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山讲坛:废墟下的古城密码——从闽越时期的福州说起

2016-06-01 15:43:02 来源:企划部 点击: 收藏
  2000多年以来,由于空间上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传统文献中关于福州古代城市史的记载不多,而且真伪难辨。2000多年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新月异的现代福州早已把古城掩埋在地下,难觅影踪。5月25日晚,福建博物院研究员高健斌先生做客福建教育出版社大梦书屋(西湖店),带领现场听众“穿越”回福建海洋文化特性的发源古国——闽越国,并以考古实例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为现场听众呈现一座考古工作者眼中的福州城。

  闽越国都城之谜?

  很长一段时期内,闽越国国都——冶城的所在,一直是考古界内一段悬而未决的公案。关于这一命题,考古界也存在“浙南说”“崇安说”“福州说”等。讲座现场,高健斌先生介绍了这场争议的来源背景,并以1997年福建省财政厅宿舍楼、2001年西洪路空军招待所工地的考古实例中发现的建筑材料为根据,佐证了福州是闽越国的一个重要中心。除此以外,高健斌先生还就曾经存在于闽越国历史上的“二王二都”现象进行解读,为听众厘清作为传统的闽越国国都的冶城与东越王余善所兴崇安汉城之间的关联。

  
福建博物院研究员高健斌

  万岁瓦当=宫殿?

  在福州的历次考古发现中,曾多次发掘出“万岁瓦当”。那么“万岁”的出现是否天然意味着与宫殿王族存在关联?就此疑问,高健斌先生认为:自汉代以降,至唐代,“万岁”一词一直沿用为普通百姓的庆贺用词,广泛使用于祝酒等行为中,于文献均有记载。故“万岁”一词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仅作为“吉语”使用,且在全国各地的考古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万岁瓦当不仅出土于宫室,亦可见于武库等地。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高健斌先生认为,吉语瓦当的使用一定存在等级制度(目前尚未明晰具体关联),但决不必然地导向出土之处存在宫殿的结论。

  闽越国的后人哪儿去了?

  历史上,汉武帝灭闽越国。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处的记载:“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对于闽越国亡国后,百姓被强制迁徙到江淮地区的这一说法,高健斌老师谈到,地方志文献中对此鲜有记录,除了杀余善降汉的越繇王居股被封为东成候,带着部分民众迁往东成(江淮之间)以外,文献中记载的许多闽越人迁往了江淮以外的其他地区。越衍侯吴阳被封为北石侯。北石地处今山东省,推测当时汉廷之所以把部分闽越人迁往济南,应该是该地近渤海,而闽越人善于造船航海,或与征讨朝鲜有关。

  那么,汉朝的这次强制外迁,是不是把全部的闽越人都迁走了呢?

  

现场互动听众

  高健斌老师认为,根据有关文献中的记载,福建仍有众多的闽越遗民。当时有些闽越人在强制外迁时逃到了山中,朝代变更后,又重新回到原来闽越国的统治区域。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子人类学在族群分析中的应用揭示了进一步结论。根据分子人类学的族群分析,越族基因的分布在福建出现了急剧的断层,这也可以看出,汉武帝的强制迁徙政策的确给越族人在闽地的分布带来了极大震荡。

  讲座过程中,高健斌先生展示了考古工作的众多侧面,有发现的荣耀,也有错失的遗憾,而最令人动容的,是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将考古发现留给更好的未来。

  图/文 企划部

上一篇:梦山讲坛27讲回顾 | 胡适:七首情诗七段情缘
下一篇:我社多个教辅品种入选广西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