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藏书家徐惟起研究

作者:陈微

ISBN:978-7-5334-7009-8

定价:60.00元

出版时间:2016-03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藏书家徐惟起

内容简介

  陈微,女,1994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图书情报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12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专门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福建教育学院图书资料与网络管理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内容推荐

  徐惟起,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布衣,明代著名藏书家。本书围绕徐 以藏书、读书为主要内容的一生,特别是他的主要著述《红雨楼题记》《徐氏红雨楼书目》(《徐氏家藏书目》)和《笔精》等,作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目录

  绪论

  上编:徐炬勃家世、生平和藏书研究

  第一章徐炬勃家世和生平事迹概述

  第一节徐炬勃的家世

  第二节关于徐炬勃生卒年的争议

  (一)关于生年

  (二)关于卒年

  第三节徐炬勃生平事迹

  (一)藏书、读书、著述

  (二)结社吟诗

  (三)优游交友

  第二章徐炬勃藏书、藏书楼及藏书散失考析

  第一节徐炬勃的藏书

  (一)藏书的理念

  (二)藏书的来源

  (三)藏书的数量

  第二节藏书楼

  (一)红雨楼

  (二)绿玉斋

  (三)宛羽楼

  (四)汗竹巢

  (五)偃曝轩

  (六)两座小楼:荔奴轩和清辉阁

  第三节藏书的散失

  (一)藏书散失的原因

  (二)藏书散出的年代

  第四节现存的徐炬勃部分著述目录

  (一)国内藏于图书馆或编入有关典籍出版

  (二)国内可能失传或附于作者其他著述中

  (三)日本

  (四)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徐炬勃著述

  (五)马泰来:现存“红雨楼”藏书目(初稿)

  (六)马泰来:现存徐家旧藏书目

  下编:徐炬勃主要著作研究

  第一章《新辑红雨楼题记》: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融于一体

  第一节关于序(题记)和跋

  第二节关于版本

  第三节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文学价值

  第四节赘语

  第二章《徐氏红雨楼书目》(《徐氏家藏书目》):丰富多彩的综合书目

  第一节书目的名称和版本

  (一)书目名称和两种版本的由来

  (二)两种版本的主要不同之处

  (三)两种版本的互补

  第二节类例的增删

  (一)基本情况

  (二)突出小说、传奇两个类例

  (三)突出当代文献

  第三节著录的改革

  (一)基本著录简明,读者一检即得

  (二)多样的注录,为阅读提供帮助

  (三)重视版本著录,体现所藏“多秘籍”特点

  第四节著录方法的开拓

  (一)表格式著录的创造和词条式著录的使用

  (二)互著法的使用与别裁法的创造

  第三章《笔精》:博雅精深的平实之作

  第一节《笔精》的源流、版本和写作宗旨

  (一)源流

  (二)版本

  (三)写作宗旨

  第二节各卷解读

  (一)卷之一:易通、经臆

  (二)卷之二:诗原、诗诂、诗订、诗砭

  (三)卷之三:诗评一(魏唐)、诗评二(宋)、诗评三(元)

  (四)卷之四:诗评四(明)

  (五)卷之五:诗评五(方外、宫阃、妓女、外夷、诗搜遗)

  (六)卷之六:诗话、词品、文订、字正解、事物解

  (七)卷之七:文事、文人、人物考、名人生卒葬地、人伦盛事

  (八)卷之八:人事、雅事、天象地舆、国宪、核疑、博闻、占验、医学、灵异、珍玩、花卉果木、鸟兽虫鱼

  第三节赘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不忘师恩

精彩节选

  试读

  序:嗜书如命度一生

  林金水

  在书的海洋世界里,曾流淌着这样一位书痴。他一介布衣,普普通通的读书人、著书人、藏书人。他一生命运多舛,尽管有人誉他“素称问学,六经史策”“钟灵挺秀,天产哲人”,但终身还是无缘题榜。虽然虚名未立,可他自有一套自己的活法,“足迹遍江南”,“交游天下士”,“遍揽四方豪俊,简札往来无虚岁”,真是“优哉游兮”,不枉费此生也。此人还有一个特殊的嗜好,“惟与蠹鱼亲”,自称“平生无他嗜,所嗜惟书”。书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癖成淫,“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故少时,遇书辄喜,至弱冠之年,“菲饮食,恶衣服。减自奉,买书读。积廿年,堆满屋”。一座座的藏书楼也就应时而立,他成了江南遐迩闻名的藏书家,自称“可无衣,可无食,不可无书”,“淫嗜生应不休,痴癖死而后已”。书陪伴他度过了一生。昔日他得病可以捐药钱以购书,“据床吟诵一过,倏然病已”;然而至晚年,家道衰败,生活穷困潦倒,又不得不以鬻书度日。这无疑是对他身心的巨大打击。过去再贵的书他都要买,现在再好的书也要卖,卖掉了与自己生命融为一体的藏书,其中不乏善本、秘本、孤本古籍。这样一位以书为生的传奇式人物,曾这样调侃自己:“生在洪都长在闽,海鸥情性鹤精神。江湖到处堪容足,丘壑随缘即置身。混俗任纵牛马唤,投闲惟与蠹鱼亲。虚名未立红颜改,落魄人间三十春。”自明末以降,他一直都是福州遗老遗少在茶余饭后谈起闽中历史掌故时所津津乐道的一位乡人。当今,他又成了闽都文史爱好者和研究工作者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他就是明末福州著名诗人、藏书家徐炬勃。

  《福州府志·徐炬勃传》云:“徐炬勃,字惟起[1],博学工文,与兄熥齐名。善草、隶书,诗歌婉丽。万历间与曹学佺狎主闽中词盟,后进皆称兴公诗派。性嗜古,聚书至万卷。”“著有《徐氏笔精》《榕阴新检》《红雨楼集》《鳌峰集》。”南居益《鳌峰集序》云:徐炬勃“所居鳌峰下,客从竹间入,环堵萧然,而牙签四围,恍游群玉。兴公虽祭酒布衣乎,缥缃之富,卿侯不能敌矣。君壮而好游,辄与其高坛酬酢;晚乃简出,日手一篇。问奇之核,恒满里中。事无大小,人人愿得君一言为荣,君亦多与少拒。故生平之撰述独多,故自为题识亦侈。胸中既已富有,考据精核,诗自乐府、歌行,迨古、近体;文自序、记、碑、铭、颂、赞、论、说、题跋、谈丛,无所不备”[2]。明代著名诗人姚旅《露书》亦云:“徐兴公信手皆诗,一日可得二三十首,故曹能始和其《春日闲居》诗云:诗无宿债轻酬客,笔不停耕可代农。”作为布衣藏书家,在他五十岁生日时,得到了官府藏书家、明宁献王子孙朱谋玮的美誉,“兴公先生天下士也,而又当世著作之林”,“兴公,东南一大文人也。其所著作,才一脱草,横行海内,何所不宜,九仙珍产,宁可得而喻耶?”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对徐炬勃藏书尤加着墨:“兴公藏书甚富,近已散佚。予尝见其遗籍,大半点墨施铅,或题其端,或跋其尾,好学若是,故其诗典雅清稳,屏去粗浮浅俚之习,与惟和足称二难。”[3]

  目前,对诗人徐炬勃的研究,陈庆元先生等编校的《鳌峰集》,尤其是附录《徐炬勃年谱简编》,成了学人案几上须臾不可离的难得之作。而对藏书家徐炬勃的研究,所见不多,尤其从图书馆学的角度加以系统、全面的研究,更是少而又少。陈微《明代藏书家徐惟起研究》一书的问世,对此做了很好的探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令人耳目一新。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值此,来看陈微研究的成果,可谓思绪万千,百味杂陈。有了网络,徐炬勃这位嗜书如命的书淫、书痴在人们心中究竟还有多大的分量,他仍是福州历史爱好者街谈巷议的乡贤,值得闽人去提倡、去点赞吗?诚然,网络可以把人们带进书的世界。自古以来都是我们走向书,现在是书向我们走来。网际网络对书的存储,其容量之大、信息之广、检索之快、使用之便,是古代任何一个藏书家和藏书楼所无法比拟的。书,自从有文字以来就有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承接载体。中国古代有甲骨文书、石头书、简牍书、缣帛书,后有造纸术、印刷术发明后的纸书。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书的两次革命,而数字化则是书的第三次革命,电脑成了书的载体。打开电脑和手机就能够阅读。现在读书是不是意味着打开电脑就算读了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意图就是“能够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很明显,这里指的不是电子书。我国罕见地把“全民阅读”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为“全民阅读”还做了详细的解读:“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他还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承载着亿万群众的精神家园。要打造既有优秀文化传承、又能打动和凝聚人心的良好文化生态,加强知识传播和积累,建设书香社会。”人类的知识是读出来的,而不是键盘按出来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和继承,是那些书淫、书痴们,一代接一代阅读、创新、积累和保藏下来的。他们创造出的是人类文化的实体,书的电子化只是虚拟的文化。毋庸置疑,网际网络和数字化的历史文献给文史研究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做到了不必行万里路,就可以读万卷书,在文史界出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e时代的历史考据。[4]e考据不但可以找到你原来想找的资料,还可以帮你找到属于你想要的但未曾知道、寓目的材料。如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历代别集库》,及台湾出版的《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中文古籍书目资料库》,等等。这些已经数字化的文献库是商业性质的。可以这么说,爱如生就是当今最大的“藏书家”。它为我们提供了检索上的方便。文献的数字化过程,类似古人藏书家收集文献时的抄书。但古人抄书的种种弊端,电脑同样无法一一幸免,出现如徐炬勃所说的“十讹二三,难以句读”。再先进的文字输入法,对古籍中的古字、俗字、异体字也是无法一字一对应的,就以“炬勃”字来说,在输入法中是找不出的。这些都是技术上的原因。至于古籍原文的错字和因时间长久而出现的漫漶之处,电脑高手也无法辨认,能留下文字上的空格就算是认真的态度。藏书家在校雠上的功底,电脑软件是开发不出来的。更重要的是,e资料无法“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而e考据还需要深厚的史学功底。这是人与电脑的根本差别。人类的文明最终还是要通过书籍和阅读传承下来,而电脑充其量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陈微撰写的藏书家徐炬勃一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就突显出来了。时代需要、世界需要、中国更需要那些终身以书为伴的书痴、书淫。陈微作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一直以来,也算是与书为伴,日常工作就是与“蠹鱼亲”,也可说她是“书蠹”。陈微是福州人,出于职业的本能,对里人藏书家徐炬勃怀有一种特殊的仰敬心情。该书以有关徐炬勃的详细资料为依据,通过举证和考析再现出徐炬勃藏书家的形象。与先前的徐炬勃研究成果相比,其特色之处是围绕徐炬勃以藏书、读书为主要内容的一生,特别是对他的主要著述《红雨楼题记》《徐氏红雨楼书目》(《徐氏家藏书目》)和《笔精》等,作深入的探讨和剖析。从中读者可以看到古人并没有死读书,而是把死书读活了,读成了有灵气的书,可沟通对话的书。尽管他们一生因功名受制艺所束缚,但像徐炬勃这样的藏书家,读书读出的不是我们常说的心得体会,而是他人生的悟理和精义。对于书他并非盲目崇拜。读经史原本,他“发挥其义例,间有独得,足破千古之疑,不妨躬自翻驳,揭以示人”。对于前贤名家之说,他同样也敢于反驳,力破陈言,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徐炬勃读书不趋苟同,而求立新的探索知识的态度与方法。徐炬勃把自己的读书所得,以“笔精”冠之。时人邵捷春评曰:“《笔精》殚列窔奥,剖析同异,多扩前哲所未发。”应该说,这种评价是公允的。文人读书创新,与科学家发明创新,同样都存在着风险。在一切均为圣人讳、贤者讳的清代《四库全书》编者看来,徐炬勃的不同看法是“好为异说”。也许正是所谓的“异说”,让徐炬勃名落孙山。功名如浮云,如果士子读书都为功名想,人类知识的进步也就停止了。读书善思,敢于辨异,“异说”中往往隐含着创新。这就是予读陈微之徐炬勃研究而感触最深的一点。

  是为序。

  乙未端阳于洪塘金桥花园自乐斋谨识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80

开 本:16开

字 数:372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