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教育观察·元祥视点·课程改革的深化

2016-06-01 14:58:37 来源:福建教育出版社 期刊部 点击: 收藏

  课堂教学要有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

  ——谈课程改革的深化(4)

  郭元祥

  深化课程改革必须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①。课堂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追求表层教学质量的局限性,知识被窄化为解题和寻找标准答案的工具。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被功利的目标所掩盖,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领略到知识的文化意蕴,又何以“立德树人”?丰富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已成为当下深化课程改革应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

  无论怎样理解课堂教学的本质,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谨慎面对知识及知识处理等基本问题,引导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及其所蕴含的逻辑形式和内在意义,从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表层的知识教学仅仅把知识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和确定性的结果来看待,试图通过接受、记忆和机械训练等方式达到“堂堂清”的目的,无视知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和“文化资本”内在具有的文化属性和内在意义,导致课堂教学日益丧失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本该充满丰富的文化品质、文化熏染和文化浸润作用的课堂反而逐步沦为文化沙漠,实在令人痛心!

  ……

  二、课堂教学要彰显知识的文化基因与文化涵养

  克服对知识的表面教学、表层教学、表演教学的局限性,需要彰显和挖掘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核,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化境界。把一切知识都当作符号、事实或结论加以传递、记忆或训练,怎么可能让课堂充满发展的力量?怎么可能通过知识来改变学生的命运?一切知识都依存于特定的文化背景,都拥有内在的文化涵养,课堂教学需要表达知识的文化涵养价值,实现知识对于学生人生成长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以文化人。多一些对知识的文化理解,少一些机械的解题训练,多一些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熏陶,少一些表层的“速效”和说教,丰富知识处理的文化层次,是提升课堂教学文化境界的根本要求。通俗地说,知识教学的文化境界是指知识教学不仅仅把知识作为符号、事实和结果来教,而是把知识作为文化来学习,充分彰显知识的文化涵养。

  ……

  三、文化回应性教学

  缺乏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意义感的不足,另一方面极易出现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断层和知识意义的“结构性沉默”。在我所观察过的中小学数学课堂中,没有几个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把数学的基本语言为什么是阿拉伯数字的文化背景讲清楚;更没有几个数学教师能够敏锐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数学思想、数学家、数学史、著名的数学猜想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语文课堂上,没有几个教师在教《背影》一课的时候把朱自清和他的父亲所处的社会背景讲清楚;也没有几个教师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把苏轼、周瑜、孔明、孙权、曹操做充分必要的分析;上《小石潭记》一课时就知道逐字逐句地翻译解释,文本所隐含的闲散、惆怅的关系,特别是柳宗元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所体现的深深惆怅与敞亮豁达的胸襟没有进行有深度的探讨。缺乏了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的课堂显得苍白无力,太缺乏文化的力量!回应知识的文化基因,彰显知识的文化性,是课堂教学发展性之必须。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所承载的文化背景、文化思想、文化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融入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文化回应的基本出发点是超越单一的符号知识的表层教学,挖掘知识内在的文化元素、文化价值、文化思维方式,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从而赋予知识教学以语言的文化意义,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理解力,获得知识的意义增值。实施文化回应性教学,必须做到如下几点要求。

  ……

  (责任编辑:林彦)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4]4号.2014. 3.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T),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525.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T),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1169.

  ④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09.

  ⑤夏正江.简析文化回应性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7. 3.

  作者信息: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中分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2007年发起“海峡两岸能力生根计划”,在中国大陆率先倡导“深度教学”理念,并在江苏、湖北、湖南、广东、河南五省开展深度教学实验研究。

上一篇:2016.4专业成长·永新读师
下一篇:2016.4教育观察·金洲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