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奇文风云录——那些年我们曾有过的作文才华

专家透析,把握高考作文阅卷导向。名师点评,筑就考场写作创新高度。

作者:沈宁

编辑:孙丹

ISBN:978-7-5334-6913-9

定价:28

出版时间:2015-08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奇文风云录才华

关于本书

   编辑推荐   第一本通过评述的形式,全面梳理总结高考写作现象的作文书。   运用小说和杂文的笔法,揭示考场作文风云变幻中的写作本质。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十年来高考考场里影响最广泛的作文为主要对象,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每篇奇文背后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事。这些故事涉及高考作文的方方面面,比如命题的流变、奇文的生成、评卷的争论、考场写作的风潮、写作的动机、奇文作者的人生转折等。此外,还有对套作、宿构、抄袭、模式化、文艺腔、高考体、复古风等诸多考场写作现象的思考与追问……

  作者简介

  沈宁,男,河南息县人。原为高中语文教师,多年专注于青少年读写研究,偶写评论专栏。曾任《作文指导报·高中版》执行主编,后主要负责创办《疯狂作文》《素材控》等读写类杂志,现主要负责作文期刊与文学名著出版项目的工作。

  读者定位

  高中学生及高中语文教师

目录

  一、“复古风”的追捧与热议

  一篇奇文开启的文风和人生

  古体诗歌闪耀的夺目华彩

  穿越而来的大学士的杰作

  空怀“屠龙之技”的哀叹

  二、“被打捞”的传奇标杆

  质朴本色的沉沦与打捞

  去除浮华的尘世观照

  小作家何以折戟考场

  拿什么打动阅卷老师

  三、“抄袭门”里的惊艳之作

  装在套子里的作文

  眼睁睁看着抄袭文得满分

  抄袭的“最高境界”

  伪王勃、贾岛们

  四、“创新潮”催生的另类奇巧

  用故事去演绎话题

  越另类越美丽?

  来一点儿现代派

  考场里的幽默与智慧

  五、 “新概念” 高考作文

  一鸣惊人的冒险与成全

  “零分作文”风波

  宿构温床上滋生的“文化作文”

  “高考体”是什么体

  六、 “没故事”的考场作文才华

  (近年最棒的高考考场作文选编)

  激扬文字里的锐气锋芒(论辩类16篇)

  在笔底生花的真情感悟(叙述类8篇)

  举重若轻任挥洒的惊叹(杂感小品类14篇)

精彩节选

  

  让考官出一身汗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和弟弟进京赶考,连考几场,几乎都独占鳌头。考进士时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更是出手不凡,以至于批阅他试卷的考官大人欧阳修不禁大呼: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后又对儿子说:我读苏轼的文章,不禁出汗,三十年后,人们只知苏轼,不知我欧阳修了。可见,苏轼的“高考作文”写得何等出色!

  看来,考场里也能出奇文。只是,千年科场文章,多如牛毛,如苏东坡这般的,绝对寥若晨星,屈指可数。能成名篇传世的,更是罕见。当下传诵的,也不过钱彩的“曲终人散后,江上数青峰”那么几句。

  高考几十年来,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好文章,特别是近十来年,考评更加开放,“让考官出一身汗”的作文也冒出不少。

  当然,这个“出一身汗”,并不都是后生可畏、才气逼人,让“考官”惊出一身汗。有的是因为写得怪,连考官也读不懂,急出一身汗;有的是因为评判分歧大,大家争出一身汗;当然,也有的是为不良文风的泛滥批判呼吁,累出一身汗。

  因从事过语文教学,这些年又做作文报刊的出版工作,我一直保持着对高考写作的关注,这类文章,也时有接触。

  高考作文向来映照时代、关注社会,分值又大,就特别吸引眼球。每年高考季,几乎全社会都在谈论高考作文的是是非非:批评叫骂者有之,调侃挖苦者有之,鼓掌叫好的也不少……热情异常高涨,各种论调充斥媒体。大众被媒体牵引着,也逐渐由开始的关心、关注发展到猎奇,有些人猎奇不够,甚至还造奇,炮制所谓的“零分作文”,讥讽高考,戏谑时弊。真真假假乱哄哄,好不热闹。

  这也不能全怪他们。由于高考的严肃性,其信息很难做到完全公开,再加上作文评阅主观性大、争议多,不少考区的阅卷中心怕引来麻烦,甚至不愿意刊登作文样卷。这无疑加大了考生和社会对评阅的误解。由于对作文教学的无奈,对作文考评理解得片面,不少师生依然在备考的歧路上孤军奋战。

  因为经常和一些师生朋友谈论这些问题,也见证了这些年作文考评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我开始反思这些喧闹表象背后的写作问题,并计划把探索的结果付诸笔端。

  限于时间,这些文字,从动笔到成稿,断断续续跨了几年时间。当然,这并非说,花那么多时间就一定写得好。主要是工作太忙,少有闲暇,还有,就是写作材料的稀缺。考场奇文毕竟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一年能出几篇?作者又多是无名英雄,其背后故事更是无从写起。其间,多次因信息不完整而中途停辍,况且还有纷繁芜杂的信息需要辨证真伪。

  还有一个原因:我认为每篇考场奇文都该是一个典型,每个典型都是一个有剧情的好故事。不单有荒诞剧、悬疑剧,还有阴谋剧,也有悲情剧,更有闹剧。我希望,借助可靠的媒体报道和阅卷当事人的有限信息,我能讲好每一篇故事,而不是一提考场写作,都是秘籍啊、模式啊这些枯燥呆板的印象。并且不用我告诉读者朋友文章的优劣、评阅的是非,只要读完故事,一切都明白澄澈。

  虽然只是讲了些考场奇文的故事,我相信,这些年有关高考作文的争论与观点——包含阅卷组长、老师、家长、考生、社会各方面的,都在叙述中有呈现。很多观点,不仅指向作文考评的核心,也触及到考场写作的边界问题。我想这些对我们是很有价值的。

  感谢各位阅卷的“考官”,大家无私贡献的信息,使我得以对此有更全面的了解;也感谢广大师生和报刊社的朋友,给我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尽管受信息和自身能力所限,还有很多遗憾。也欢迎各位直陈不足,以期进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明辨、慎思,写出属于自己的好文章,也让你的考官“惊出一身汗”!

  精彩书摘

  二、 “被打捞” 的传奇标杆

  质朴本色的沉沦与打捞

  开篇我们从蒋昕捷的一篇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说起,本篇,我们从他的另一篇文章——《一篇高考作文从及格变优秀的背后》说开去。前文说过,当年,蒋昕捷被南京师大广播电视与新闻系破格录取,毕业后进入大腕级媒体《中国青年报》,成为一名记者。时隔6年,蒋昕捷又以这篇有关高考作文的新闻报道,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作文考评的关注和思考。

  据蒋昕捷报道,一篇江苏卷高考作文,在阅卷中心以戏剧化的传奇经历,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眼球。

  最先碰到它的阅卷老师给了36分(满分为60分),刚及格;二评的老师判给它42分——这属于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按照预设程序,一评、二评相差6分,它被电脑预设的程序自动传给了第三位老师。第三位老师判了39分。最后综合得分为37分。

  复查阶段,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综合判定为37分的《怀想天空》。反复读了3遍,最后下决心给它判了54分。从阅卷程序上看,这属于“终审”,比初评高了17分。高考录取中,考生往往会因为1分之差,结果云泥之别,何况是17分。这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当年江苏卷的作文题,要求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作。)

  怀想 天 空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写景简洁,凸显神采!)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起笔先点出“烈日”两次,重复得好!)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说得多么本分!)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可怜农家父母心!“搞好”,此词用得妙,传神。)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此处喊“口号”了,但听来很顺耳,很入耳。前两节,均说“我们”、“他们”,请品味。)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全是农家父亲的质朴话语,多情而又实在!有几个家长让孩子在高考前两天劳动的?)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白描。父亲的言语,平淡中见“浓”!)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就是当农民的父亲,在田野上,在烈日下,对“后天”高考的孩子进行“临考告诫”!苍天和大地都在倾听……)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不愧是农民的孩子!没有考前烦躁,没有“营养品”,没有父母高招“安慰”,只有本本色色的“劳动”!)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与前文呼应,真是累得瘫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凉快”二字,极为重要,很沉重!)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比天还“大”的农民出来了,比天还“亲”的父亲出来了。一切皆在不言之中……)

  上文括弧里的文字为“终审官”何永康教授的批注,文字加起来估计比《怀想天空》还多。可见他对该文的肯定。这还不过瘾,他还做了总结评点:

  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最大的亮点在最后:“考场很凉快”,与麦地很热对比;“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天下还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作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

  原来何教授不只是欣赏,重要的是,要把它当做一个范例,一种导向。具体是什么导向呢?他明确表示,一方面,希望青年学生都能懂得感恩。据说,他写完评点落款时,还翻看了一下日历,6月17日,正巧是父亲节。他为文中儿子那样去感激当农民的父亲而感动。另一方面,他觉得应当倡导一种久违的“质朴”文风,并“希望阅卷者和中学语文教师能包容并鼓励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

  这个提法,可以说是既大胆又及时。

  其实,从十年前,高考作文不限文体,鼓励创新以来,一味追求新奇、华丽的文风越来越浓,再加上“秋雨体”巨大的影响和号召力,考生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或堆砌辞藻,装腔作势。质朴文风日渐沉沦。为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不良文风的浮华空泛,何教授还谈到几个实例:

  比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结果试卷上“堆满了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到了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于是,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项羽——乌江自刎确实算是人生的“豹尾”。可惜,大家都写得大同小异,阅卷者很快产生了“审美疲劳”,一看到“项羽”就发“毛”。还有些文章急于表现文采,堆砌辞藻,讲求华丽,几乎没有生活积淀和人生体验。多是华而不实,光开花不结果。

  这种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思想的作文“通病”,如果长期得不到医治,毫不夸张地说,将会误了一代人。一个学生如果只会写程式化的应试文章,而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感悟,那么他今后走上社会,如何去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习惯写文字花哨而内容苍白的文章,那么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形成华而不实的处事作风。

  这种浮华文风的大行其道,源于长期以来,中国作文教学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施教体系。教材编写简单分散,教学也往往盲目、随心所欲,学生学习难免会浑浑噩噩的。就这样,整个作文教学都在急功近利地盯着分数。

  高考大纲对作文评分主要依据四个采分点:深刻、丰富、有创新、有文采。平时习作肤浅,一时半会也深刻不了;整天数理化,连读课文的时间都不充分,哪还有时间去观察去积累去丰富自己。若有现成的佳词丽句,就背吧。创新更需要思考了,思想不深入,何来创新?那就投机取巧,在形式上动动手脚吧!文采更不用说了,不仅学生理解有偏差,就连考试大纲,也有专家指责其界定模糊、容易误导。很长一段时间,《考试大纲》对“有文采”的要求就有“词语生动,文句有意蕴”什么的。据说,一本卖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宝典”这样给学生解读“有意蕴”:写作文时,不要说“我很悲伤”,要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要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要说“没有钱”,要说“与孔方兄无缘”,说“‘老人头’不多”……2007年之后,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实际。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杨建宇认为,这就是高考作文在指导思想上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的一个信号。

  当然,朴实文风的沉沦、华美文风的盛行,作为高考作文的评阅机制弊端也难辞其咎。正如前文说到的《怀想天空》,如果偶尔一个阅卷老师打了30多分,并不难理解,自古对文章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三位阅卷老师的评分都不高,这不能不说我们的评价机制有问题。

  对这一点,有些阅卷老师并不完全认同。他们觉得,考场作文的本质是炫示,也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显露技巧获得阅卷老师认可。这一认识,也决定了考场的文风很难回归质朴。

  一位四川省宜宾的语文老师把这种因果关系追溯到唐朝,举例李白的《静夜思》和《清平调》三首之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位老师认为,从阅读的初感来看,后者想象丰富,形象感突出,更具文采。但前者却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细究起来,后者正是李白的“应试”之作,考官就是在沉香亭上赏牡丹的唐玄宗与杨贵妃,如果换上《静夜思》,怕是得不到赞赏了。

  还有老师拿朱自清的《背影》与《荷塘月色》做比较,他认为《荷塘月色》在高考中更易得高分。因为《荷塘月色》的好处看得见,无论情感还是技巧,全摆在明处,而《背影》的妙处需要花时间咀嚼,平直的叙述很难瞬间在阅卷者心里掀起波澜。

  即便是倡导质朴文风的何永康教授,也不能否认平时作文和考场作文的差异。即便他打捞并置评的《怀想天空》,也遭到诸多质疑。何永康也不得不认为,高考作文因为题目被限定,选材又要避免与数十万人撞车,因此必须迸发强烈的“视觉撞击力”才行,使高速阅卷的老师对作文“一见钟情”。换句话说,高考作文不能太含蓄、太玄妙,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应当多用喝一口就浑身发热的“二锅头”,少用需细品慢尝的江南名茶“碧螺春”。高考作文,要想获得优秀,必须要有“亮点”,有光辉。他形象地说:“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

  质朴只是诸多优秀文章的一种风格,需要肯定。要想评价更公平合理,需要从阅卷机制、阅卷培训等多个方面着手。理想的情况是,无论是《背影》还是《荷塘月色》,放到阅卷组都不被埋没。

  无独有偶,在《怀想天空》被何教授打捞出来,各界为之叫好的同时,在上海高考阅卷中心,也有一篇作文遭遇了几乎同样的富有戏剧性的命运。

  这篇作文就是《这道“坎”若有若无》,当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要求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话题写作。作文的大意是这样的:

  放假期间,跟着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刚开始,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划上等号的。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我们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吃力地迈出来,说下次再来。车渐行渐远。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按照正常的评阅,第一位阅卷教师打了20分(满分为70分),第二位教师打了43分。判分差别如此之大(超过7分的容忍范围),按程序这篇作文交到阅卷小组组长手里,但组长也难定夺,只得再上交高考阅卷中心组仲裁。最后仲裁得分是,64分!

  从20分到43分,再到64分,这篇作文以20分为台阶,几分钟内连跳两级,从一个屌丝瞬间逆袭成了高富帅。这让人感慨的同时,也禁不住会问,为什么会这样?

  打低分的阅卷老师,这样解释:这篇作文没有写清楚要跨什么坎,为什么跨,怎么跨。而阅卷中心组几位专家的观点是,这篇文章意味尽在不言中。文中有“虚”坎,有“实”坎;高高的门坎象征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隔阂;作者言语之间饱含希望,希望山村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跨过“门坎”,更多地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如果没有生活感受,闭门造车,肯定写不出这么真切的文字。

  总之,改变命运的,还是它朴实、真切的本色。

  两篇朴实的作文,经历像坐过山车一样,它们的背后也许是两位考生的悲喜和命运的变化。这一转换,是否说明我们的阅卷形式正日趋完善?还是说明我们的阅卷制度问题重重?抑或都有。

  奇文留思

  ◎自从高考作文不限文体,鼓励创新以来,一味追求新奇、华丽的文风越来越浓,再加上“秋雨体”巨大的影响和号召力,考生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或堆砌辞藻,装腔作势。质朴文风日渐沉沦。其实,打动自己的才能打动别人,写最真实的、感触最深的,才能真正写好。

  ◎考场作文的本质是炫示,也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显露技巧获得阅卷老师认可。这一认识,也决定了考场的文风很难回归质朴。也许正因为华美的文风很难扭转,质朴的作文才显得难能可贵。

  ◎高考作文因为题目被限定,选材又要避免与数十万人撞车,因此必须迸发强烈的“视觉撞击力”才行,使高速阅卷的老师对作文“一见钟情”。换句话说,高考作文不能太含蓄、太玄妙,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应当多用喝一口就浑身发热的“二锅头”,少用需细品慢尝的江南名茶“碧螺春”。高考作文,要想获得优秀,必须要有“亮点”,有光辉。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30

开 本:异型16开

字 数:218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