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6教育观察·元祥视点·课程改革的深化
知识之后是什么
——谈课程改革的深化(6)
郭元祥
转识成知、转知成智,化知识为美德,应该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教学应该以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为基础,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停留于对知识的符号化占有和精致的知识训练,恰恰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克服的局限性。通过知识教学,学生究竟获得了知识的什么?知识转化成了哪些终身必备的素养和品质?这些的确是值得深思的。
一、知识是一粒有待发育的“精神种子”
毫无疑问,知识问题是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没有知识的课程和教学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涉及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等问题。法国著名教育哲学家莫兰(Edgar Morin)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一书的开篇中就指出:“致力于传播知识的教育,对于什么是人类知识、它的机制、它的价值、它的局限及其可能导致的错误和幻觉等问题毫无所知,毫不关心,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教学真正需要关心的不是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知道了什么,而是学生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精神发育。
……
二、学科思想的价值
知识是以符号的形式记录或存在的,符号是知识的外衣或外壳,思想才是知识的内容。因此,从知识的内在构成来看,知识之后是什么?显而易见,是符号所掩盖的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知识教学超越符号表征及其现象,必将走向思想的建立、思维方式的确立、思想意识的形成,以及向核心素养的转化。真正的知识,其实是关于世界的思想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的学科领域为人们提供了认知世界不同领域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思想。英国课程理论家赫斯特(Paul Hirst)在《知识与课程》中讨论知识的价值时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七八种逻辑形式。这种所谓的“逻辑形式”是关于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核心思想,是知识内在构成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知识教学务必要让学生理解并建立知识所承载的学科思想。
……
三、从基础知识的占有到学科思想的建立
促进学生思维的成熟、情感的发育和思想的建立,是知识转化的全部艺术。从此意义上说,转变学习方式的核心价值并不是让学生更高效地占有基础知识,而是促进基础知识向学科思想、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转化,进而发展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但知识的转化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它是有条件的。我认为最基本的条件便是深度教学、深度学习。
……
(责任编辑:林彦)
①郭元祥. 课堂要有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谈课程改革的深化(4)[J],福建:新教师,2016(4).
②郭元祥. 课堂的画面感———谈课程改革的深化(5)[J],福建:新教师,2016(5).
作者信息: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中分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2007年发起“海峡两岸能力生根计划”,在中国大陆率先倡导“深度教学”理念,并在江苏、湖北、湖南、广东、河南等五省开展深度教学实验研究。
上一篇:2016.6教育观察·走进港澳台
下一篇:2016.6教育观察·金洲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