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教育观察·教师视角
【编者按】近几年来,有关学生在校园及周边发生的楼道踩踏、食物中毒、暴力伤害、交通安全等事件屡见报道,而且,每年的安全事件数字呈上升趋势。为什么此类校园内外伤害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该如何为我们的学生和孩子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让他们尽量远离危险,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请看本期专题的专家及一线教师的建言献策。
关注校园周边“灰色”地带 构建学生安全防护体系
高小强
2015年9月28日的一则新闻报道了一名初二女生在校门口被几个女同学强行拽走殴打3个小时的事件。该事件最让人难以置信之处是,这位受害女生的母亲当时正在学校参加家长会,即使与女儿近在咫尺,也无法保证女儿的人身安全。无独有偶,最近网络又曝出,两名同一学校的初中生,因为在QQ群里发生口角而各自纠集社会青年在校外街道上“约架”,最终导致一名17岁少年伤亡的案件。上述案例仅仅是关涉学生校外安全的问题类型之一,但所折射出的问题是关注学生的安全不仅仅要着眼于校园内,更要重视其在家校之间这一“灰色”地带的安全问题。
……
一、校园周边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的复杂问题
学生在校园周边遭遇的安全问题涉及的责任主体包括学生个人及其家长、学校所在社区、学校和政府职能部门等等。上述责任主体既有自然人个体或者群体,也包括了法人。就目前来说,各责任主体在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保障学生校外安全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
二、校园周边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部门协同
美国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指出,作为新人的儿童与旧有的世界之间的矛盾是天然存在的,儿童可能受到来自社会的伤害,社会也可能被儿童所伤害。因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整体性安全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努力。一方面要保护儿童以免他们受到来自世界的伤害,另一方面也要保护现有的世界免受来自儿童的伤害。
……
三、结语
反思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小姑娘在人身自由遭到3小时限制以及殴打虐待之后,包括家长、学校、社区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在内的所有学生校外安全的相关者都能够找到将责任推卸出去的理由,这是因为,对儿童校外安全问题的漠视是共同的症结所在。这种冷漠与无视,在虚拟的网络社区中更为严重———两位学生在QQ群中公开约架,却没有人采取报告给学校或者报警的积极措施就是例证。
与学生校园安全的责任主体单一而且明确相比,学生校外安全的责任主体多元,不同主体的责任划分也不是非常明晰,因此,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原因就在于,学生校园安全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明文规定,而学生校外安全问题却涉及不同的法律法规。从学生安全的角度考虑,任何法律都应当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武器而不是部门之间推卸责任的挡箭牌。
作者信息:高小强,教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领导与管理等。
上一篇:2015.11教师成长·永新读师
下一篇:2015.11教育观察·本刊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