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四型:兼论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文本细读

作者:邹春盛 著

编辑:何焰

ISBN:978-7-5334-6957-3

定价:28.00元

出版时间:2016-0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语文文本中学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反讽手法作了归类,把反讽分为四个类型:悖论型反讽、反语双关型反讽、情景型反讽、主题型反讽。作者在书中详尽阐述了四种反讽类型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将英美新批评理论运用到中学语文各类课文分析中。这种“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倡导“文本细读”的英美新批评不失为诊治中学阅读教学中“虚浮语文”与“伪语文”之症的一剂良药。

  作者简介

  邹春盛,厦门外国语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首批教学名师,福建省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在专业刊物上发表50余篇论文,其中有近十篇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专著《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出版。

目录

  序甘苦皆是味 得失寸心知 鲍道宏\

  总论\

  第一章悖论型反讽\

  第一节诗歌文本中的悖论型反讽

  ——以《越中览古》《天净沙·秋思》《锦瑟》《氓》《采薇》《孔雀东南飞》为例\

  第二节散文文本中的悖论型反讽

  ——以《师说》《过秦论》《拿来主义》《为了忘却的记念》《囚绿记》为例\

  第三节小说文本中的悖论型反讽

  ——以《变色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例\

  第四节戏剧文本中的悖论型反讽

  ——以《赵氏孤儿》《窦娥冤》《雷雨》为例\

  第二章双关型反讽\

  第一节诗歌文本中的双关型反讽

  ——以《死水》《乡愁》《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南逢李龟年》《约客》《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第二节散文文本中的双关型反讽

  ——以《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从普林斯顿大学看中美教育的差距》《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第三节小说文本中的双关型反讽

  ——以《祝福》《林黛玉进贾府》《边城》为例\

  第四节戏剧文本中的双关型反讽

  ——以《等待戈多》《鸟人》为例\

  第三章情景型反讽\

  第一节诗歌文本中的情景型反讽

  ——以《错误》《雨巷》《观潮》《再别康桥》《蜀道难》《节妇吟》《酬朱庆余》为例\

  第二节散文文本中的情景型反讽

  ——以《为了忘却的记念》《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背影》《合欢树》为例\

  第三节小说文本中的情景型反讽

  ——以《边城》《祝福》《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

  第四节戏剧文本中的情景型反讽

  ——以《雷雨》为例\

  第四章主题型反讽\

  第一节诗歌文本中的主题型反讽

  ——以《锦瑟》《离骚》为例\

  第二节散文文本中的主题型反讽

  ——以《囚绿记》《荷塘月色》为例\

  第三节小说文本中的主题型反讽

  ——以《边城》《马二先生游西湖》为例\

  第四节戏剧文本中的主题型反讽

  ——以《雷雨》《升官图》为例\

  第五章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文本细读\

  第一节科学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区别\

  第二节科学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节小说和散文文本的不同处理方式

  ——以《饮一口汨罗江》《溜索》为例\

  附录1隐喻和张力

  ——中学现代诗细读的两个关键词\

  附录2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

  附录3文学类文本的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

  附录4新批评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课例\

  附录5突出文体特征彰显阅读能力

  ——全国新课标选做题能力要求和应对策略\

  后记\

精彩节选

  甘苦皆是味 得失寸心知

  春盛老师的专著《反讽四型:兼论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文本细读》即将付梓,他来信邀我为其作序,我虽知其美意,但还是直言回绝。

  大凡愿为他人“焚膏继晷,兀兀穷年”著作题序者,非行内权威亦学界名流,题序者既有褒奖之心,也含推介之意。我虽愚拙,显然还未失这一点自知之明。我写序既算不上褒奖,也难起到推介作用。所以,虽交往多年,还是难以应允。但终于拗不过春盛邀请再三,接受不是,回拒更与礼有违。后来想,春盛现在正热心研究英美新批评、运用新批评理论,莫非在邀人写序的时候,也不自觉受反讽理论的左右?只是在我,基于多年友谊,还是从命为好,便顾不得许多。

  我国中学阅读教学,向有羁于思想内容分析而抓不到语言筋骨的毛病。教学只是师生围着文章的思想内容发一番空泛的议论,甚至认认真真做一场肤浅的游戏。在此过程中,学生言语技能难有扎实的提高。春盛正是基于对这一病症的忧虑,开始寻找对症的良药。那一年,我们一道去北京问学,有幸得到知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童庆炳、季广茂诸先生点拨,春盛彼时如逢甘霖,喜不自禁,由此激发起运用西方文论解决中学阅读问题的雄心。他开始搜集西方文论,尤其是国内新批评领域权威、四川大学文学院赵毅衡教授有关英美新批评方面的著作,教学之余潜心攻读。此外,得地利之便,又径直拜访厦门大学文学院杨春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诸位教授。三年多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努力终于结出眼前沉甸甸的硕果。

  春盛治学,显然带有中学一线教师求实的本色,不求理论体系建构,而着重解决阅读教学实践问题。为此,他尝试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分析与解剖中学阅读文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或对一些解决方案提出自己新的见解。通览全篇,觉得春盛的研究成果中,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表达自己的钦佩之情。

  首先,不赶时髦,潜心治学。眼下风潮迭起、诱惑四布,能安心读书、思考、探究的人不多。且像春盛这样年近知天命而又功成名就的中学名师,本可以像许多同行一样教教书、喝喝茶、做点家教,过着优哉游哉的潇洒日子,犯不着这样辛苦。他算自讨苦吃,奋蹄扬鞭,一心要向事业的更高处登攀。所幸,这样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2013年,我和厦门市教科院俞发亮兄共同在厦门举办了一次中学语文高端研讨活动,请春盛作了一场“英美新批评与高中语文教学 ——《重访英美新批评》阅读与思考”的报告,不少同行对春盛啧啧称赞,谓其“这几年进步显著,真不简单”。后来,他多次应邀来福州为全省中学各类语文教师作相关专题报告,也成为最受欢迎的专家之一。

  这些也算是对他孜孜治学的回报吧。

  其次,以专业敏锐的触角,抓住英美新批评理论。在流派纷呈的现当代文论园地,春盛独对英美新批评理论兴趣浓郁,不无道理。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最基本的任务,或者说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切的如“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等等,都是以此为凭借去培养或是由此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与结果。然而,当前中学阅读教学要害之一就在于教师抓不住言语形式的奥秘,不能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与鉴赏文本言语本身的技能、技巧或艺术魅力,徒费力气只能在“言语的表面滑行”。有感于此,最近中学语文教学界有人提出“本色语文”“真语文”等等,以示拨乱反正。在我看来,所谓“本色语文”“真语文”,其潜台词即是对当前普遍存在着的“虚浮语文”“伪语文”的批判。在这一大背景下,春盛感觉到“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倡导“文本细读”的英美新批评不失为诊治中学阅读教学中“虚浮语文”与“伪语文”之症的一剂良药。春盛在本书开篇《总论》中引用孙绍振教授的一段话,明显指示着他的这一用心。因此,他决心以自己的执着、勤勉与智慧,重新学习、研究与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尝试以此解决中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以自己的探索推动中学阅读教学回到自己本应所在的位置。

  再次,专心学习,敢于超越理论的勇气。英美新批评主要是一种诗歌批评理论,春盛在注重把握神韵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中学语文各类课文分析中,既运用到现代诗、古诗词、小令的分析中,也运用到散文、寓言、小说与剧本分析中。总之,作者着意于理论的解释力,只要理论能帮忙解决阅读教学的问题,便大胆尝试,积极运用,更少一些拘泥框框的书生气。他的努力,难免会引起一些争议,但

  这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

  因为他的探求是严肃的,相信争议本身也可以通过严肃的学术探讨推动学术进步。

  最后,通读全书,读者不难看到,作者对一些权威的观点、流行的观点,不抱盲从的态度,而采取真正的对话姿态。比如在谈到李商隐的《锦瑟》时,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批评教参的权威观点。当然,这是他的一家之言。问题不在于这“言”本身的对错,而在于他敢思考、平等对待权威的态度。我相信有这样一个治学态度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与文本与学生,也会更具有对话精神。这当然是现代教育“心向往之”的神髓。

  值得高兴的是,近两年来,春盛有关这一专题的阅读教学研究论文频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权威杂志上发表,显示其研究正越过多山的福建地域的限制,得到全国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

  毋庸讳言,书中个别观点,也可能失之偏颇。比如作者对有些教师教学中“对文本解读放任自流”的批评,把板子打到“多元解读”与“接受美学”身上,似乎有失公允。在我看来,“多元解读”“接受美学”与教师“对文本解读放任自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与我们尝试用新批评理论解决阅读教学问题也不冲突。有些问题,恰恰是这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多元解读”与“接受美学”的学术旨趣而导致的后果。

  正如新批评理论本身也受到众多批评一样,春盛用新批评理论解决中学阅读教学问题的做法,自然也会遇到很多不同的观点,甚至针锋相对的批评。我想这是学术发展的正常现象,健康的批评,只会促进春盛的研究更周全、更成熟、更有生命力。

  2011年,春盛参加了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由我担任负责人的“福建省中学语文名师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三年多来,他从未缺席任何一次研修活动,总是尽可能地参与研讨。研修后期,得知福建教育学院将要资助出版学员研究专著,他便积极响应,决心将自己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作为伴随春盛走过三年历程的伙伴,在读这本书稿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他那诚恳、认真而又有些憨厚的形象,三年共同研修的日子仿佛又一幕幕亲切地回到了眼前。

  是为序。

  鲍道宏

  2014年10月于福州大梦山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08

开 本:16开

字 数:192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