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中国传统科技》(上下册)是中国古代科技史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汇聚了周桂钿先生40多年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医学等其他传统科学的文章,既有以前出版过的专著,亦有近年来陆续问世的新作。在这本书里,周桂钿先生用现代较为通俗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对中国传统科技的理解与分析,把深奥的古汉语文献演化成现代人能够理解,能够阅读的真知灼见。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科技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和《中国古人论天》两部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专著以及后续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医学等其他传统科学的文章。本书揭示了古人对科技奥秘的探索历程,对于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提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周桂钿,男,1943 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 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目录
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
引言 谈天说地... 1
第一章 天地起源... 3
第二章 天高地广... 18
一、天高... 18
二、地广... 24
第三章 天旋地动... 32
一、天旋... 32
二、地动... 47
第四章 日月之谜... 58
一、幻想神话中的日月... 58
二、理性探讨中的日月... 61
三、日月之行... 67
四、日月之食... 68
五、“两小儿辩日”今解... 77
六、涛随月起... 81
七、阴阳历法... 86
第五章 斗宿星辰... 93
一、北极星与北斗星... 94
二、五行星... 97
三、四象和二十八宿... 103
四、十二次和十二辰... 106
五、其他星象... 109
第六章 风雨雷电... 112
一、风... 112
二、雨... 126
三、雷电... 130
第七章 天说体系... 144
一、盖天说... 144
二、浑天说... 156
三、浑、盖合一说... 170
四、宣夜说... 184
第八章 天人关系... 191
一、天命论... 191
二、天人相分说... 197
三、天人感应说... 202
四、天道自然论... 211
五、天人交相胜... 220
六、天人合一说... 224
结束语 探索在继续... 232
附录 关于天地问题的千年问答... 237
后记... 259
中国古人论天
导言... 1
第一章 天的本质... 2
一、是神,是物?... 2
二、是气,是体?... 5
第二章 天的形状... 7
一、是圆,是浑?... 7
二、是倚,是正?... 12
三、是穹,是平?... 13
四、何谓九天?... 15
五、论天种种... 16
第三章 天的来源... 18
一、神创说... 18
二、道 生 说... 19
三、气化说... 20
四、固有说... 23
五、忧天议... 23
第四章 天的运行... 26
一、天的中心... 26
二、天左旋... 26
三、日月右旋... 28
四、地圆转... 31
五、左旋说泛起... 32
六、所见略同... 34
第五章 日的神奇... 37
一、远近... 37
二、阳乌... 38
三、羲和... 39
四、太阳 (阳燧)... 41
五、日形... 42
六、日行... 43
七、七衡图... 47
八、日食... 50
九、两小儿辩日... 51
第六章 月的奥秘... 56
一、嫦娥奔月... 56
二、阴宗 (方诸)... 57
三、月行 (潮汐)... 59
四、月形... 62
五、月食 (闇虚)... 63
六、最后一步... 65
第七章 繁星世界... 68
一、北极星... 68
二、北斗七星... 69
三、五行星... 70
四、二十八宿... 72
五、三垣、五官、十二次、十二辰... 74
六、牛女、参商... 76
七、寿星、彗星、流星雨... 76
八、超新星... 78
第八章 历法... 80
一、历法的产生... 80
二、历法的进步... 82
三、历法的斗争... 84
第九章 天的迷信... 91
一、天命论... 91
二、天人感应说... 91
三、占星术... 92
四、历法迷信... 93
科海漫谈.... 97
陈亮宇宙观剖析... 1
浑天说与地心说的比较... 6
——兼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6
朱熹的宇宙论和天文观... 8
朱熹是思想家,不是天文学家... 19
从地球学谈起... 20
——兼评欧洲中心主义和西学中源论... 20
《黄帝内经》的唯物论思想... 22
浑天说杂议... 30
——兼评《浑天说与老庄思想》... 30
张载论天... 38
中国古代循环论种种... 42
伪科学与唯科学... 48
天坛的文化内涵... 49
儒家文化与中国科技... 50
讨论关于科学的几个问题... 62
中国传统的科学及其特色... 70
我的宇宙观... 81
天命论与中国古代哲学... 91
“李约瑟难题”试解... 100
医学,西医与中医... 106
再论中医与西医... 110
…………
精彩节选
前 言
中国传统科技成就十分丰富,内容庞杂,主要有两项,一是天文学,一是医学。天文学被现代天文学所取代,还有两项成果遗存。汉代张衡的浑天说模型仍保存在现代球面天文学中,在浑天说理论指导下所创造的阴阳合历仍然有使用价值,无法取代。每月十五月圆,每天海水涨潮时间的推算,都离不开它。中国医学的特殊性,可与西医互补,使用草根治病的绿色药物副作用小,比化学药品更具优越性。
西方文化成为强势以后,许多人谈学术都以西方为标准,将与西方不同的学术否定掉,或者贬斥一番。例如以西方天文学为标准,认为中国只有天学,没有天文学。中国古人在天上画经纬度,北极、赤道也都在天上,而西方都在地球上画。
在中国历史上,天是复杂的概念,有神灵的天,有自然的天,也有与地相对应的天,还有包罗万象的相当于宇宙的天。早在两千多年前,天就有符号,后人对天也有不同的理解,赋予天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西周开始讲天命,为了掌握天命,派专人观测、记录天象的变化。因此为后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资料,这也说明宗教信仰对科学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后来天文学研究也为信仰提供了新的可靠的依据。宗教与科学并非绝对对立的,有时会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
中国天文学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北极下地(即西方天文学中的地球北极)六月见日,六月不见日,赤道下地冬有夏生之物,用简单而易行的立竿测影的方法,连续观测数万年,得出一年长度的准确数字,比西方用许多轮环通过复杂计算,得出不太准确的数字,有明显的优势。中国以天干地支纪年纪日,六十一循环,数千年连续不断,保存了准确的时间。
张衡提出浑天说,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又能预告日食月食的时间,而且能作出正确的解释。由于月掩闭产生日食,张衡之前已有人发现。张衡对月食作出解释,他用一个概念“暗虚”,即黑暗的空间,就是地球的影锥,月亮与星经过那里就出现了月食、星食。张衡之后,经过一千几百年的辩论,由哲学家朱熹作出猜想,将“暗虚”理解为日射出暗气,使正对着它的月发生月食。这种误解被世界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所采信,收入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这一误解,想写文章纠正,我的老师李秀林先生说:“现在世界科技界都说中国落后,他写此书,对中国科技有所肯定,在西方有强烈反响。这是小问题,以后再找机会提出来。”
现在,李约瑟走了,我也老了,中国正在走向复兴,说清此事,无碍大局,正是时候,可叹的是,一些研究科技的人仍然不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还在迷途上徜徉。许多人只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李约瑟列出中国发明创造26项,并说中国创造还有许多甚至很重要的发明没有列上,原因只是英文字母只有26个。也是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梅森在《自然科学史》中列出中国科技创造34项,这说明了很多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历史的全面情况,盲目跟风,偏见无识,十分严重。
《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出版以后,又写了一些文字,一部分是为了普及,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中国古人对天的探索。天好像是大家都熟悉,特别有了现代天文学,似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也是一种盲目性。汉代典籍中记载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某大学文学专家认为这一个问题,有了现代科学就不成问题了。但是,像李约瑟这样的世界级科技史专家却无能为力,只好请两位博士帮他撰写这一段内容。对此,我尽力作出研究,最后未能得出最终结论,只是展示一下这一问题所包含的难点。中国历代哲学家都读到天,他们的天又各不相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许多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并不了解古人所讲的天,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我不懂王充讲的天,在北京天文馆馆长、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先生的指导帮助下,研究一年以后,了解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常识,对王充的天论有所了解,并能作出一些评论。陈遵妫先生在八十高龄的时候,要改写《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去掉“古代”和“简”两个词。我问他,学出来会有多少字,他说大概二百万字左右。他邀请我帮他撰写“中国古人论天”一章。他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我对哲学家论天也进行一些研究,写成约五万字草稿。后来,他告诉我,他的助手认为这一章写的哲学过多,进行删节。我取回哲学草稿,又进行几年研究,写成一个副产品。三十多万字的专著:《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而后又写了一本通俗著作《中国古人论天》,读到一些论文和著作,看到许多名家在讲哲学家论天时,多有误解,我写了一些商榷性的文章,一般不指名道姓,都采取正面论述的形式,天文学史界由于不熟悉国学基本功,缺乏校勘考证辨伪的功夫,又产生广泛的影响,认真予以纠正。因此写了一些哲学家论天的文章发表。许多国家将张衡定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世界级重要的科学家。而有的中国人写中国论天的著作中却不提张衡,实在欠妥。
2016年5月于三枣红楼
斗宿星辰
中国古人“仰观天文”,主要是观星。日月虽然是天上最显明的观测目标,但是,星却是众多的、复杂的、丰富的,因而成了主要的研究对象。星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代有各种说法,例如:《管子·内业篇》载:“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也说:“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他们都认为万物的精华上升变成星。三国时吴国人杨泉在《物理论》中说:水“吐元气”,“气发而舁,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曰天河,一日云汉,众星出焉。”云汉是“水之精”,星是“元气之英”。水蒸发出气,气上升成为云汉即银河,星就是从云汉中产生出来的。这是由水派生出星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星是由太阳派生出来的。例如:《春秋说题辞》说:“星之为言精也,阳之荣也,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生为星。”[1]《淮南子·天文训》载:“日月之淫精为星辰”[2]。他们都认为星是日月派生的。这样,星的产生主要就有三种说法:一是物精说,二是水生说,三是日生说。不过,物精说在历史上比较盛行,影响比较久远。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灵宪》中说:“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3]又说:“五星,五行之精。”[4]体生于地是物,精成于天为星,所以说,是物之精成为星的。五星就是五行的精华变成的,因此,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撰《隋书·律历志》载,“木精曰岁星”,“火精曰荧惑”,“土精日镇星”,“金精曰太白”,“水精曰辰星”[5]。直至清朝,金鹗在《求古录·礼说》中还说:“星者,五行之精,聚而为五星也。”[6]
星是怎么产生的,倒不是什么大问题。星究竟有什么作用?它们都象征什么?对人世间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什么联系?这是中国古人极为关注的问题。他们长期坚持观测,都希望发现星象与人事的相关变化,什么星象象征灾祸,什么星象意味着福佑。许多人去专门研究这些问题,形成了一门专门学问,叫占星术。
占星术是怎么研究星象的呢?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设想所未知的事物。古人研究天文,首先认为天上有一个神灵世界,而且这个世界跟人世间一样有贫富贵贱之分,有吉凶祸福之象。实际上是按人间社会来描绘天上社会,然后倒过来,认为人间社会只是天上社会的投影。例如,人间有善于驾车的人叫王梁、造父,然后有人将天上的某星叫王梁、某星叫造父[7]。后人却以为,人间善于驾车的人是禀受了这些星所施放出来的星气而生,因此先天就有善于驾车的气质。同样道理,他们按人间社会来描述上天社会以后,又说人间社会是与上天社会相应的,天上有什么星,地上便有什么人,天上有天皇大帝,地上有皇帝,如此等等。许多人对这个问题有过具体的论述,东汉哲学家王充则从哲学上进行概括,形成系统的星气说。他说:“国命系于众星,列宿吉凶,国有祸福;众星推移,人有盛衰。……众星在天,天有其象。得富贵象则富贵,得贫贱象则贫贱,故曰‘在天’。在天如何?天有百官,有众星。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故天有百官,天有众星,地有万民,五帝、三王之精。天有王梁、造父,人亦有之,禀受其气,故巧于御。”[8]既然天上星象跟地上人事一一相应,而且地上是随天上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这种思想,人们就可以通过对天文的观测而预知人间的祸福。因此,历代统治者极端重视天文的观测,形成占星术迷信。占星术花费了古人极大的劳动力。这是方向错误的研究。由于这种错误,造成历史上惊人的浪费。只要翻开《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以及后代关于天文方面的著述,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无用功。在这巨大的浪费中,产生了一种副产品,即记录天象,为后代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可贵的资料。在应用方面,制订了日益精确的历法。我们研究古人的占星术,主要是要从他们的失误中吸取教训。
一、北极星与北斗星
中国古人看到满天的星辰都整齐地从东向西运行,只有北极星不动,似乎其他星都围绕着它旋转。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说:“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就指北极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这样,北极星在天上就处于特殊的位置了,它是天的中央。当中国进入封建中央集权制以后,人们就把人世间以君主皇帝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也附会到天上去。于是,“天有北辰,众星环拱。天帝威神,尊之以耀魄,配之以勾陈,有四辅之上相,有三公之近臣……。”[9]在北极星周围就是皇城,中间有天皇大帝,周围有三公、太子,有正妃、后宫。外面还有藩臣保卫。《史记》载:“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10]《文耀钩》说:“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11]天极星,就是北极星,就是天上大帝即太一神所常居的地方。太一,又叫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贵的,所以也就是天帝。太一是天帝,他居住的是紫宫,是发号施令的地方[12],因此,紫宫就成了主宰天神运动的中心。这样,地上的皇帝把自己居住的地方也叫“紫禁城”,表明中央集权的所在。孔子说北极星不动,以后世代相传,人们都信以为真。但是,古代细心的天文学家在认真观测过程中发现,北极星不是真正不动的,而是有微小的运动。《隋书·天文志上》载:“天运无穷,三光迭曜,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贾逵、张衡、蔡邕、王蕃、陆绩,皆以北极纽星为枢,是不动处也,祖暅以仪准候不动处,在纽星之末,犹一度有余。”[13]古人认为北极有五颗星,其中纽星是天的枢纽,是不动的,这就是北极星。祖冲之的儿子祖暅用仪器观测北天不动的地方,是在纽星外面一度多的地方。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见解。为了验证祖暅说法的正确性,北宋科学家沈括在主持天文工作时进行了实测。他用一个长窥管来观察极星,初夜时,极星在窥管中,过一会儿再从窥管中观察,看不见极星,极星跑在管外去了。从此他认识到窥管小不能容纳极星运转的轨迹。他就逐渐扩大窥管来观察。经过三个月时间,才使极星在窥管内旋转,一直都能看到。最后得出结论,天极不动处远离极星还有三度多。他还将观测情况画下来,初夜、中夜、后夜各画一图,共画二百多图,才搞清这一问题。后来,他使极星每夜都沿着窥管边缘之内旋转,“夜夜不差”[14]。
过去许多天文学家都沿袭传统的错误,祖暅和沈括通过实际观测而发现新的现象。这可以说是实践出真知。但是,实践出真知远不是这么简单的。上面谈到,祖暅发现,北极不动处离纽星一度有余。沈括观测的结果,却是“天极不动处远极星犹三度有余”。他们使用的度都是一样的,把周天划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他们又都是用仪器观测的,没有眼睛的错觉问题。仪器虽然不太精密,既然都能观测到不及一度的“有余”,那就不致于相差两度。这是谁的错呢?真理何在?真理不是一次实践所能产生,所能检验出来的。经过反复实践,积累大量资料,再经过思维的加工,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才是真理。而真理还要在实践中继续发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不是正圆球形的。赤道半径(6,378公里)比极半径(6,357公里)约长21公里。太阳、月球和行星对地球各部分作用力不平衡,使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发生极为缓慢的变化。地球自转轴的北极所指的恒星天的位置也在不断移动,移动一周约需25,800年。也就是说,人们所看到的北极不动处是常动的,不是固定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不是过去的北极,今后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大约再过六千年,北极就会移到造父星,造父星成了那时的北极星。过一万两千年左右,北极移到织女星附近,那时的北极星就是织女星。由于以上这种原因,祖暅和沈括相隔五百多年,观测结果不一致是正常的现象,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应该说都是基本正确的。如果只相信一个人、一个时代、一种实践,而否定与此不一致的任何结论,那么,虽说也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却是一种狭隘的片面性,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它是以客观事物不变化为思想基础的。古人对北极不动处的观测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北斗七星,现在人们都借助于它们去寻找北极星,来确定方向的。中国古人对北斗七星也有过许多探索。根据《春秋运斗枢》的说法,“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机,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摽。摽合为斗。”[15]《晋书·天文志》载:“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又说:“魁四星为璇玑,杓三星为玉衡”[16]。七颗星都有名称,象杓子一样的四颗星又合称璇玑,或叫魁,象杓柄一样的三颗星又合称玉衡,或叫杓,也叫斗。《尚书·虞书·舜典》上有“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17]一句话。古人都把北斗七星与此相附会,说它们就是“璇玑玉衡”。而这七颗星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则有多种说法。如说,“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玉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18]又如:“第一曰正星,主阳德,天子之象也;二日法星,主阴刑,女主之位也;三日令星,主中祸;四曰伐星,主天理,伐无道;五曰杀星,主中央,助四旁,杀有罪;六日危星,主天仓五谷;七日部星,亦曰应星,主兵。”[19]还有的说:“一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20]就是五行加天地。还有是:“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燕,六主赵,七主齐。”[21]这是战国时代和春秋时代的部分诸侯国,有吴无越,有赵无魏,不知何故。
这里的“七政”指什么呢?一种认为,七政就是指日月五星,所谓北斗七星“齐七政”,按马融的说法就是北斗七星分别主宰日月五星。他说:“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日正日;第二曰主月法;第三日命火,谓荧惑也;第四日煞土,谓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第六日危木,谓岁星也;第七日剽金,谓太白也。日月五星各异,故曰七政也。”[22]《宋史·天文志二》对这些内容作了更详细的论述,文字不少,意义不大,略而不录。另一种说法,认为七政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加上天文地理人事。《尚书大传》载:“七政,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23]北斗七星跟四季的联系,早已有之。古人在长期观察中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例如:《鹞冠子·环流》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24]根据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四季的变化。四季变化跟北斗的视运动是有相应的关系,因为都是由地球的公转运动造成的。从这一点说,古人讲北斗七星“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25]是有合理性的。北斗在天上运行到一定方位跟地面的四季是相应的。但是,在天人感应思想的指导下,这一现象便带上了神秘的色彩,所谓“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向)。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26]北斗是天帝的车,天帝乘北斗车在中央运行,统制各方。阴阳、四时、五行都由北斗来主宰制约。这样,北斗七星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本来,日月的地位最高,因为它们又大又亮。日照白天,是阳气的精华,也是阳气的祖宗。月照黑夜,是阴气的精华,也是阴气的祖宗。北斗七星要“齐七政”,包括日月在内。这样一来,它们成了“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27]了。北斗七星派生日月,日月又派生阴阳。北斗七星成了阴阳的本原(元本)了。可见,少量科学成分正混杂在迷信堆里。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732
开 本:16开
字 数:628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