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法探微——名师同课异教评析

看名师同课异教,探小学语文教法

作者:陈宝铝

编辑:李惠芬

ISBN:978-7-5334-7162-0

定价:43

出版时间:2016-07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异教教法名师

关于本书

  本书从同课异教的视角,评述不同名师在解读课文、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和培育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不同特色,进而上升到教研层面,结合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来阐释名师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背后的教学思想,使“评课”具有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内涵。

内容简介

  本书由名师同课异教课例和作者评析组成,展示了王崧舟、周益民、于永正等24位小语名师的同课异教课例,通过辨析、评议相同课文的不同教法,揭示出同中之异的特点、作用等,异中有同的取向、方法等,从中探寻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教,教什么。名师们同一文本的不同教法和作者的评点相得益彰,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对一线教师提高学科专业水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作者简介

  陈宝铝,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副高职称。长期悉心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体性阅读教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及“作文整体训练”等课题方面颇有造诣。曾担任北师大版、人教版《小学作文系列训练》主编,编撰出版《读段•写段》《从课文中学写作文》等40多本教学辅导用书,在CN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200篇,著有《本色语文》等教学专著,应邀在省内外进行学术讲座百余场,深受好评。

目录

  读中想象体会,读写结合丰富感受加深理解

  ——《去年的树》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教学实录(一)周益民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教学实录(二)王崧舟

  抓住关键字眼,注重声调节奏,培养基本功

  ——《一株紫丁香》第一课时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教学实录(一)于永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教学实录(二)孙宏琳

  扣词读文品形象,水到渠成悟寓意

  ——《揠苗助长》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语文版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一)张丽红

  语文版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二)戴建荣

  品悟字词,引导学生用心感悟

  ——《穷人》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实录(一)张祖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实录(二)金明东

  角度有别,精彩无异

  ——《为人民服务》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一)林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二)赵昭

  聚焦“语用”,凸显情趣

  ——《蝙蝠和雷达》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一)刘仁增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二)罗才军

  “言”“文”并重的文化之旅

  ——《伯牙绝弦》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一)闫学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二)王玲湘

  冗繁除尽留清瘦,“平实”之中见本色

  ——《母亲的鼓励》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母亲的鼓励》教学实录(一)贾志敏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母亲的鼓励》教学实录(二)陈曦

  注重自读感悟,激活言语智能

  ——《匆匆》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匆匆》教学实录(一)何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匆匆》教学实录(二)薛法根

  品味语言,镌刻“美丽”

  ——《跨越百年的美丽》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实录(一)盛新凤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堂实录(二)张依芳

  因类而别,殊途同归

  ——《桂花雨》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实录(一)虞大明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桂花雨》课堂实录(二)田正权

  在不同的指向中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理想的风筝》同课异教比较简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一)潘锋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二)管建刚

精彩节选

关注语文课堂运转模式的切换
                     周一贯
     
 
与陈宝铝老师相识始于文交。
 
在浙江大学“千课万人”这个研修平台上,陈宝铝老师是被历次语文教学课堂观摩活动邀请的评课专家。这样,我就有机会拜读他一些相当精深的课评文章。熟识了,他就常常为福建的著名期刊《新教师》向我约稿。从“创刊号”起,我先后应约写了五六篇发表。之后,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福建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任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教育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这就难怪他的课评能够别具一格:目光精细,于察微中透彻辨析;思虑深邃,由质疑处深入堂奥。
 
前些日子,他告诉我已对评课稿作了一番深加工,并围绕一个主旨结集,准备出版,并发来了全部电子书稿,要我作序。
 
我历来看重“课评”,而且把“课评”视为“教学评论”中的重要品类。对任何一个专业,“评论”都是推进发展的原动力。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学评论”的繁荣;教学的进步,也一样不可缺失“教学评论”的推动。可是,因为多种原因,小学语文界的教学评论,一直是一块“短板”。现在,有这本高质量的课堂评论的专著即将付梓,实在是一件喜事。
 
用“高质量”来评价这部文稿,绝非虚言妄语。一是鉴于本书选课的严峻。全册12篇课评,所评的均属全国级的名师名课,是17位著名特级教师及7位青年名师已获定评的好课。二是凸显了评论的新视点:“同课异教”。如果说,“同课异构”更多指向还是设计层面,那么“同课异教”指向的是课堂的生成层面。进入21世纪,15年的中国课改已迈进了重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段。所谓“核心素养”,当指学生在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应当特别关注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格外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参与和实践创新的时代要求。为此,语文课堂就必须切换传统的运转模式,而且这种切换必然是多元的、灵动的,体现着整体观念和综合推进的生命意向。名师好课的实践探索,尤其是其中的“同课异教”的比较研究,无疑是我们探讨切换课堂运转模式的优先策略。由此,总观陈宝铝老师以“同课异教”之比对求索为主旨的课评,我觉得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仅是对授受过程的关注,更在意于生命的现象学关注。
 
课堂的教学过程,其机理确实有着一种“授”与“受”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似乎是各司其职,双边互动,构成了一种基本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对“教”与“学”内在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推进之中,即由独尊于“教师教”的“教授”观念,发展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进而又发展到“教师,教学生学”的主体学习理念。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全盘授予的“教”,而是在于让学生自己会学的“导”。从而把“教学”引向更具本质意义的学生主体从学会到会学的生命活动。由是观之,陈宝铝老师的评课突出地关注了教师如何引发、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生命活动,即不是去单向研究教师教的方法或技巧,而更多从学生学习的生命现象学视角去精细地观察课堂,并以此反证“异教”的意义价值。如他在评析《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同课异教时,突出了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摆脱了一般的教学程序:由初读课文、识字学词到深读课文、评价人物,而是在第一课时里,以“画像上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和“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使初读课文的过程能更多地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动——自主发现。在第二课时,又把学生的进一步读解演化为“爱因斯坦的评价”“作者的评价”再到“尝试写出‘我’(学生)的评价”。由此以“三个居里夫人”“三个评价”的教学全程,归结出“自悟、批注、练笔”的教学特色,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命活动风貌。显然,陈宝铝老师的评点指向,鲜明地表示了他对课堂生命现象的特别关注。
 
第二,不仅是学科知识视角,更在意于核心素养视角。
 
我们通常习惯于“课程”与“学科”并称互用,其实,这二者应该是有区别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具体内容,承当着育人的整体目标;而“学科”多指不同科学门类的知识体系。从科学知识体系的不同门类看,语文是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的知识系统;但从教育课程看,语文更是一门育人的重要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语文固然有学科知识教学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语文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它是一种跨学科素养,是各学科均具备、最具发展力、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今天,对语文评课而言,既要立足语文,更要超越语文,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陈宝铝老师的评课更因有着这样的视界而享有了深度。如在对《穷人》一课的比较研究中,他就特别推崇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在引导学生深度读解课文时采用了别具创意的“师生换位互动”的方式,在主动要求参与的学生中,抽选上讲台当“小老师”,组织学生读解讨论。教师坐在学生中间,“时而以学生身份旁敲侧击、追问质疑,时而又以教师身份点点拨拨,引导把关”。陈宝铝老师特别强调这是一种“敞开式、茶馆式的互动……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显然,这样的教学活动指向的不只是语文知识、读解能力,而更多的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激励。
 
第三,不仅是课堂的学习取向,更在意于课堂的成长取向。
 
走进21世纪历时15年的课改,我们经历了从2000年到2010年的我国“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接着又投身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15年来,从“课改”到“改课”(改革课堂教学),课堂的运转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切换为“以学为主”的课堂,这无疑是极其重大的变化。然而,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看问题,仅关注课堂的“学习取向”是不够的,更应当看重的是学生的“成长取向”。这不是说“学习取向”错了,肯定没有错,但“学习”毕竟只是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一部分,而绝不是全部。学生的“成长”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很重要的方面。陈宝铝老师对名师好课“同课异教”的比较研究,其另一个重要特色,正在于他常能以“成长取向”着眼思考问题。如在评价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王崧舟同教《去年的树》一课时,他充分肯定了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中,扎实地培养学生去感受“语之淡,情之深”的文本特色,取得了突出的感染效果,显然要优于周益民的课堂。但从另一方面看,周益民老师的课“显得更放手些、更开放些”,能“立足于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探究所得”。“相比较,王老师的教学注重整体氛围的感染与浸润,在一些环节,比如朗读、感悟等,给学生独立训练、思考感悟的时间、机会相对会少了些”……于此可见,无论是肯定还是质疑,陈老师的着眼点均能落在成长取向上,这是十分难得的。
 
芬兰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这符合学生培育核心素养,实现综合的成长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更必须提高教学的综合性。显然,这对传统语文教学满足于“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习惯方式,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挑战。在改革课堂教学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中,不能缺失了“课堂评论”的嘹亮号角。因此深感本书的出版正赶上了时代的节点。在下才疏学浅,为这样一本高质量的课评专辑作序,可谓诚惶诚恐。但正因为感动于此,也就大胆妄为了。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36

开 本:16开

字 数:299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