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教育观察·元祥视点·课程改革的深化

2016-04-12 14:19:46 来源:福建教育出版社 期刊部 点击: 收藏

  学校课程再造

  ——谈课程改革的深化(2)

  郭元祥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课程建设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挑战。如何克服长期以来单一的课程管理制度导致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课程面前的“忠实执行”状况,重视并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在课程面前有所作为,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面前的全新课题。

  一、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 不容乐观的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中小学人才培养方式的严重同质化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其根本原因是对学校课程建设与重组的忽视,课程的同质化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体系的同质化。十多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益窄化为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良,而且技术主义取向课堂改革盛行。技术主义的课堂变革表现为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扭曲,尤其是那些以追求知识占有和考试分数的所谓高效教学,“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不关注学生内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变化和发展,以牺牲课堂的教育涵养和发展性品质为代价,追求教育的“GDP”,是最为典型的技术主义取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的断层、学科能力、学科思想、学科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目标的“结构性沉默”等问题却普遍存在。学生的变化停留于“知道”层面,根本达不到“做到”层面,即达不到认知方式、思想境界、情感体验乃至行为方式的深刻改变。缺乏发展性的课堂大多是仅仅重视知识训练的单面课堂,教学目标单一。应试教育之风从课外训练逐步向课堂侵蚀,应试训练普遍导致课堂的发展性品质日渐低落,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根本要求渐行渐远。

  ……

  二、提升学校课程体系的内在品质,丰富学校教育涵养

  学校课程系统的内在品质决定着学校课程的教育涵养和发展功能。多年来,中小学没有自己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哲学、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式、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课程资源和课程场馆。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必须从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教师的课程意识、学生的课程履历、学校的课程制度等方面着手,提升学校课程体系的内在品质,丰富学校课程的教育涵养。

  1. 校长是学校课程的领导者。

  校长作为课程领导,不在于他决定学校开设什么课程、不开设什么课程,首要的是他能够成为学校课程理念和课程哲学的先导者、引领者。开发课程为了谁?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怎样实施课程?如何实现课程的核心价值?这是校长作为课程领导首先需要明确回答的根本问题。英国教育战略学者巴伯(M.Barber)2009年7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课程公式:WE=E(K+T+L)。②其中WE表示“良好的教育”,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L代表“领导才能”(领导自己和他人),E代表“道德品质”。这个公式表明,课程绝不仅仅是知识,其核心是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所必需的核心素养。新课程实施十多年来,很多中小学开设了五花八门的“校本课程”,但大凡逃不出“功利化”“技艺性”的窠臼,校本课程陷入核心价值观迷失的尴尬境地。近些年来,北京十一学校、北京亦庄小学、重庆谢家湾小学、广东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课程整合与课程重组等先进经验,就是为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就是赋予每个孩子终身必备的基本素养,充分体现了真正的课程领导,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

  (责任编辑:林彦)

  作者信息: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中分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2007年发起“海峡两岸能力生根计划”,在中国大陆率先倡导“深度教学”理念,并在江苏、湖北、湖南、广东、河南五省开展深度教学实验研究。

上一篇:2016.2专业成长·永新读师
下一篇:2016.2教育观察·金洲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