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教育观察·教科研前沿

2015-11-03 11:12:19 来源:福建教育出版社 期刊部 点击: 收藏

当前我国课堂教学应当追求什么

  卜玉华

  一、从我们最常见的教学现象说起

  在我国中小学校进行教学研究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在进行某一教学任务(一个原理、一个语法点、一道例题或是一篇文章)时,教与学的程序通常可分解为四步:首先,教师主要是自己讲解,过程中偶尔把某一教学问题或任务抛向学生。接着,有少部分学生(大多为优秀生或积极生)有回应的意愿;大多情况下教师会请这部分学生回答。然后,如果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一般给予肯定;如果回答略有偏差,教师便给予补充或纠正。最后,全班练习,或转到下一个教学任务。

  ……

  二、现象背后的问题实质

  作为研究者,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我国课堂大多是大班额教学,通常一个班级的学生在40人以上,人数众多且差异较大。但在面对学生的差异时,教师却采取了“替代化”策略。所谓“替代化”策略,是指教师无法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业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作出有针对性的反馈与指导,也不知如何激发全体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而是采取回避策略,由自己主要讲解教学内容,以替代或掩盖学生的差异。这是我们传统知识传递型教学最常见的现象,也是近年教学界批判和改革的对象。因此,教师自己不再“满堂灌”了,而是采取了由自己提问,部分优秀生或积极生回答的策略,把几位优秀生或积极生的学习状态等同于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

  实际上,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因为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积极生或优秀生的收获是极为不同的。积极生或优秀生的收获是:确证了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是否有新意;获得了教师的肯定,赢得了其他同学的赞赏,产生了成就感;树立了进一步学习信心的兴趣,学习动力更足。

  ……

  三、重新定位新的发展方向

  分析至此,你应该发现,“替代化”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犹如温水煮青蛙,日久天长,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两大类:积极生与消极生,或优秀生与普通生。所以,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替代化”的课堂其实也是“不公正”的课堂。这表现在:教师替代学生“满堂灌”知识,也等于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表见解、自主思考,乃至自主提出困惑以寻求答案的机会,从而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优秀生替代普通生,同样剥夺了普通学生主动思考与表达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进而,“不公正”的课堂也一定是学生学习不积极、质量不高的课堂。因为当大部分学生因不被关注而提不起参与积极性时,课堂教学氛围一定是沉闷而了无生机的,更不可能是多种思维、见解相互碰撞与生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质量自然也是不高的。几个优秀学生的优秀表现并不能说明课堂教学是高效和高质量的,只有更多的学生也同样有收获、有成长的课堂才算得上高质量,或高效的课堂教学。

  ……

  (责任编辑:朱蕴茝)

  作者信息:卜玉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文科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伦理学的研究。

上一篇:2015.10教师成长·永新读师
下一篇:2015.10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