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教育观察·教科研前沿

2016-01-19 16:14:53 来源:福建教育出版社 企划部 点击: 收藏

  智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

  宫振胜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目前在教育中“智”是最有争议的。“智”究竟意味着什么?智是指智慧,包括判断信息的智慧、所作出决策的智慧,前者是认知智慧,后者是实践智慧。判断信息、作出决策都是一种思维过程,智慧其实是描述、形容思维水平的一个词汇。说一个人智慧,是指这个人思维全面、深刻,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灵活性,得出结论时思维严谨,能敏锐发现他人的思维漏洞,等等。

  在教育中,对“智”存在双重退化的理解:一是把“智”退化为知识,知识是经过思维得出的结论;二是把“知识”退化成信息。知识与信息是有区别的,古希腊把认知的结果分成知识和意见,知识是对本质的认知结果,意见是对现象的认知结果。柏拉图认为,对理念的认识是知识,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意见;康德认为,真正的科学知识是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就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判断,如万有引力、摩擦生热等全称判断。按照这种界定,很多被当作“知识”教授的东西其实不是知识,只能属于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信息。

  ……

  任仲然先生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风中的芦苇:人的思维异化与革命随笔录》一书中,揭示了思维普遍缺失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践与思想(名词),思维常常被遗忘在可有可无的角落,或被束之高阁。在学术研究中,思维“被夹在哲学、逻辑学与心理学这三块砖头的缝隙之中”,成了事实上缺位的虚设。他呼吁“思维学家不能再缺席了”。

  思维具有本源性、决定性,一粒种子,有个顶芽,人类文明种子的顶芽就是思维。所以,帕斯卡提出,因为懂得思考,人类成了万物之灵长,思想铸就了人类的伟大。稻盛和夫指出,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生结果。任仲然认为,生活中许多不良现象,若能借用或更换思维“这把手术刀”,情形将会大有改观。正因为思维如此重要,钱学森一再呼吁,教育最终的机理在于思维过程的训练。以色列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费厄斯坦发展了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提出介质学习理论(MLE),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中介作用下获得的学习经验,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来教会孩子思维的过程(而非教内容),思维过程应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列出了“智慧型学生”的十大特点:能够提出问题;表达有力的观点;能概括抽象的东西;能演绎推理;寻找课题;长于出击;运用知识;善于发明;长于猜想;善于反思。很明显,这十大特点都与思维密切相关。

  如何在智育中落实思维的核心地位呢?

  ……

  (责任编辑:朱蕴茝)

  作者信息:宫振胜,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教育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教师博览》特约作者,山东青少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上一篇:2015.12教师成长·永新读师
下一篇:2015.12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