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教育观察·元祥视点·课程改革的深化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谈课程改革的深化(8)
郭元祥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是课程教学的经典问题。尽管世界教育史上“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为此针锋相对地论战了一千多年,但到今天,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似乎成为共识,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更是渐成世界趋势。究竟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如何看待并促进学生的关键能力、学科能力,是深化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深化课改的价值追求
“核心素养”是当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术语,也是一个尚无定论甚至还颇有争议的一个词语。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教育要培育的“素质”究竟是什么,有哪些核心或关键素质?其实,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层面,都没有清晰的回答。应该说,当前确立发展核心素养的方向,并试图明确回答并建构核心素养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认为,核心素养是人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交互作用中所应体现出来的能力、人格、个性等方面的关键性品质。核心素养是整合性的、基础性的、适应于不同情境的、统领性的素质或品质。在形式教育派那里,核心素养其实就是指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也就是形式教育论者所说的“理性”或“理智”能力。在人文主义教育家那里,核心素养则是指健全的人格、丰满的个性及其对个性的尊重和保卫,以及平等、自由和博爱及对人的地位和权利的至上尊重,还有对文化的领悟力。而在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思想体系中,核心素养则应该理解为关乎人的存在、自由和幸福的东西,是保证作为生存的“存在”和作为精神的“虚无”构成完美一致的基础。面对21世纪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世纪挑战,UNSCO提出了“21世纪能力(21th Century Competences)”的概念及其结构,“21世纪能力”其实就是核心素养。
……
二、学科能力及其表现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有学者撰文认为核心素养不能够课程化、学科化,核心素养不等于学科核心素养。其基本理由一方面是学科就是学科,学科本身是没有素养的;另一方面担忧一旦将核心素养课程化、学科化了,会导致核心素养这样一个好东西被知识化、训练化。我觉得这种观点显然是将核心素养概念化、抽象化、虚无化了。如果核心素养不能课程化,不能学科化,不能常态化,那“核心素养”岂不是个“魔鬼”或“幽灵”?殊不知,核心素养恰恰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如果与课程无关,与学科无关,与教学无关,还有必要提核心素养吗?还有哪些途径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多少年来,我们的问题就恰恰出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以及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没有真切地落实到课程之中、课堂之中、教学活动之中。当然,核心素养是总领性的,且不能完全等同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但也不能否认课程和学科教学是达成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各门课程的实施和各个学科教学通过实现课程目标和学科目标,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为学科能力发展而教
学科能力及其表现水平,是衡量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维度。近二十年来,国际大规模教育质量评价明显呈现学科能力取向评价的趋势。OECD实施的PISA项目(即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通过大规模的课程教学评价,着重考察世界上数十个国家中小学生在母语的阅读、写作,以及数学和科学等领域的学科能力表现,通过PISA分析各国学生在母语、数学和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学习质量与能力表现。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开展的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的评价框架就是由数学内容(con?鄄tent)和认知能力(cognitive)两个维度构成的。其中认知能力方面主要包括:理解(knowing)、应用(ap?鄄plying)和推理(reasoning)三个层次。其中,理解包括学生需要知道的事实(facts)、过程(procedures)和概念(concepts),涉及记忆、识别、计算、检索、测量和分类/排序等表现行为;应用关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概念解决或回答问题的能力,涉及选择、表征、建模、执行、常规问题解决等表现行为;推理指从常规问题的解决迁移到不熟悉的情境、复杂的背景和多步骤问题的解决,涉及分析、归纳、综合/整合、论证、解决非常规问题等表现行为。大规模评价的趋势表明,为学科能力发展而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那该如何促进知识向学科能力的有效转化?2007年以来,我开展的深度教学实验研究注重了三个基本策略。
……
(责任编辑:林彦)
作者信息: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中分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2007年发起“海峡两岸能力生根计划”,在中国大陆率先倡导“深度教学”理念,并在江苏、湖北、湖南、广东、河南等五省开展深度教学实验研究。
上一篇:2016.8教育观察·走进港澳台
下一篇:2016.8教育观察·金洲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