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读本

一卷在握,聊与才女心灵对话

作者:王国栋 唐若石 编

编辑:林冠珍

ISBN:978-7-5334-7273-3

定价:34元

出版时间:2016-07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为五四时期著名福建籍女作家庐隐的作品简编。庐隐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自叙色彩,大多数采用日记或书信或讲故事的形式,这在五四小说家中可谓首屈一指。她作品的语言流利、自然、真切,纤细而不失酣畅,具有反抗强烈的精神,风格独特。茅盾先生曾评价说“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本选本可窥豹作者的创作和心路历程。编者曾编有《庐隐全集》,谙熟庐隐的生平及作品,所选作品有一定代表性。

 作者简介

  庐隐(1899—193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著名女作家,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和艺术风格,庐隐曾在当时文坛产生过巨大影响。在她短暂的35年人生、15年写作生涯中,创作了包括长、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剧本等题材丰富、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奠定了庐隐在民国文坛上的地位,使她成为五四时期杰出的女性文学先驱者和开拓者。

  编者:王国栋,闽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唐若石,闽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目录

  庐隐小传/王国栋唐若石

  第一辑小说

  一个著作家

  灰色的路程

  危机

  秋风秋雨愁煞人

  憔悴梨花风雨后

  公事房

  时代的牺牲者

  房东

  恋史

  树荫下

  刘大嫂

  阿笛生

  苹果烂了

  碧波

  跳舞场归来

  壮志长埋

  第二辑散文

  寄燕北故人

  吊英雄

  雷峰塔下——寄到碧落

  春的警钟——夜的奇迹之七

  我生活在沙漠上——夜的奇迹之九

  青春的权威者——夜的奇迹之十

  情书一束

  贈李唯建

  情书摘录

  烈士夫人

  异国秋思

  吹牛的妙用

  著作家应有的修养

  愧

  夏的歌颂

  我愿秋常驻人间

  中学时代生活的回忆

  我的创作经验

  窗外的春光

  梦——夜的奇迹之十一

  读诗偶得

  后记/王国栋

精彩节选

  • 庐隐小传  王国栋 唐若石
庐隐(1899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生于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前清举人黄宝瑛之家。当时,外祖母报丧的噩耗传来了,因此她被父母视为不祥的小生物,将她交由邻村的妈妈带回南屿老家抚养。黄举人故乡在闽侯县南屿乡岭东村,现在庐隐纪念堂就设在此。
庐隐两岁时,父亲被“大挑一等”选上,放了知县,一家4口迁往湖南零陵衙门过好日子。不久,母亲又生了妹妹黄湘。庐隐就更被冷落了。但好景不长,庐隐6岁时父亲患心脏病去世。庐隐叔叔护送灵柩回乡,将之葬于福州西郊。此时已移居北京的舅舅力钧派人来接走了孤儿寡母,在北京宣武门外的一处四合院住下。庐隐在此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代。
由于母亲的厌恶,她不能上学,只能关在家里背书,常常挨打受罚。一年一本《三字经》还没读完,被视为“笨货”,为师的姨母非常生气,她也极为怨恨家里人。
9岁时,表哥把她送进教会慕贞女校小学部读书,只半年就学长进,改变了“笨货”的形象。学校的宗教教育帮庐隐解除了不少心灵痛苦。
辛亥革命后,庐隐在福州来的大哥辅导下,考取了公立小学五年级。半年后,淑仪改名为黄英,又考取本校高小附属师范预科。“笨小鸭”居然有了“聪明”之誉。尤其是年后,考取五年制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获得官费待遇,更令家人惊奇不已,母亲的态度也随之好转。但女师校规森严可怖,动辄得咎,依然比进牢狱还难过。
女师一二年级是庐隐生活中的黄金时代,她读了我国古典名著和“林译小说”200本左右,得了“小说迷”的绰号。庐隐还由借阅言情小说而认识了姨母的表亲、留日的林鸿俊,并互有好感。母亲虽不喜欢,却拗不过庐隐,只好同意二人订婚,待林鸿俊大学毕业结婚。
庐隐18岁中学毕业后,母亲希望女儿挣钱,庐隐遂未能升学。她先是由表哥介绍到中学任教体操园艺等课。她排练的团体舞,替学校出了风头。春假后受女师的同学邀请,到安徽安庆实验小学帮忙,虽受学生欢迎,但自己感觉无趣,便回京了。后又到开封女师熬了半年。表姐妹因此送她“一学期先生”的雅号。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庐隐想报考母校改制的北京女高师国文部,但考期已过,母校只许黄英以旁听生资格插入国文部首届本科二年级。第一次作文被评价很高,大大鼓舞了她的写作热情。听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讲课,接受了新思潮新学说后,庐隐思想进步很快。读了文学概论、文学史,她也有了文艺创作的冲动,就将自己(隐娘)和林鸿俊(凌君)的初恋故事试写成文言小说《隐娘小传》。后来觉得自名“隐娘”不雅,就换成笔名“庐隐”,取其“庐山真面目,隐约未可睹”之意。
五四运动期间,庐隐虽是插班旁听生,但不久便举为学生会干事,她渴望参加社会活动的天性,终于找到了发挥的天地。1919年11月,日本警署出动敢死队,在福州台江枪杀游行学生,并派军舰到闽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福州事件”。李大钊发文对此行径予以强烈谴责。29日,联合会的郭梦良、郑振铎、庐隐等,组团参加天安门5000学生大游行,发表《泣告全国同胞书》,声援福州学生。庐隐作为女高师代表,当选为副主席和《闽潮》编辑员。
第二年大考时,庐隐以最优等成绩升为正班生。林鸿俊大学毕业后,反对庐隐参加社会活动,由意见不合而感情恶化,终至解除婚约,《隐娘小传》也一炬焚毁。庐隐在校又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四公子”:王世瑛、程俊英和陈定秀。庐隐自号孟尝君,还自封为“亚洲侠少”。同时她还大量接触社会主义的书籍,了解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决心要作一个社会的人”。
1920年底,经同乡郑振铎介绍,庐隐与旅京福建学生联合会主席郭梦良同时首批加入文学研究会。二人同被《小说月报》邀为撰稿人。1921年初,文学研究会成立,庐隐成为唯一的女会员。她认识了《小说月报》主编茅盾先生,此后,写作便一发不可收,在该报先后发表了30多篇作品。
1921年,在学校的新剧研究团里,她们改编了古装话剧《孔雀东南飞》,由李大钊老师导演,引起外界的关注。1922年,为了筹备毕业前去日本参观的旅费,又自编新剧《叶启瑞》,庐隐扮演女主角,借教育部礼堂连演三天。女生演话剧,窗外挤满观众,得到报界的好评。这次旅日,庐隐发表了《扶桑印影》等十余篇游记。
庐隐以毕业论文《诗人李白》告别了本科的大学生活,她在日记中记下了校长和李大钊先生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会后,李老师向女生问了庐隐近况,嗟叹道:“她那顽强的反抗精神,是可贵的,如果用于革命,该多好啊!”同年8月,在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召开的纪念会上,庐隐近距离与文坛著名作家、诗人进行了广泛接触。
暑假后,庐隐被安徽宣城中学聘请去当教员,在那里发现了人间许多罪恶。受了半年宰割之罪,年假回家,她感觉心境竟老了十年。
1923年,她到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教国文。在良好的环境里,庐隐的心情才逐渐地平静下来,但母亲因她的退婚被气出病来,等她辞职赶回上海,母亲早已病逝。
在上海教书一个学期后,她又到了北京。这时,她仰慕已久的郭梦良从北京回到福州的家中,就与庐隐的婚事向郭父和发妻林瑞贞及其娘家人征求意见。因为郭梦良父亲的发妻没有生育,续娶了“同室”才生男育女,而郭梦良的妻子也没有生育,郭家人觉得娶个“同室”续香火也理所应当,加之庐隐的母亲已经去世,娘家也没有阻力,因此婚事就答应下来了。秋天,为了逃避世人的目光,庐隐不得不辞别北京,与郭君双双南下,在上海远东饭店举行婚礼。当时就遭到最要好朋友的极力反对。
1923年10月起,《小说月报》开始连载庐隐自叙传成名作《海滨故人》。这时“四公子”已成为“海滨故人”,书中的露沙就是庐隐的化身。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女大学生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它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男女青年普遍存在的“时代病”。这时,庐隐已在其他报纸刊物上发表许多小说散文和诗歌了。
婚后,庐隐在上海教书,郭梦良不久也应约到上海自治学院任总务长。学校繁杂的工作使郭梦良衰弱失眠、形容日槁,令庐隐心力交瘁,几乎搁笔半年。
1925年1月,26岁的庐隐生下女儿。7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茅盾谈到这集子时指出:“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
年底,郭梦良患伤寒病逝于上海宝隆医院,年仅28岁。临终为女儿取名“惟萱”,寓“惟有萱堂(母亲)”之意,庐隐即将之改为谐音的“薇萱”。在上海的文学研究会的同人设奠公祭郭梦良,庐隐发表《郭君梦良行状》。庐隐带着孤女薇萱护送灵柩回福州。住福州东街夫家,面对亡夫画像,日夜为其夫编辑论文,整理遗稿、译著,准备出版,决计从此终老于故乡。虽然婆婆较为苛虐,但发妻待其不薄,视薇萱如同己出。
1926年,经梦良的老同学介绍,庐隐到福州女子师范学校教国文课。由于她的坦诚和真挚,得到学生们崇敬。暑假,上避暑胜地鼓岭三保埕,创作50多天,带着《房东》等十多篇作品下山。由于不习惯故乡的人情和生活,庐隐结束了这唯一的还乡之行,带着女儿飘泊到上海。在上海私立大厦大学附中教书,又当大学讲师、教授,兼女生指导员,母女住女生宿舍。
1927年初,春假后辞职回京,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民读物的文字编辑。这里的文学部阵容颇为强大,不乏留洋博士,他们写的虽是普及性的千字课,但人人忧国忧民,立志建设新农村,创作认真严谨,因此佳作不断。这时,庐隐又收集《小说月报》上12篇小说交开明书店,出版第2个短篇集《灵海潮汐》。她说,这是由伤感的哲学为基础,加上事实的伤感,所组成的更深的伤感。
1927年4月28日,在惊悉李大钊被军阀绞杀的当天,庐隐冒着生命危险,与李大钊夫人去收尸掩埋,并抚慰他家人,小说《壮志长埋》就是为李大钊立的英烈传。6月,庐隐在秋瑾牺牲20周年的日子里,写出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矛头直指“四一二”大屠杀,也袒露了对白色恐怖的愤怒。此事引起国民党市党部对她的嫌疑。
1928年,庐隐的第三个散文小说集《曼丽》出版。这是她从颓唐中振起的作品,闪烁着劫后的余焰。这时又转到比较宽广的社会题材上。庐隐在编辑部一年,写了20余篇作品。年初,庐隐即应约到北平市立女一中当校长,不久,被争名夺利的同事密告,差点被市党部当作共产党抓捕。亡命几天后,才躲过这一劫。她又回到喜爱的北京师大附中当教员。这年三月初三,清华大三学生、青年诗人李唯建慕名认识了年长8岁的女作家庐隐,并展开长达一年的追求、通信。其真情感化了庐隐,两人终以《云鸥的通信》为题,将情书连载于天津《益世报》。后被改名为《云鸥情书集》面世,一时传为佳话。
9月30日,女作家石评梅患急性脑炎病逝。1929年10月,根据石评梅“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将其灵棺移葬陶然亭畔,与生死恋人高君宇墓碑并峙而立。自从庐隐以此真实故事为原型的长篇小说《象牙戒指》问世,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爱情感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
1930年暑假后,庐隐与李唯建带着爱女郭薇萱,东渡扶桑过蜜月,写成《东京小品》里大部分作品。年底,因物价通涨,经济不支,离日本回国。回国后,决意不出去做事,专以写稿、翻译维持生计。1931年2月,在杭州生下二女儿,取名瀛仙(后因排行,改为恕先),以纪念东瀛之旅。暑假,庐隐经介绍进入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任教。李唯建由中华书局总编辑介绍进书局任特约编辑,于是庐隐过上了她人生中最平静最安乐的一段生活,创作热情日益高涨。至1933年,庐隐出版了《玫瑰的刺》等4个短篇集,《归雁》《女人的心》等4部长篇小说,待出版的有《庐隐自传》《东京小品》《格列佛游记》(译注)《火焰》4部著作,共12部集子。
1932年初,淞沪血战后,她写出了反映十九路军抗日几大战役全程的长篇小说《火焰》初稿。在茅盾3篇关于抗日长篇小说创作的指导性文章影响下,她经过近两年的反复修改,终于如愿杀青。这时,她由转变时期进入了开拓时期,其风格也由悲哀美变为粗豪美。《火焰》应是同时代同题材长篇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作品。
1934年5月13日上午11点20分,庐隐因难产血崩,在上海大华医院14号病室去世,享年35岁。次日,在上海中国殡仪馆,遵照庐隐遗嘱,按宗教仪式入殓,李唯建将其生前已出版的8部著作放入棺内,让它们永远陪伴着她。葬于上海永安公墓。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63

开 本:32开

字 数:141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