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学科专辑

2015-11-03 11:09:55 来源:福建教育出版社 期刊部 点击: 收藏

  “实用文如何加强语言实践与运用”研究专辑

  【编者按】所谓“实用文”,是相对于文学文体而言,包含所有的应用文和虽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却明确指向生活应用的文章,如议论文、科普小品文、回忆录、调查报告、人物传记等。此类课文如何加强语言实践与运用,值得研究。本专辑刊出的几篇文章将有助于读者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实用文教学要在“实用”上下功夫

  邱艳青 刘仁增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文学类课文教学,轻实用文教学的弊端,这与现代社会注重人际交往的现实需要,与现代语文的实用有效之核心功能,与一个合格读者必须兼备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两种阅读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强化实用文教学,刻不容缓,而强化的关键是要在“实用”上下功夫。

  一、明晰实用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将现代文分为文学阅读和实用文阅读,不是我国独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行这样的分类。如此划分,显然是以文章的实用或超实用的性质和功能作为依据,这也充分说明了实用文的最大价值就是它的实用性,由此,“实用”理所当然成为实用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读”的能力。与文学阅读重在欣赏作品的艺术美所不同的是,实用文阅读重在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掌握。实用文“读”的能力,既指从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又含有如何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因为,要想获取课文是如何传递信息,不具备一定的阅读策略是不可能实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目标要求。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信息获取与方法指导两者糅杂,相互促进。

  ……

  二、把握实用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笼统地说,实用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不外有二:一为课文所要传递的知识信息,二是这些知识信息所承载的意义功能。但是,由于实用文种类广泛,在文体特征、写作特点、表现手法、使用价值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而,不同的文章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核心内容。只有因文而异、因类制宜,才能做到目标准确,有的放矢,省时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用”的功能和价值。限于篇幅,下面仅以小学生极为需要而又长期被忽略的游记、访谈录、演讲稿为例来谈。

  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游记有不少,尽管各有特点,但“移步换景”“有序观察”“写出特色”是其共性写法。如《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2~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清楚交代了游览地点的变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点明了游览点的变化,运用的就是移步换景法。这是其一。其二,根据景点的不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观察顺序:写长廊,先整体后局部;写看万寿山上,从上到下;站在万寿山上往下看,由近及远;写昆明湖,先四周再中心。其三,各个地方景物的不同,作者的描写方法也不一样。运用数字,为的是凸显长廊的长和美;运用表示颜色的修辞词,意在描绘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美轮美奂;连用两个比喻,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得栩栩如生、如诗如画。所以,学习并尝试运用“移步换景”“有序观察”“写出特色”的写法,是游记类文章的核心教学内容。

  ……

  三、建构实用文教学的课堂形态

  教学实用文时,必须根据不同类别的实用文的特点和阅读目的,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形态。

  (一)讯息类文本与理解性阅读

  所谓的“讯息类文本”,泛指具有搜集、传播、交流、归纳、扩大信息功能的文本,如新闻报道、通讯、人物传记、文章概述、历史事件等,它往往告诉读者“这是什么”,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和鲜明的观点。阅读这类文本,重在“知”字,不仅获取文字表面信息,更要关注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有关作者情感、立场、观点的信息。比如《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通讯稿,教学时,可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展开理解性阅读。一是领略一段景。文章开篇就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青山绿林之美景,接着笔锋一转,点明这是个大风肆虐、怪物盘踞的险恶之地,鲜明的对比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可让学生阅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分别抓住关键词语和引用的县志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在相互对比映衬中,感受这里前后的巨大反差,从而对改变面貌做出贡献的老人有个初步的印象。二是了解一个人。课文第三到六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老人的生活、护林等情况,其间隐含着关于老人丰富的个人信息,是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可贵资源。可引导学生阅读后,为老人制作一张个人档案或个人名片,内容包含外貌特征、生活经历、居住条件、所付代价、获得成绩、他人评价等,在重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思想认识。三是描画一张像。如果说,之前的两个环节还限定于局部内容的阅读,为老人描画一张像,则是着眼于全篇内容。这样,学生就要依据课文全文,展开丰富想象,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背景,选取什么样的动作、神态和姿势,才能生动、逼真地反映老人“青山不老”的形象与品格,表现出自己对老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将这些思考用上自己的语言,并选用课文中的语言,写成一段话,不仅是一个深化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语言表达的过程。

  ……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苔中心小学 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注:此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以语用为核心的小学阅读教学范式建构”(编号FJJK15-2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2015.10学科专辑
下一篇:2015.10教师成长·永新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