手并行”是美国社会各界所达成的广泛共识。为了保证外语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美国的外语教师教育已经形成了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位一体”的质量认证体系,建立了职前教师、入职教师和在职优秀教师的专业标准。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超级大国,美国无论是在外语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外语教师的培养与认证,还是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对美国的外语教师教育进行历史和综合性的研究意义重大,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了解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吸取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促进我国的外语基础教育改革和外语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书梳理了“二战”以后美国外语教师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历史过程,将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二战”以前、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以及20世纪80年代至今,探讨了三个历史时期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背景与动因、发展过程和实施举措。本书从纵向上阐述了外语教师教育中的职前、入职与在职教育,从横向上论述了外语教师的专业标准、培养方案与评价体系。

  第一章——“二战”前美国外语教师教育发展回顾(殖民地时期~20世纪中叶)。本章对“二战”之前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兴起与初步发展进行了回顾,指出早在殖民地时代,美国的语言教育承载了多种功能,如宗教教育、扫盲教育、职业教育与古典语言教育等。美国独立以后,美国的民族主义、“熔炉理论”等促使英语逐渐被确立为民族语言,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外语。从殖民地时代到19世纪末,美国没有形成专门的外语教师教育,这与中世纪以来大学的传统观念有关,也与“教学—艺术”观有关。20世纪初,随着外语教育的大发展,美国外语教师教育逐步形成。美国提高了对外语教师的资质与培养要求,加强了对外语教师的资格审查。但是,美国的外语教师教育也存在培养机构的办学理念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机构彼此缺少合作等问题。

  第二章——“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背景与动因。美国“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的外语教师教育是“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的外语教师教育模式。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州卷入了这种新的外语教师教育模式,它也因此形成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外语教师教育改革运动。美国“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动因,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从外部环境来看,有联邦政府的引领与支持;从内部环境来看,“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浪潮和外语教师教育自身面临的双重压力都推动了“能力本位”的外语教师教育。“听说法”外语教学改革也是“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关教师特征的研究理论、管理学理论等也为“能力本位”的外语教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三章——“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实施(“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末)。早在20世纪50年代,“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就初见端倪。1955年,MLA颁布了《中学现代外语教师资格》,并与语言学家、外语教育测试专家等共同开发外语教师熟练度考试,这些举措重视外语教师外在的能力表现,促使外语教师教育朝“能力本位”的方向发展。1966年MLA发布了《现代外语教师教育培养方案指南》,成为“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形成的标志。在“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实施方面,本研究从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三方面予以描述与分析。在本章最后,介绍了“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成本问题等,以及“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衰落的原因。

  第四章——“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背景与动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安全危机引发美国政府对国民外语能力的重视,对外语教师教育也采取了各种支持举措,同时“交际本位”的外语基础教育改革也是“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重要动因。外语基础教育改革使外语教师教育必须应对学生的语言背景、外语水平不一,交际语言教学以及教育技术三方面的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思教学”思潮等科学理论也为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五章——“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改革密切相关。NBPTS对优秀教师认证标准的制定及其对优秀教师的认证,成为“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前奏,也为美国制定外语教师专业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1988年《外语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临时指南》的颁布,成为“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形成的标志。随后美国在州一级制定了外语教师教育标准,推动了“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21世纪初,“表现标准本位”的外语教师教育从州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NCATE、INTASC 和NBPTS 三个全国性教师认证机构在外语教师认证标准领域的结盟,标志着“表现标准本位”的外语教师教育已经发展成熟。

  第六章——“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实施。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美国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外语教师教育从纵向上构成了职前、入职与在职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连续体,横向上形成了“表现标准本位”的专业标准、培养方案与评价体系。外语教师的培养具有综合化、一体化,重视准教师的文化体验和反思行动研究等特点。职前教师评价体系注重准教师的所知所能,反映了教师观的重大变革。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开始重视提高质量,入职教育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比过去更系统和深入。新教师评价体系采取档案袋评价和考试评价的方式,将定性标准与量化评估、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在职教师教育具有培养机构多元化、教师培养网络化和校本化、专业发展自主化的特点,评价体系采取档案袋评价和测评的方式,评价体系独立、公正、公开,实现外语教师的自我专业提升。

  第七章——特点分析与启示。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特征:(1)“能力本位”与“表现标准本位”改革均以外语政策为契机,但内涵有本质的区别;(2)彰显了美国外语教师从群体专业化到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3)体现了外语教学观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4)以标准促发展,培养目标具体务实;(5)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它对我国的启示体现在三个方面:(1)制定外语教师专业标准;(2)重视外语教师的综合素养;(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与评价体系。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75

开 本:16开

字 数:290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