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增刊.教育观察·两岸教学风格的比较

2016-12-02 11:24:07 来源:期刊部 点击: 收藏

  言浅意深 得法生慧

  ——观台湾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感

  卢永霞

  2015年金秋,有幸参加在福州仓山小学举办的第三届“新课程·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来自海峡两岸的教育专家、教师1300多人齐聚一堂,聚焦“整体推进阅读指导,着力提升语文素养”研讨主题,通过专题报告、课例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交流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探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路径。在这次活动中,来自海峡彼岸的林玲如老师和吴雪丽老师,分别展示绘本阅读课《不会写字的狮子》和阅读课《汉字的开始》,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课堂景观,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言浅意深,注重思维训练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好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经过精心雕饰的,是优美的、诗意的、讲究修辞的。我们常认为学生在这些优质语言的示范、影响下,会逐步提高语言品质,也希望通过这样精致的教学语言向听课的同行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殊不知,正是这种“过度修饰和结构化的教学语言”却常常使师生对话受阻,因为这样的语言让学生有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使学生失去了交流的欲望,即使他们有好的想法产生,也会因自感不能如教师那般诗意地表达出来而放弃交流。所以,就促进学生的交流欲望而言,过度修饰和结构化的语言,未必是好的教学语言,真诚和自然才是最重要的。与平时各种活动中所见的大陆名师风采不同,台湾教师的课堂语言似乎未经雕琢,显得随意自然、浅显直白,却又亲切柔和,直抵童心,这样的浅语教学一下子就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师生对话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台湾教师的教学语言浅白,并不意味着她们的教学内容浅薄。相反地,台湾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在二年级的阅读课上,吴雪丽老师引领学生关注容易忽略而过的文本细节,思考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体会角色安排的匠心独运,学习做段落摘要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到中高年级才学习的内容。但是,正如吴雪丽老师所言“许多基础的能力应该放在低年级去奠基”。我们看到,当吴老师带着二年级学生去进行这样的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学生会有多么意外的收获。

  在林玲如老师执教的《不会写字的狮子》这节课上,林老师以图片的形式将故事情节顺序打乱,请学生在小组讨论后重新排列故事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这是一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次,林老师发下“长颈鹿出现”的情节图,请学生思考要将这一张图排在什么位置,然后对故事情节图进行再次排列,这是培养学生关注细节抓线索的能力。接着,就新增的这张情节图,林老师巧妙地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脚手架,使童稚而聪慧的心灵开始萌发理性的思考。

  师:作者在粪金龟之后,为什么要安排长颈鹿的出现?

  生:因为狮子刚好碰到了长颈鹿。

  师:是谁让狮子刚好碰到长颈鹿的?

  生:是作者。

  师:是呀,作者为什么安排狮子碰到长颈鹿,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呢?

  生:因为长颈鹿个子高,连它都闻到臭味,说明这封信真的很臭。

  师:你们刚刚有没有听到他说的话?谁再来说一次。

  (指名两人复述)

  师:好心的粪金龟做了好事,却怎么样?

  生:变成了坏事。

  师:好心的粪金龟有没有达到它想要的效果?

  生:没有,好心却帮了倒忙。

  师:所以,你还认为长颈鹿只是狮子刚好碰到的吗?读绘本的时候,小朋友要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安排这个角色出现,它和其他角色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正是这样真诚而自然的语言很有效地促进讨论和对话的不断深入。笔者觉得,台湾教师的教学语言似乎很浅很“软”,学生一听就懂,想到就说,课堂似乎就是一个大朋友领着一群小朋友在聊故事的场所。当然,在聊的过程中,他们非常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反应,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更关注答案背后个性化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总能自如地承接学生的思维,在看似不经意间为学生的思路发展铺垫一个新的台阶,提升思考能力。

  二、讲究方法,关注意义建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求,但是这一要求如何落实呢?在第一学段中阅读目标中并没有相应的铺垫要求,在第三学段中也没有涉及发展性的要求,这个孤零零的阶段目标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就是“概括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如此。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概括。看起来教师在课文讲解、练习讲评中已经分析得清清楚楚,甚至抄写在黑板上,但是换篇文章,学生还是概括得不好,不是要点不全,就是冗长累赘。师生都困在这云里雾里的“概括”中,却很少有教师去思考和研究“学生的概括能力如何培养” 。除了找中心句、中心段,我们能不能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可操作、可迁移、可运用的方法?台湾吴雪丽老师的这节《汉字的开始》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示。她坦言自己教学的不是“文字的发源”,而是引导学生学习摘要策略,进行“如何作摘要”的教学。例如,当吴老师领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第一段时,问:“这段话要说明什么事?” 这个题目似乎有点大,但吴老师紧接着递了“三根拐杖”——(1)把重要的字画线,删去不重要的字。(2)两个字的词语如果可以用一个字表示,可以删去其中一个。(3)念一遍画线的句子,检视是否通顺。简单有效的策略可以轻松化解难题。低年级学生对概括感到困难,对删字可就觉得容易多了,因而都显得兴致盎然。第一段的摘要任务很快就完成了,吴老师组织学生在交流中再次讨论甄选保留的文字,引导学生学习捕捉重要信息,判断重点字词,并提出“连标点符号也要画出来”的具体要求。在二年级学习做一个段落的摘要,就是为将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奠定基础。学生只有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来,才能拥有自己的课程履历,实现成长意义上的建构。

  林玲如老师执教的《不会写字的狮子》,也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策略进行阅读。多次引导学生运用“联结”策略进行阅读,如:“看题目,猜故事”,是文题与内容的联结;读蝴蝶叶思考松鼠出现的意义,是明线与暗线的联结;排列情节图,是故事线索的联结;讨论“为什么安排长颈鹿出现”,是角色关系的联结;猜测长颈鹿怎样为狮子写信,是故事与生活经验的联结;模仿格式写信,是文本与文本的联结……

  概而述之,相对于大陆盛行的问答式教学,台湾教师更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他们不仅善用图表、便利贴、工作纸和黑板等呈现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结果,也重视教给学生所需要的学习策略,并在实践中让学生转化为学习能力。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三、静候花开,凸显学习主体

  台湾教师的课堂显得安静优雅,除了教师的声音轻柔、语速和缓外,整个课堂的节奏也舒缓自如、不疾不徐。学生在这样轻松自然的氛围下,拥有更充裕的时间读书、思考,更充足的机会交流、分享。常常看到,当教师要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的时候,发现还有学生举手,马上把注意力转向那个学生:“你还想说?你说吧。”直到再没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了,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而学生也因为他们的交流欲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他们的想法受到教师的重视,变得更积极思考,更踊跃发言,渐入学习之佳境。于是我们发现,学生在台湾教师的课堂上特别能说,特别精彩。例如,当林玲如老师让学生观察狮子生气的画面时,学生由画面激发联想,生动地描绘他们的感受:“狮子气得变形了,变成一个火红的球。”“他变成一个红彤彤、火辣辣的太阳。”“他变成没有进化前的样子了。”“感觉他像一只生气的大刺猬,全身布满了刺。”“他就像一棵红色的仙人掌。”孩子是天生的幻想家,他们的想象多么奇特,又多么富有童趣!老师啊,不要急着往前赶,慢慢走,欣赏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教学尤其如此。只有当我们陪着孩子慢慢成长,才能真正关注到那些活生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在林玲如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样的一个细节:林老师请学生将打乱的故事情节图按发展顺序重新排列,然后指名上台公布他们小组的排序结果。当上台的学生公布完他们的答案后,林老师没有表态,而是请“跟他们排得不一样的小朋友上台发表看法”。这种延迟评价十分可贵,可以给予其他学生更多的机会,也暗示所有的答案都有“正确”的可能性,这无疑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使不同的想法在课堂上得以展现、碰撞,从而让学生在多种意见中作出判断,建构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

  有时当一个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任教的教师会问:“还有没有小朋友想说?”“谁再来说一说。”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是在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要的只是那个答案,那么当正确答案已经出现时,目的已经达到,我们就会急着奔赴下一个教学环节。但是,如果你在意的是学生,是每一个独特的个体,那么你会想:这个学生已经懂得了,那么其他学生呢?他们理解了吗?于是,请几个学生来再说一遍,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即使是一样的答案,一样的表述,当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嘴说出来的时候,这部分言说的内容就会更进一步地融入他们的思想,化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吴雪丽老师说:“台湾的教育更重视学习低成就的孩子。”所以,她把教学的起点放得很低,教学的节奏放得很慢,即使在教学任务完不成的情况下,也依然从容不迫地让学生充分地读、尽兴地说,然后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戛然而止,结束教学。这份勇气源于她对教育的真正理解。课是为学生上的,哪怕是公开课。比起“老师教了多少”,教师更在乎的是“学生学了什么”。这节课从教师的角度看,的确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但站在学生的立场看,他们却有了显而易见的收获,踏踏实实地学习了摘要的策略,扎扎实实地有了学习概括的基础,而这是他们将来一定用得上的本领。

  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台湾教师的教学价值追求:不苛求课堂的华美精致,不凸显教师的个人魅力,而是以生为本,讲求实效,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植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当然,台湾的教育亦非十全十美,台湾教师也和我们一样,正行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台湾教师及其课堂,不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标准答案,而是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课堂风景,也让我们思考和发现教育的更多、更丰富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2016.增刊.教育观察·走进台湾
下一篇:2016.增刊.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