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走进港澳台

2016-09-29 11:24:09 来源:教育社 期刊部 点击: 收藏

  赴台教育教学交流的几点感受与思考

  郑云清

  
交流团参访高雄市盐埕小学

  应台北教育大学邀请,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师》编委会组织福建省基础教育名校长名师交流团于2016年3月12日至18日赴台湾开展基础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笔者有幸随团参访了五所台湾小学,走进学校,耳濡目染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走进课堂,体验台湾小孩与福建名师的课堂互动,零距离接触台湾教育界专家、校长、教师,在坦诚互动交流中分享了两岸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与教改成果,加深了对台湾教育改革的了解,感触良多。现将几点感受和思考与教育界同仁交流。

  一、感受台湾小学教育

  1. 学校环境设施。

  我们参访的五所台湾小学,既有台北大安的明星新校,台中的优质学区学校,也有新北深坑的社区老校,高雄盐埕的式微老校,还有屏东五沟的偏僻乡村学校。虽然学校的设施设备有一定差异,但是每所学校整体环境并不粗陋,反映出台湾学校建设的标准化与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做得比较好。各校都注重图书馆、图书角的意境创设,精心营造书香校园氛围,激发小孩与书交友,快乐阅读。重视因地制宜设置实践体验设施,充分发挥家长志工的作用与效益,如在新北市修德小学,校园中的开心农场,家长志工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课程资源。学校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所在地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它们都将所在地文化元素很好地融入学校的各个角落,注重校园文化的品质,学校文化特色小礼品也独具匠心,透着一点暖心的小巧思,学校时时刻刻、处处事事似乎都是潜在的人文课程,都与学生进行有声无声的交流。所有这些使学校都能成为小孩所向往的温馨的家园和学习的乐园,令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怡然自得。

  2. 学生学习状态。

  此次参访,交流团共借班上了三节课:陈淑端老师的“抓特点写作文”、林秀芳老师的福州话评唱“十二月水果歌”、陈瑞清老师的“学画漫画”。三个班的小孩各有特点,有常态型、有拘谨型、有活跃型,但他们面对不同教师、不同教学风格和不同学习要求,不论是从一开始就进入角色,还是渐入佳境,所表现出来的课堂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体而言都令人称道。尤其是最后所呈现的当堂学习成果,“抓特点 显个性”的学生当堂习作、师生合作的“十二月水果歌”表演、在一定规范下的创意漫画作品等,更是表现出很高的水准,的确是训练有素,学养有加。

  3. 教师学校生活。

  或许得益于小班小校,我们在五所台湾学校都深切感受到校长、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与关爱,举手投足、言谈问候之间,既像家人又像朋友,让我们真正领悟到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真正体验到“校园中最美的是人”是一种怎样的人文图景。我们所上的三节课上,来观课的台湾教师的关注点都不约而同地落在学生身上:面对上课教师的问题,学生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问题的解决评判,是由教师主导还是师生互动,抑或是学生自主。总之,在课堂教学及师生关系上,台湾教师非常关注教育教学的民主性和师生关系的融洽性问题。同时,从评课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台湾教师的现场学习力比较强,能够在教研现场主动介入,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和认知重构,从而实现与他人的思想观念、学术视野、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文化积累等相互碰撞、整合与内化,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几点思考

  1. 三位名师的教学遗憾。

  应该说,我们这次“送课入台”的三位名师所上的三节课都相当成功,受到来观课的台湾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一致好评。不论是面对尴尬冷场,还是过度活跃,三位名师都能适时调整教学设计,随机应变,体现出娴熟的教学技艺与灵动的教育智慧。但可能由于对学情的不熟悉或不放心,三位名师总有一种掌控的情结,追求课堂完美的执着,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来达成课前的预设目标,无法真正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临场设定课时有限的学习目标,更好地促成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与发展。

  2. 台湾教改的样本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大陆深化课程改革而言,绝对不能忽视对具有五缘关系的台湾地区教改的比较研究,应借鉴其经验与教训,避免再走弯路。海峡两岸一脉相承,同宗同文同根,拥有共同的中华文化教育传统,海峡两岸的教育界同仁都不约而同地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专业理论指导。因此,如何将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落实在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华人社会中,台湾教育发展历程可以成为大陆教育决策的一面镜子,台湾的教改对于我们正在或将要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预测性与验证性启示。近二十年来台湾教改最大成效应该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教改推动者的良苦用心得到社会充分认可,但就整体而言,台湾教改解决了一些难点问题,又产生了一些更大的问题,出现了如教育决策不够周全、盲目参照欧美制度、与家长期望和社会现实脱节、缺乏政策绩效评估等问题,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

  3. 正确意识形态应主导学校教育生态。

  无论进行怎样的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形态教育都不能放弃,更不能搞多元化,特别像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更应该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观念等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应切实落实执行。

  4. 基于减负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慎之又慎。

  台湾2002年就废除统一联考招生,而采用多元入学方案。但由于方案设计不当,又烦琐难懂,只好一变再变。想让学生减压的目标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让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都苦不堪言、疲于奔命。多元入学升学通道,要求学生要学会各种才艺,贫困家庭子女没有机会学各种才艺,“多元入学”变成“多钱入学”,结果让弱势群体陷入更不利的处境,许多寒门学子升学通道更加不畅。事实上,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学历社会的激烈竞争现实,“多元入学”“快乐学习”“适性发展”的美好理念总是要遭遇用心良苦、事与愿违的困境,造成“忙、茫、盲”等教育乱象。同时,10多年的台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践表明,在一个诚信度尚低的社会,人们会千方百计用夸大其词的包装,或者隐瞒实情,甚至贿赂等非法手段,来全面颠覆事先所设计的看似完美的评价标准、体系与方法。2014年台湾又正式实施“十二年国民教育”政策,将九年义务教育延长至十二年,让每个学区至少75%的中学生可以免试进入高中,至多保有25%的特色招生入学,最终目标是全部免试入学、提升就近入学率。目前由于家长、学生对“明星高中”的追捧无法消解,引起社会非议日甚。现在大陆也正在进行类似的高、中考和高、中招制度改革,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避免一考定终身的评价瓶颈,上述台湾教改出现的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快乐学习”不等于不要刻苦学习,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动力,而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同时,如何保住考试与评价的公平与效率,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5. 中国智慧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策略选择。

  教育改革的思想方法应该要合乎教育本性。行政的推动力量虽然能令行禁止,行为形式上可以强制,但只能是表层的,也无法长久。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多是属于学术范畴和思想境界层面,需要长期实践体验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良、推进,无法立竿见影,也强制不得。因此,除了让教育者充分认识改革必要性,并增强其认同感和实施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与之适应的整个社会系统的改良与再造,很多教育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实质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教育改革的本质不是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是包容渐进的生长。因此,我们要以中国智慧来推进智慧教育,重在打造“智慧课堂”,倡导外圆内方、中道至正的中国智慧,增强教育自信与文化自信,秉持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育价值取向的人本性,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与手段的现代性,基于生存与发展的教法与学法的实用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等原则,协同开展课程德育目标及其德育渗透与心理干预、学科课程内容深度整合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教育教学减负策略、学业质量监测技术的学科教学应用、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等五大研究方向,开展草根性的本土实践研究,形成具有一定信度与效度的研究结论和具有可操作性与普适性的程序,在片区内先试点,成熟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让学科教研基地校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区域策源地与身边引领者,努力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时代要求。

  
郑云清主任作“智慧课堂——做‘外圆内方、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的专题讲座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朱蕴茝)

上一篇:彰显闽派名师教学技艺,两岸共研基础教育风向——记《新教师》编委会入台交流活动
下一篇:第四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在福州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