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

这是一幅陪伴孩子健康成长、体验生活的温馨画卷

作者:杨卫平

编辑:李惠芬

ISBN:978-7-5334-7153-8

定价:30

出版时间:2016-06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父母老师

关于本书

  杨卫平老师把自己从教30年教育孩子的经验无私奉献给家长,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全书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家长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平等、沟通、理解、鼓励和爱。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位从教三十载的特级教师对学生家长的温情告白,要不要陪孩子一起写作业?亲子签约是咋回事?如何跟孩子聊聊疾病和生死?好分数和好状态哪个更重要?早恋不是“恋”?亲子交流不畅通,怎么破?……翻开本书,您的万般思虑将豁然开朗。作者试图从学校教育来观照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帮助家长寻找更切合孩子实际的教育规律和方法。让所有的家长都能意识到,原来美好的教育是简单的。

  作者简介

  杨卫平,郑州十九中教师,教学一线30年,担任班主任25年,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首届最具影响力班主任,出版专著《笑着做教师》《被学生感动的56个故事》《为课痴狂》,事迹被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目录

  自序 只想和你聊聊天

  第一章家庭教育只能“吃不了兜着走”

  1.我最终没能帮到他

  2.我不能给她一个爸爸

  第二章爱本无声

  1.合适才是好,择校须谨慎

  2.建一个错题本留言板

  3.养态度,找方法,而不是供奉分数

  4.加作业是个坏办法

  5.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

  6.把生活还给孩子

  7.发现孩子的好,他会越来越好

  8.规则是底线,遵守是责任

  9.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10.唤醒孩子的自觉心

  11.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12.让他做能做的事情

  13.爱是最好的,但不是教出来的

  14.教孩子做个好人不吃亏

  15.不要低估同伴的影响力

  16.变批评为恳谈

  第三章好父母是怎样炼成的

  1.你从来不是失败的父母

  2.亲子共读,你是幸福的父母

  3.有主动成长的父母,才有主动成长的孩子

  4.正确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5.大人,得懂孩子

  6.好情绪是强大的成长力

  7.不和别人家孩子比高低

  8.示弱的人,最会做父母

  9.做自省的父母

  10.孩子沉迷网络,父母有责

  11.早恋?那都不是“恋”

  12.营造合适的成长环境

  13.亲子签约

  14.陪孩子旅游是父母必做的课题

  15.做会交流的父母

  16.“隔开教育”是新的弊端

  17.别等到开家长会时才来见老师

  18.和孩子谈谈疾病和生死

  第四章当学校教育出现偏差,父母怎样保护

  1.当老师只关注分数

  2.当老师使用暴力语言

  3.当老师对孩子傲慢或有偏见

  4.当老师塑造孩子,而不是成全孩子

  第五章孩子说

  1.父母

  2.长大

  3.考试

  4.苦恼

  后记:盛夏的果实

精彩节选

  自序 只想和你聊聊天

  教育,贯穿生命的始终。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也是一个永远热门的话题。

  人在娘胎里就开始接受胎教,一直到生命结束,都要不断学习,接受他人、社会和自我的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实施得更早、更细,伴随人的成长时间也更长。它给人的成长带来的影响,在深广度和持久度上,远超学校教育。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它的影响力,在很多时候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可是,《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3782%的家长不知道教育方法,这意味着家庭教育已成为中国父母最大的知识“短板”。

  我很愿意写点文字,送给我所尊重的学生家长们。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母亲,写这本书,只是为了和你说说话,聊聊天——老师和家长,都是孩子的引路人,陪伴者。我们本是孩子的左膀右臂,但日复一日,我们各自忙着履职,很少坐下来面对面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平日里借助电话、短信和网络等进行的家校交流,都显得简短局促,远远不够。成长是大事,大事是需要坐下来慢慢谈、认真谈的。

  孩子的成长元素非常多,每一天的他们,都是新的。孩子的成长是立体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环境,都可以观照到他们点点滴滴的变化历程。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常常忽视了这种成长的连续性和不同成长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这里,我试图从学校教育来观照家庭教育,寻求二者的契合点;也给家长朋友呈现孩子在学校里的真实模样,以期帮助家长寻找更切合孩子实际的教育规律和方法。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也会的事,但教育孩子则是一门艺术。”我以为,教育也不仅仅是艺术,她更散发人性光辉与温暖爱意。我小心翼翼,满心虔诚,迟迟不敢动笔,因为这是一本替孩子说话的书。孩子是人类最珍贵、最具人性魅力也最弱势的群体。出于教师的本能,我尊敬他们;出于母亲的本能,我保护他们。单单是,什么都不凭借,我也不敢怠慢了他们。于是,我废寝忘食读了多部著作,内容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哲学、文学。我走访了几百个人——从4岁稚童到九旬老翁,从幼儿园娃娃到生物学、教育学博士,社会分工涉及多种职业;费尽周折,我又联系到自1995年以来自己近20年所教过的8届学生及其家长代表,从北国到江南,从中原大地到大洋彼岸,从中国的教师、父母到外国的父母、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很慎重,我不敢随意解读恣意而鲜活的人心。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教育者也是思想灵动的大人,为了看看他们谈说教育时的眼神,听听他们谈论时的语气,我多半采取面谈;有时也在网上征集意见,看一看大家对不同问题的各种争论。对孩子成长的关心和探索,也把我和天南地北、素昧平生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成为知己或者辩友。这,让我的写作时而宁静安详,时而惊涛拍岸,曲折跌宕,饶有趣味。

  有一部分受访者,远在异国他乡,不能面谈,我与他们一次又一次笔谈,因为文字是深入人心的东西。我把满腔的热血,化为亲切的态度与贴心的交流,自己也获得了成长。我对学生的教育也日趋完善。这甚至让我时常情不自禁回忆自己二十多年以来的育女经历。总有些意料之外的惊喜和收获,让我幸福不已。我原想,自己做教师那么多年,桃李芬芳,应该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像朱永新先生提倡的那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事实上,我自己更早得到了许许多多人无私的帮助。

  动笔写作的时候,恰逢2014年的炎热暑假。我却常常感到清泉从心上流过,凉爽在指尖倾泻。这一写,就是一年多。我用几百天的时光,磨合与打造,仔细而执著。与书中的孩子倾谈,与亲爱的读者交心,没有什么比这更激发我的职业幸福感与写作愉悦感。我捧着一颗心,呈现给读者真实的案例、多元的评说。我是案例的聆听者、分析者、写作者,更是亲历者。我在教学一线30年,担任班主任25年,不仅接触到案例中的人物,更和他们有深度交流,与他们共同成长。这本书,旨在以学校教育链接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二者既有融通,也有碰撞;既有和谐,也有锋芒。这是探索教育的契机,是我所未曾经历过的挑战性写作、机遇性写作。我感激而神往,同时也信心十足。这本书,纯干货,量很足。

  本书内容来源大致有三条渠道:一部分部取材于我的教学经历,一部分取材于我的育女经历,还有一部分杂糅各种受访对象受教育、教育人的经历或心灵感悟。我力争寻找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力争不辜负每一个拿到这本书的家长、教师和孩子,使得大家打开这本书,都有值得阅读和思考的地方。

  教育,原本是个闲适、丰满却又轻盈的事业,却被搞得越来越沉重,仿佛每个人身上都压着千斤重担,使出吃奶的力气都难以承担得起来,甚至有撂挑子的念头。说起教育,都有一把辛酸泪。我足以自豪的是,本书尝试反转这种态势,除了平和生动,还有幽默、风趣,会心笑容。任意打开其中一页,呈现给你的,除了独特的理念、实用的方法,更有开阔的眼界、包容的胸襟、博爱的情怀。教育,本该有她暖心的部分。

  是的,我不敢写得枯燥僵化,不敢故作高深,对于忙工作、忙家庭甚至忙生计的父母、教师以及孩子来说,它不过是随手一翻的床头书。但随手一翻的刹那,我渴望留住一份阅读的兴趣与缘分,帮你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困惑、坚定信念。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两条相同的河流,更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我书中所写,可能有你孩子的影子,但并不是你孩子的全部。如果你从一个案例,看到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思考,找到教育的规律,那将是我最大的幸运了。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36

开 本:16开

字 数:226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