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学科专辑
“基于儿童视野的文本解读”研究专辑
【编者按】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正确、到位的文本解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前提与基础。当前,对文本的解读存在两种倾向:一是照搬他人的解读,人云亦云,缺乏个性与深度;二是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偏深偏难地进行解读。本专辑中,专家及一线有经验的教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文本解读”,其观点与做法可供广大读者参考。
基于学生心理的文本解读
汪 潮 方建兰
文本解读是指对文本(教材、课文及有关课外阅读资料等)的内容和意义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其基本的心理状态是本我、感受、理解和体验,其实质是一种“价值取向”。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学生心理的文本解读。
一、基于学生的“自我”
1. “自我”式解读。文本解读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尽可能地去还原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而另一种是尽可能地寻找文本对“我”的教育意义。第一种价值观是指向“物”的,第二种价值观是指向“我”的。站在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种价值观更有意义。从根本上说,读文本是读自己,读文本是为了自己。
文本解读首先要考虑的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现在的小学生与作者之间有时间、空间、知识、能力和心理等方面的距离。不用说教古典诗文,就是学记叙类课文,甚至童话、童诗的阅读都存有“代沟”,很多情节和意蕴学生都是不可能深入地感受到的。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画》的诗意对教师来说,是浅显明了的。但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小学生却不容易,许多小学生就不理解“春去花还在”的内在含义。所以,文本解读不仅仅需要孜孜以求地去追寻作者写作的本意,还应该从文本中读出对“我”自己有意义的东西。这可能是对文本解读观念的一个重大颠覆。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客体的方式。
……
二、基于学生的“感受”
1. 小学生的感受是形象的。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是具体形象,他们感知客观世界也是直观而生动的。因而学生解读文本大多是以“形象模式”进行的。教学也应如此。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下册《草》时,就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从直观教学出发,引导学生在领悟汉字的人文内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味。如教“春风吹又生”的“生”字时,教师先遮住“土”,又遮住“撇”,“像什么呀?”“一棵草从土里长出来。”“那为什么是‘春风吹又生’而不是‘春风吹又长’呢?”“因为生的意思就是从土里往上长。”学生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词义。这样的形象引领,教得简约,学有所得,而且韵味无穷。
……
三、基于学生的“理解”
1. 小学生的理解是好奇的。从文本解读的动机看,学生的文本解读是从自己的好奇开始的,并不是什么重点难点、价值意义。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麋鹿的传奇经历自主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千奇百怪。一生问:“有人在北京的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我想知道是谁发现的。”一生问:“汉朝的环境比现在好多了,可为什么麋鹿在汉朝的时候会销声匿迹呢?”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是不着边际的问题,但却实实在在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好奇的东西都是学生喜于乐道并特别关注的东西,这就是儿童的视野。
……
四、基于学生的“体验”
西方体验心理学认为,一个文本是作者的一种体验,解读一个文本就是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作者体验过的世界,是一种体验的体验。而且,读者的解读体验对文本意义有着建构作用,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解读体验中才能生成。所以,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体验是读者与文本产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而进行对话的基本方式,是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体验”,是指文本解读中读者对文本世界超越于一般经验、认识之上的那种独特的深层领悟和活生生的感应境界。只有切入这种解读体验的“领悟”和“感应”,才可能有文本解读的建构性。体验更意味着生成,它将此在与彼在两个事物融合,构成一个新事物的诞生,使读者在沉迷的瞬间感悟到文本的真义,发现客观世界的奥秘。所以,文本的意义只有依赖作者的体验和读者的体验才能生成,没有读者的体验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读者的解读体验是艺术作品的生命,艺术作品只有在读者的解读体验中才能够生成。
……
文本解读要引导学生展开体验过程,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折射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近些年兴起史学热,不禁使人想起两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解读都是误读”。现在的小学生阅读以前的文本或成人的文本,始终是带着一种现在的心态、情感,跟“儿童”当前的体验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就带有现代的气息和儿童的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培训部 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小学)
【编者按】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正确、到位的文本解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前提与基础。当前,对文本的解读存在两种倾向:一是照搬他人的解读,人云亦云,缺乏个性与深度;二是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偏深偏难地进行解读。本专辑中,专家及一线有经验的教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文本解读”,其观点与做法可供广大读者参考。
基于学生心理的文本解读
汪 潮 方建兰
文本解读是指对文本(教材、课文及有关课外阅读资料等)的内容和意义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其基本的心理状态是本我、感受、理解和体验,其实质是一种“价值取向”。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学生心理的文本解读。
一、基于学生的“自我”
1. “自我”式解读。文本解读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尽可能地去还原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而另一种是尽可能地寻找文本对“我”的教育意义。第一种价值观是指向“物”的,第二种价值观是指向“我”的。站在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种价值观更有意义。从根本上说,读文本是读自己,读文本是为了自己。
文本解读首先要考虑的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现在的小学生与作者之间有时间、空间、知识、能力和心理等方面的距离。不用说教古典诗文,就是学记叙类课文,甚至童话、童诗的阅读都存有“代沟”,很多情节和意蕴学生都是不可能深入地感受到的。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画》的诗意对教师来说,是浅显明了的。但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小学生却不容易,许多小学生就不理解“春去花还在”的内在含义。所以,文本解读不仅仅需要孜孜以求地去追寻作者写作的本意,还应该从文本中读出对“我”自己有意义的东西。这可能是对文本解读观念的一个重大颠覆。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客体的方式。
……
二、基于学生的“感受”
1. 小学生的感受是形象的。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是具体形象,他们感知客观世界也是直观而生动的。因而学生解读文本大多是以“形象模式”进行的。教学也应如此。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下册《草》时,就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从直观教学出发,引导学生在领悟汉字的人文内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味。如教“春风吹又生”的“生”字时,教师先遮住“土”,又遮住“撇”,“像什么呀?”“一棵草从土里长出来。”“那为什么是‘春风吹又生’而不是‘春风吹又长’呢?”“因为生的意思就是从土里往上长。”学生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词义。这样的形象引领,教得简约,学有所得,而且韵味无穷。
……
三、基于学生的“理解”
1. 小学生的理解是好奇的。从文本解读的动机看,学生的文本解读是从自己的好奇开始的,并不是什么重点难点、价值意义。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麋鹿的传奇经历自主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千奇百怪。一生问:“有人在北京的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我想知道是谁发现的。”一生问:“汉朝的环境比现在好多了,可为什么麋鹿在汉朝的时候会销声匿迹呢?”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是不着边际的问题,但却实实在在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好奇的东西都是学生喜于乐道并特别关注的东西,这就是儿童的视野。
……
四、基于学生的“体验”
西方体验心理学认为,一个文本是作者的一种体验,解读一个文本就是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作者体验过的世界,是一种体验的体验。而且,读者的解读体验对文本意义有着建构作用,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解读体验中才能生成。所以,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体验是读者与文本产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而进行对话的基本方式,是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体验”,是指文本解读中读者对文本世界超越于一般经验、认识之上的那种独特的深层领悟和活生生的感应境界。只有切入这种解读体验的“领悟”和“感应”,才可能有文本解读的建构性。体验更意味着生成,它将此在与彼在两个事物融合,构成一个新事物的诞生,使读者在沉迷的瞬间感悟到文本的真义,发现客观世界的奥秘。所以,文本的意义只有依赖作者的体验和读者的体验才能生成,没有读者的体验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读者的解读体验是艺术作品的生命,艺术作品只有在读者的解读体验中才能够生成。
……
文本解读要引导学生展开体验过程,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折射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近些年兴起史学热,不禁使人想起两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解读都是误读”。现在的小学生阅读以前的文本或成人的文本,始终是带着一种现在的心态、情感,跟“儿童”当前的体验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就带有现代的气息和儿童的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培训部 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小学)
上一篇:2015.05生活空间·教师家长
下一篇:2015.05卷首语